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雪 潘影娜 楊麗
鼻內鏡術是臨床治療鼻腔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但因鼻內鏡手術路徑深,加之鼻腔解剖結構的特征,患者術后多伴有相關并發癥[1]。文獻報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60%~8.16%,常見并發癥有腦脊液鼻漏、阻塞性頭痛、鼻腔出血粘連等[2]。同時,鼻內鏡術患者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術后第1,3,7天睡眠障礙發生率分別為86.67%、77.33%、65.33%,對臨床療效及術后恢復產生極大影響[3-4]。結局導向型教育通過介紹護理結局、分析結局成因、說明結局應對策略的流程開展健康教育,能促進患者對護理結局的認知,提高護理配合度,以改善臨床效果;而疼痛睡眠管理則強調通過對睡眠、疼痛現況的觀察、評價,確定相應的護理對策,以保證管理針對性。本研究在鼻內鏡術患者護理中應用結局導向型教育聯合疼痛睡眠管理,探討其對患者術后并發癥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醫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鼻內鏡術患者130例,納入條件:經鼻腔檢查、鼻內鏡檢查等確診為鼻腔疾病,且符合鼻內鏡術適應證;術后生命體征平穩;無其他耳鼻喉疾病;術前無睡眠障礙;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條件:既往有睡眠障礙史;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合并有耳鼻喉等部位惡性腫瘤;因病情危重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5例;年齡43.52±4.73歲;疾病類型:鼻息肉19例,鼻竇炎21例,其他鼻腔疾病25例;病程0.94±0.15年;術前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5.23±1.43分。觀察組中男42例,女23例;年齡43.66±5.01歲;疾病類型:鼻息肉20例,鼻竇炎21例,其他鼻腔疾病24例;病程0.96±0.13年;術前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5.20±1.41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程、術前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術后生命體征監測、體位管理(局部麻醉區半臥位、全麻取去枕平臥位)、鼻腔清潔及填充物清除、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結局導向型教育聯合疼痛睡眠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結局導向型教育 術后第1天起開始實施,護理人員以“鼻內鏡術”“并發癥”為關鍵詞,通過文獻檢索搜集相關文獻,選取術后出現相關并發癥的患者為教育案例,按“結局(并發癥)-原因分析(并發癥發生的影響因素)-臨床護理對策”順序開展健康教育;介紹鼻內鏡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眼部并發癥、鼻腔出血粘連、阻塞性頭痛、腦脊液鼻漏等,說明并發癥明確癥狀表現,如眼球運動障礙、頭痛、惡心及其危害性;引導患者結合案例分析并發癥發生原因,以“腦脊液鼻漏”為例,其發生原因有用力排便、咳嗽造成顱內壓升高,進而誘發腦脊液鼻漏;圍繞并發癥發生原因,指導患者思考并發癥防控對策,如控制排便咳嗽力度、配合監測液體出入量等,教育時長5 d,每天20 min,以強化患者對并發癥的認知,增強其并發癥防控意識[5]。
1.2.2 術后疼痛護理 患者意識清醒后,經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價明確患者疼痛程度,如VAS≥7分,則采取藥物鎮痛管理;如VAS為4~6分,則采取按壓減痛。
(1)藥物鎮痛管理:護理人員分別于手術結束前15 min、術后3 d內每隔12 h靜脈注射帕瑞昔布鈉40 mg;術后6 h起,選用凝爽降溫貼對患者鼻額部皮膚實施貼敷,降溫貼組成以高含水聚丙烯酸凝膠為主,使用前置于冰箱冷藏,每隔10 h更換1次。
(2)按摩止痛法:選取患者合谷穴、風池穴、風府穴,以推、按、揉等手法進行推拿按摩,以按、揉、彈、撥4種手法對鼻周肌肉實施推拿干預,根據患者自感反饋調節干預力度,每天2次,每次10 min[6-7]。
1.2.3 術后助眠護理 選取患者印堂穴、鼻梁、“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取艾條點燃懸于施灸穴位處皮膚2~3 cm處,直上直下來回溫和灸,以局部溫熱且無灼痛感為宜,每穴位施灸5~7 min,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溫熱為準,每天2次,每次30 min;施灸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積極詢問患者自身感受,據此調節施灸高度及單穴施灸時長,避免皮膚灼傷[8]。
(1)術后并發癥:干預2周后,統計發生相關并發癥的患者例數,鼻內鏡術后常見并發癥有眼部并發癥、鼻腔出血粘連、阻塞性頭痛、腦脊液鼻漏,計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例數/總例數×100%[9]。
(2)睡眠質量:干預2周后,借助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價,該量表共有24個條目,其中自評條目共19個,他評條目共5個,第19個自評條目、5個他評條目未納入計分范疇,將18個計分自評條目分為7個因子,分別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因子評價均采取4級評分法,分值0~3分,量表總分為21分,根據評分劃分等級,16~21分為睡眠質量很差;11~15分為睡眠質量一般;6~10分為睡眠治療良好;0~5分為睡眠質量很好。睡眠質量良好率=(很好+良好)/總例數×100%[10]。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取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良好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評價比較
臨床觀察發現,因鼻內鏡術鼻腔填塞物對鼻黏膜、周邊組織或神經產生壓迫感,鼻內鏡術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眼脹流淚[11]。同時,患者術后需采取經口呼吸模式,咽喉干痛感強烈,對術后睡眠、活動等軀體功能影響極大,且術后4~6 h鼻黏膜腫脹達到高峰[12]。其他研究[13]顯示,術前行為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術后軀體化癥狀,但仍需強化對術后疼痛、睡眠障礙的管理。
本研究在鼻內鏡術患者中應用結局導向型教育,結合出現相關并發癥的鼻內鏡術患者,從“結局”入手展開反思,探究“并發癥形成原因、危害性”,據此確定臨床護理對策,以強化患者對鼻內鏡術并發癥的認知,提升其術后護理配合度,以改善并發癥防控效果。本研究通過按壓鼻內鏡術患者鼻周肌肉及相關穴位,能緩解因鼻腔堵塞而引起的頭部脹痛癥狀,減少術后滲血、鼻腔黏膜腫脹,可清熱鎮痛、通利鼻竅,有助于緩解疼痛、改善睡眠質量[14]。凝爽降溫貼由高分子水凝膠制成,該類材料與皮膚貼合性好,且無任何刺激,通過冷敷能抑制細胞活動、降低神經末梢敏感度,可促進血管收縮,以避免因充血而造成神經末梢壓迫誘發疼痛,與傳統冰敷相比,患者有更好體感,且能減少冷繼發反應,增強舒適感。相關研究顯示[15],鼻內鏡術患者術后睡眠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呼吸不適、術后疼痛等;而經絡艾灸借助艾條溫熱肌膚作用,能溫暖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可緩解疼痛不適,有安神助眠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良好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結局導向型教育聯合疼痛睡眠管理在鼻內鏡術患者中的應用,能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其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