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嬌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鼻竇慢性化膿性炎癥,既往臨床采取藥物治療,但效果欠佳,且易反復發作[1]。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慢性鼻竇炎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多。但術后仍具有較高的口干、面部水腫、腰背酸痛等不適癥狀與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隨著微創理念與循證醫學模式的建立與改進,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獲得成熟應用。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護理理念,可將圍術期一系列具有循證學依據的護理措施進行優化,以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其術后康復[3]。本研究探討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不適癥狀與并發癥的影響。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于醫院的慢性鼻竇炎手術患者84例,納入條件:符合《中國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4]診斷標準;均擇期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條件:手術治療禁忌證;先天性鼻腔畸形;嚴重胃腸疾病;合并其他鼻部疾病;合并精神、血液系統疾病。按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0~49歲,平均35.97±4.56歲;病程1~9年,平均4.55±0.71年;病情嚴重程度:輕度18例,中度17例,重度7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1~48歲,平均36.53±4.08歲;病程1~8年,平均4.63±0.44年;嚴重程度:輕度19例,中度15例,重度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護士于術前為患者修剪鼻毛,遵醫囑發放滴鼻劑與漱口水,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2 d,術前禁食、禁飲6~8 h。術后返回病房去枕平臥6 h,然后進食、進飲,按照患者疼痛主訴實施相應鎮痛處理;補液、營養輔助輸液2500~3000 ml。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術前飲食:術前2 h進飲250~400 ml碳水化合物飲品,根據患者手術預估時間提前3 h口服10%的葡萄糖溶液250~400 ml。護士在患者當日病歷牌標注口服類別、責任人、時間等,提醒手術室責任護士與麻醉師隨時觀察患者圍術期有無窒息情況。
(2)術前訓練:術前適應性訓練包括吞咽、堵鼻、呼吸訓練3項。①堵鼻練習:用棉球模擬術后鼻腔填塞物,如出現鼻腔干癢癥狀,可將魚腥草滴至棉球或局部噴灑生理鹽水;②吞咽練習:堵鼻試驗基礎上含10 ml溫水,配合分流呼吸將水吞下;③呼吸訓練:堵鼻試驗基礎上行分流呼吸練習,吸氣時嘴巴自然張開,舌部肌肉放松,舌尖頂上腭呼吸,每日3次,每次10 min。
(3)體溫管理:予患者病房、等待間、手術室、蘇醒室、病房五站式體溫管理。病房與等待間保持室溫24 ℃,穿戴好衣物與鞋襪;圍術期監測體溫,術后使用熱水袋。手術室與蘇醒室保持室溫24 ℃,使用溫毯儀,將術中輸入液體加溫至34 ℃,保持手術鋪巾溫度26 ℃,并維持患者核心體溫37 ℃。
(4)術后體位護理:用麻醉評估量表評估患者不適癥狀,對神志不清患者去枕平臥,頭部偏向一側。麻醉作用消失后1~2 h評估患者生命體征等;對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床頭搖高30°,持續4 h后抬高至40°或以上。間隔2 h翻身1次。
(5)疼痛干預:術后24 h使用數字分級評分量表(NRS)評估患者疼痛,共10分,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對NRS分值較低患者采取轉移注意力、熱敷、按摩等方式減輕疼痛。NRS分數較高者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術后48 h、72 h再次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適當調整鎮痛方案。
(6)補液與進食管理:術后30 min采用麻醉量表評估患者活動配合度、生命體征等,達標者飲少量溫水(不超過10 ml),2 h后正常進水。術后4 h進食流食,1~2 d半流食,第3天進普食。術后3 d內補液量為1~2 ml/(kg·h),術后24 h輸液 2000 ml、48 h為 1000 ml、72h為 500~1000 ml,之后逐漸減少并停止。
(1)口干程度:術后患者返回病房時使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患者口干程度,0分為無口干,1~3分為輕度口干,4~6分為中度口干,7~10分為重度口干。
(2)疼痛:采用RNS數字分級法對患者術后24 h、72 h疼痛進行評價,共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
(3)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面部水腫、腰酸背痛、惡心嘔吐、尿潴留不適癥狀與并發癥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口干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口干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24 h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2 h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分)
觀察組不適癥狀與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適癥狀與并發癥的發生率比較
慢性鼻竇炎以頭痛、鼻塞等為主要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癥狀和顱眼并發癥[5]。鼻內鏡手術是目前慢性鼻竇炎主要治療方式,可有效減輕鼻塞等疾病癥狀,并具有手術徹底、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多伴有黏膜損傷情況,易導致口干、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影響手術預后[6-7]。因此做好慢性鼻竇炎患者圍術期護理工作,對促進其術后康復尤為重要。
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將諸多具有循證醫學依據的護理措施整合,減輕手術創傷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實現預防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的目的[8]。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口干程度輕、疼痛評分與不適癥狀及并發癥發生率低,提示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用于慢性鼻竇炎患者,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緩解口干癥狀,減少術后并發癥。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前禁食禁飲時間過長易耗盡機體碳水化合物儲備量,影響內分泌代謝與機體抗應激能力,降低患者圍術期舒適感,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改變常規禁食與禁飲時間,術前確保患者體力充足,增強手術耐受性,提升機體抗應激能力與圍術期身心舒適感,并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對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術前適應性訓練,幫助其提前適應術后鼻腔填塞、體位、呼吸、吞咽協調障礙等造成的不適癥狀,避免呼吸不當加重口干。圍術期加強體溫干預,降低寒戰、躁動等發生風險,有效促進患者切口愈合[9]。傳統手術疼痛管理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多選擇物理鎮痛,配合納肛外用鎮痛,但效果欠佳。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強調“無需忍痛”概念,加強患者術后疼痛評估,依據評分結果有選擇性的實施鎮痛干預,有效預防手術創傷激活患者體內炎性因子而引起痛覺超敏。術后48 h、72 h多次評估患者疼痛,并及時調整干預措施,降低其術后疼痛程度;配合術后規范化補液、體位管理等措施,進一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10]。
綜上所述,基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理念護理應用于慢性鼻竇炎手術患者能夠減輕其術后不適癥狀,減少并發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促進其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