郭玉珠 黃爽
有研究數據顯示[1],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發生骨折風險高出非糖尿病患者30%~50%,而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超過10%,糖尿病患者數量居全球首位[2]。糖尿病除極易誘發各種血管疾病外,對骨骼系統損傷嚴重,據統計,2/3糖尿病患者存在骨密度(BMD)下降[3],而糖尿病與骨質疏松(OP)密切相關,OP是老年T2DM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4]。此外,修雙玲等Meta分析發現[5],T2DM合并OP是臨床并發、易發骨折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損害骨顯微結構,增強骨脆性,降低骨量,是導致骨折率與致殘率高發的重要原因[6]。但T2DM合并OP患者早期常無任何癥狀,易被忽視,直至病程發展至中后期,產生骨折、畸形、骨骼疼痛等癥狀[7],若不盡早治療,待發生骨質疏松,會產生無法逆轉的危害。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老年T2DM患者并發OP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而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醫院接受住院治療的201例老年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29例,女72例;年齡62~82歲,平均71.52±5.07歲。納入條件: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8]內有關T2DM診斷標準;年齡≥60歲;患者與家屬自愿參與本次調查,且積極配合療護。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器質功能不全、腫瘤疾??;合并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等原發性疾病、骨代謝內分泌系統疾??;近6個月內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或鈣劑等;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相關并發癥;非T2DM所致OP。其中85例患者并發OP作為病例組,未并發OP患者116例作為對照組。
調查內容:①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吸煙史、是否貧血等;②病情資料包括糖尿病病程、低握力、是否有維生素D代謝異常等;③實驗室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肌酐(SCr)水平、血磷(P)、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④指標檢測與評估包括低握力診斷標準、實驗室HbA1C、SCr、P以及ASMI測定。其中低握力診斷參考亞洲肌少癥診斷標準[9],若女性<18 kg,男性<26 kg,則可判定為握力低;使用ADVIA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肌酐(SCr)水平、血磷(P);采用雙能X線吸收儀測定患者骨密度與肌肉質量,首先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ASM)=雙上肢骨骼肌質量(kg)+雙下肢骨骼肌質量(kg),接著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ASM(kg)/身高(m)的平方[10],最終以肌肉含量減少診斷截值為ASMI男性<7.18 ,女性<5.73作為判定依據;是否貧血評判[11]:根據WHO貧血成人判定標準若女性Hb<120 g/L,男性Hb<130 g/L判定為貧血。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制定的T2DM診斷標準[12]:存在以下任一狀況可判定為T2DM:隨機血糖水平≥11.1 mmol/L;FPG≥7.0 mmol/L;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參照WHO有關標準[13]:使用雙能X線吸收法(DXA)測定T值,若>-1代表骨量正常,-1≤T值≤-2.5代表骨量減少,<-2.5判定為骨質疏松癥。
采用SPSS 20.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時,計數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BMI、握力水平、吸煙史、ASMI、血磷濃度、維生素D代謝異常、貧血是影響老年T2DM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因素(P<0.05),見表1。

表1 影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單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75歲、低握力、HbA1c≥7.5%、女性、ASMI、貧血是影響老年T2DM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多因素Logitic回歸分析
有研究表明[14],T2DM合并OP發病率超過60%,同時患多項慢性病會加速OP的發展進程,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風險。概括多項指南與證據,總結并發OP機制,可歸為如下4點[15]:①T2DM患者血糖控制欠佳,骨細胞活性與骨形成轉化降低,骨密度減少;②長期偏高血糖致使維生素D代謝異常,影響骨代謝;③T2DM后期多飲食或體重異常、合并腎病等增加尿液排出鈣質,易誘發低鈣血癥;④T2DM基因序列特定位點過度表達使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活性提升,代謝異常;⑤T2DM與OP復雜關系,骨形成與骨微環境受T2DM影響發生整體改變,老年T2DM患者骨密度降低50%~75%[15]。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納入201例老年T2DM患者,探討其并發OP獨立影響因素為年齡≥75歲、低握力、HbA1c≥7.5%、女性、ASMI偏低、貧血等;BMI≥24為影響OP發生的獨立保護因素。具體討論如下:
(1)高齡:年齡≥75歲與T2DM并發OP高風險有關(OR=4.600),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隨年齡增長,生理儲備功能進行性降低,穩態維持及機體適應能力顯著不足。
(2)女性:本調查發現,女性為老年T2DM患者OP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OR=1.923),考慮原因在于女性經歷絕經期,雌激素濃度迅猛降低,骨組織喪失雌激素保護,導致骨吸收多于骨形成,易發生OP。
(3)糖化血紅蛋白(HbA1C):HbA1c是臨床反映近3個月血糖調控有效指標。HbA1c≥7.5%是并發OP重要危險因素(OR=3.350),原因為HbA1c超過7.5%代表機體血糖調控水平低,體內長期高血糖會破壞破骨細胞,誘導骨吸收,進一步對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心血管、血液、內分泌系統產生負面影響[16]。
(4)低握力:本研究結果顯示,低握力為老年T2DM患者并發OP的獨立危險因素(OR=2.162),原因在于低握力反映低肌活動,會弱化骨骼負荷力,抑制骨吸收并促進成骨,降低肌力。這與有關報道提出[17]握力較高可延緩腰椎或股骨頸骨量流失一致。
(5)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ASMI):老年T2DM患者低ASMI是OP獨立危險因素(OR=2.555),究其原因,曹宗銳等研究證實[18]ASMI和骨密度呈正相關,骨密度會影響骨骼鈣含量、胰島素分泌等,ASMI數值越低,OP發生風險越高。
(6)貧血:貧血是影響T2DM合并OP的獨立危險因素(OR=5.275),分析原因貧血預示低血紅蛋白水平狀況,血紅蛋白作為運輸氧氣蛋白質,低氧血癥會引發OP,增進氧化應激與細胞酸化,嚴重影響骨形成與重塑。
鑒于上述6項獨立影響因素,對高齡、評估為低握力T2DM患者定期采用骨密度儀、定量CT等體檢并監測骨密度,向患者及親友提供疾病重要監測指標與相關知識輔助資料,提升自我保健知識;指導患者進食高鐵、高維生素、高鈣、低淀粉類膳食,監測維生素D或其他微量元素,預防貧血;鼓勵患者適當戶外活動,增加骨密度。
綜上所述,老年T2DM患者并發OP風險偏高,其獨立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握力水平、HbA1c含量、ASMI值、貧血等諸多因素,臨床應盡早予以風險評估,并針對影響因素予以個體化干預,防護OP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