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蔣麗 劉潔 姚婷婷 謝玉珊 陳靈
黃疸屬于新生兒常見病癥之一,主要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血膽紅素水平的急劇升高,繼而引發皮膚、黏膜以及鞏膜黃染等癥狀[1]。臨床上將新生兒黃疸分成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兩類,前者常發生于日齡2~3 d新生兒,且一般在7~10 d自行消退[2]。后者的發生時間則可早期前者,亦或是在出生后1周方才出現,具有持續時間更長以及對患兒的危害更大的特點[3]。如不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導致患兒體內的膽紅素蓄積,累及其他器官,甚至影響患兒的神經系統,導致聽力障礙、智力障礙以及共濟失調等,已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4]。藍光治療作用在于迅速降低膽紅素水平,繼而促使臨床癥狀的消退[5]。目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要求患兒入住新生兒科病房,采用無陪護或家屬定期探視管理模式,導致母嬰分離,進一步導致母親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產后恢復[6]。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日間病房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治療效果及效益并進行科學的分析,旨在為臨床診療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持。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納入條件[7]:出生日齡均<42 d;均經皮測黃疸<300 μmol/L,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均為單純病理性黃疸; 均無嚴重原發疾病。排除條件:合并其他嚴重原發病的重度黃疸患兒; 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或失訪者; 正參與其他研究; 母親或(和)家屬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患兒。所有新生兒父母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獲批于醫院倫理委員會。觀察組中男57例,女43例;日齡1~20 d,平均 5.45±2.03 d;體質量范圍2.1~5.4 kg,平均 3.66±1.31 kg;新生兒類型:早產兒40例,足月兒60例。對照組中男56例,女44例;日齡 1~20 d,平均 5.42±2.01 d;體質量范圍2.0~5.3 kg,平均3.62±1.30 kg;新生兒類型:早產兒39例,足月兒60例,過期產兒1例。兩組性別、日齡、體重、新生兒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兒具體情況可考慮予以適量的靜脈補液處理,保證充足的水分以及熱量。全部患兒進行光療前采用黑布罩遮蓋患兒雙眼,包好尿片,遮蓋肛門、會陰,同時充分裸露其他部分,以雙面藍光箱進行持續藍光照射,維持一定的箱溫。
對照組患兒間隔期間仍入住兒科普通病房接受觀察,直至病情完全康復為止。
觀察組患兒的日間病房開放時間為8:00-17:00,每天共9 h,在當日治療完畢,通過醫師評估后可由家屬抱回家照護,直至下一次光療時再入院接受治療,如此循環。
比較兩組光療時長、住院天數以及治療費用,治療前后患兒母親心理狀況變化情況,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通過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評價[8], SAS評分臨界值為50分,SDS評分臨界值為53分,分數越低,焦慮、抑郁情況越輕。
采用我院自制的家屬滿意度調查表對所有患兒父母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內容涵蓋以下幾點:①環境;②護理人員;③醫生。每個方面評分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家屬滿意度越高。并發癥主要包括腹瀉、皮疹以及發熱。
采用 SPSS 22.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光療時長、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且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光療時長、住院天數以及治療費用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母親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母親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母親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兒家屬對環境、護理人員、醫生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病理性黃疸可能引發膽紅素相關性腦病,進一步對新生兒的神經系統以及聽視力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生活質量,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降低了家庭幸福指數[9-11]。由于產婦正處于生產初期,若無新生兒吸吮刺激乳汁的分泌,極易引發乳汁分泌不足,同時可能導致部分產婦出現乳腺炎以及乳腺管堵塞[12-13]。此外,無法陪伴住院患兒的家屬因被隔離于病房外,極易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引發醫患糾紛影響家屬的滿意度降低[14-15]。家庭式藍光照射是有效解決上述母嬰分離焦慮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藍光箱光源無法得到專業化的控制,加之護理不專業可能對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對患兒的皮膚、眼睛造成損害。因此,相關指南并不推薦家庭藍光治療[16-17]。另有相關研究報道指出,母嬰同室可有效促進母嬰的腸道菌群健康,而由家庭支持和參與的新生兒治療照護,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生兒及其父母的需求,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降低再入院風險,繼而提高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促進醫患關系的良好建立[18-19]。
本文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光療時長、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了日間病房可縮短減少光療時長以及住院時間,同時減少醫療費用。分析原因,日間病房通過完善病房布局、制度以及流程管理,極大程度上縮短了母嬰分離時間,同時有效促進床位的合理化應用,嚴格控制醫院感染,減少了醫療費用[20]。此外,治療后觀察組患兒母親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日間病房可有效改善病理性黃疸患兒母親的心理狀態。究其原因,相較于普通兒科病房而言,日間病房可促使患兒家屬守護于患兒的身邊,從而使得患兒在哭鬧時,家屬可進行及時有效的安撫。同時,當患兒需要喂養時,可實施家庭式的親膚式母乳喂養,從而促進了母嬰之間感情的建立,且有效緩解母親因和患兒分離所致的焦慮、抑郁等一系列負性情緒。另外,觀察組患兒家屬對環境、護理人員、醫生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考慮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日間病房治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兒及其父母的共處時間,從而有效避免患兒家屬因被限制探視患兒而出現的一系列不良情緒,同時日間病房在極大程度上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省了家庭經濟開支,繼而促進了醫患關系的良好建立。
綜上所述,日間病房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的治療效果相較于普通兒科病房病理性黃疸新生兒更佳,可縮短光療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減輕患兒家庭經濟負擔。此外,日間病房有效減輕患兒母親的心理負性情緒,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