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芳 翁 彬 牟 偉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以來,以數字鄉村為基礎的智慧鄉村建設在實踐推進和理論研究層面都開始受到廣泛關注。201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9年出臺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系列文件都為智慧鄉村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鄉村的智慧化建設正作為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趨勢,帶動“三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對前期智慧鄉村建設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既有利于指導智慧鄉村建設實踐,又能為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獻基礎。
以“智慧鄉村建設”為詞條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檢索(檢索日期2021—3—27),所得文獻總數為147篇。從中可以發現,2021年3篇,2020年42篇,2019年30篇,2018年19篇,2017年14篇,2016年16篇,2015年9篇,2014年8篇。從文獻數量增加的明顯趨勢可以看出,智慧鄉村建設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尤其是2019年、2020年文獻總數出現激增,這與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密不可分。通過對既有文獻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我國智慧鄉村建設研究呈現如下特點:在研究導向上政策趨向性特征明顯,智慧鄉村建設研究成果隨著政策的明確而不斷增多。在文獻類型上,期刊文章是主體,在中國知網的檢索結果中,期刊論文114篇、學位論文2篇、國內會議5篇、報紙13篇。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多集中在理論和實踐等兩個層面。理論層面包括對智慧鄉村的概念界定、內涵梳理、建設意義等,實踐層面包括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等。
1.智慧鄉村的研究背景
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意味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反映城市和鄉村的中心—邊緣、支配—被支配的關系。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鄉村的存續問題面臨著嚴峻挑戰。①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整體的社會治理經歷了從“一元主體”到“多元共治”治理結構的轉變,從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德治和綜合治理的轉變。②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鄉融合的關鍵期,城鄉建設在由城市偏向轉至農村偏向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從“局部發展”到“系統建設”,從“單一路徑”到“多路并進”的過程。如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致力于解決農村基礎設施不全的問題,回答的是“鄉村如何更快發展”的問題;精準扶貧致力于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關注的是“鄉村如何實現發展”的問題;當前智慧鄉村致力于實現鄉村的智慧化發展,回應“鄉村如何更好發展”的問題。③由此可見,時代議題的切換,實現了鄉村建設重心從基礎設施完善向智慧化發展的轉變,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社會—公民關系以及政府治理的邏輯。伴隨新興技術產生的智慧治理體現出社會控制結構從層級制向扁平化結構的轉型,政府治理模式從單中心管理向多中心協同治理的轉型,公共管理理念從管理向治理的轉型。④智慧化治理在和現代通信技術融合的過程中,被賦予新內涵,運用到城鄉建設中,成為一種新治理范式,如智慧城市建設和智慧鄉村建設。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對數字鄉村和智慧鄉村的探索也方興未艾。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如何實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治理方式的深度融合、現代通信技術和鄉村建設的有效結合,從而實現新時期鄉村的智慧化建設和智能化治理,成為當前亟待研究的新問題。
2.智慧鄉村的發展條件
一是隨著全球信息技術革命和智慧城市建設進程的持續推進,新興技術得以應用轉化和推廣普及,技術性人才和用戶基礎的廣泛增加,促進了鄉村的智慧化發展;二是在鄉村現代化大背景下,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如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等政策舉措,使鄉村基礎設施更趨完善,新技術和鄉村發展的融合成為可能;三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為智慧鄉村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四是“十四五”規劃強調,全面推進鄉村,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智慧鄉村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智慧化將成為未來社會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的新突破,為鄉村建設帶來了重大變革。
1.智慧鄉村的概念界定
智慧鄉村概念見諸期刊最早是在2012年。學術界對智慧鄉村概念的界定,主要從延伸智慧城市概念和新興技術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等角度展開。
一是“城市延伸論”。智慧鄉村是依托于智慧城市所擁有的物聯網、云計算、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新興技術,構建一個農村發展的智慧環境,以提高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是信息時代背景下農村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顧彬認為,智慧鄉村是智慧城市的無縫銜接,是以智慧的理念來管理農村,以智慧的方式來發展農村,以智慧的手段來建設農村,以增強農村的活力和吸引力。⑤由于城鄉各自定位的不同和發展差異的存在,智慧鄉村在發展思路、建設重點、核心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有的屬性⑥,在不斷地試錯與改進過程中,還需要充分體現出智慧鄉村建設特有的信息化、多元化和專業化。⑦
二是“新興概念論”。智慧鄉村是區別智慧城市的一種新興概念體,是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的鄉村發展新范式和新形態。⑧武峰等認為,智慧鄉村是由天仕物聯網研究院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是基于現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盡可能優化整合鄉村的各種資源,建設一個無城鄉隔閡的現代化農村。⑨劉俊祥、曾森則從數字化智能治理在鄉村的擴展和應用切入,提出智慧化鄉村建設是運用新科技、新技術,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和實現村民智能生活的新型治理活動。⑩
三是“新技術運用論”。該觀點認為,智慧鄉村是指通信網和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鄉村的實現形式,通過“物聯網+農業”“智能技術+旅游”“互聯網+鄉村”等途徑,最終實現智慧農業、智慧旅游、智慧鄉村。如在農業應用層面,可通過感知技術同智能裝置的結合,以感知識別物理世界,并利用網絡傳輸和數據處理技術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互和無縫鏈接,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檢測、動態管控和精準科學決策;在旅游應用層面,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來不斷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創新旅游管理方式和優化旅游資源利用,以此增強旅游企業競爭力,擴大行業規模。?
2.智慧鄉村的主要特征
學界對于智慧鄉村建設的特征分析,主要是從實然和應然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實然層面。袁政、楊小軍結合烏鎮的智慧鄉村建設,總結提煉出了“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鄉村建設的三大基本特征:空間形態上打破了地域性隔閡,表現為“人+物+網”的連接;互動體驗上表現在調動多方參與和互動;融合功能上“互聯網+”的精神內核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袁宇陽提出,智慧鄉村應具備信息化、多元化、專業化等特征,信息化主要是指技術、基礎設施及信息化人才;多元化主要強調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居民等)、技術運用(非單一技術)和知識結構(技術類知識和非技術類知識等),而專業化則強調因地制宜和系統推進等原則的有機結合。?二是應然層面。常倩、李瑾認為,智慧鄉村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信息技術與鄉村各領域的良好融合;在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中人的創新精神的充分發揮;不斷優化鄉村系統功能;鄉村各方面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
1.智慧鄉村建設的基本內容
智慧鄉村建設主要指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構建綜合型、服務型的鄉村發展模式,從而促進鄉村協調發展的過程。周廣竹從城鄉一體化視角切入,認為智慧鄉村建設應包括智慧農業、智慧農民、智慧醫療、智慧交通四個方面內容。?顧彬聚焦于智慧化的實際應用,認為智慧化的基礎設施、智慧化的民眾應用、智慧化的產業應用三個方面是智慧鄉村建設的基本內容。?汪建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經驗,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提出構建“1+5 (N)”智慧鄉村建設體系,以實現鄉村產業智慧化、環保智慧化、建設智慧化、治理智慧化和服務智慧化。?
2.智慧鄉村建設的基本目的
智慧鄉村建設的目的是通過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當前學界對此已基本達成共識,代表觀點如下:一是構建智能生活價值體系。智慧鄉村建設搭建了線下線上良性互動平臺,強有力地推動了民生服務工程進展,為實現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農村生活,建立農民自有的智能生活價值體系夯實了基礎。?二是優化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融入智慧化應用,有效緩解了農村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制度下鄉中知識與原有認知之間的沖突,從根本上解決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對于新時代鄉村治理主體協同、治理內容精準和治理手段有效三個方面也具有顯著驅動作用。?
1.智慧鄉村建設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建設智慧鄉村過程中,應立足于鄉村實際,積極借鑒并吸收智慧城市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有學者認為,智慧鄉村建設需要立足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參考智慧城市建設體系,堅持五大原則:一是堅持共享推進,提升農民獲得感;二是堅持統籌推進,構建智慧鄉村體系;三是堅持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建設智慧鄉村;四是堅持融合推進,促進智慧城鄉建設;五是堅持創新推進,促進制度創新和應用創新。?此外,智慧鄉村建設還應關注以下重點:一是政策層面注重從提法到試點的轉變;二是強調資源層面要瞄準可塑性強的村落;三是參與層面突出多方參與和農民主體;四是運營層面增強文化自信,講好村落故事。?
2.智慧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智慧鄉村作為信息時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對于實現鄉村的快速發展、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促進城鄉協同。智慧鄉村建設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差距、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其發展可以有效降低鄉村的人口流出率,為鄉村積累更多社會資本。?智慧鄉村既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亦是提升農民素質和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智慧鄉村日益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可行目標。同時,智慧鄉村建設作為新時期推進鄉村治理的重要戰略選擇,能有效促進農村開放社區建設、農業現代化轉型和精神文化水平提升,是未來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二是實現有效治理。在建設智慧鄉村過程中,通過“數據+整合”,可以實現鄉村治理主體的協同性;通過“數據+服務”,可以提升鄉村治理內容的精準性;通過“數據+預測”,可以提升鄉村治理手段的有效性。?同時,大數據、智慧化的運用,有助于推動鄉村治理的范式轉變,實現從黨政主導轉向一核多元、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數據、從事后治理轉向源頭治理的三重轉變。?
1.智慧鄉村建設的對策路徑
一是政務優化視角。在深刻認識智慧鄉村內涵的基礎上,有預見性地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是確保智慧鄉村建設順利推進的前提。智慧政府需做“為民、務實、清廉”的大管家,轉管理為服務,摒棄單純地“技術應用”和“智能管控”,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發展。?同時,把智慧基礎設施建設主攻方向放在信息化建設上,確保智慧化政策規劃落實到位?,加快推進整體設計和試點申建、鼓勵地方自主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引導資本下鄉、加強財政和金融支持,完善智慧鄉村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科學規劃、多方試點,逐步完善智慧鄉村發展理論。
二是數據治理視角。在大數據嵌入鄉村治理創新過程中,需要與當地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合作,培育鄉村治理各主體的數據治理理念,夯實鄉村治理的“軟件基礎”;同時加強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構筑大數據嵌入鄉村治理創新的“硬件保障”提供支持。?
三是多元共治視角。推進智慧鄉村建設需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的合作平臺,通過充分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作用,提升智慧治理的現實績效。?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政務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的建設,通過開展民眾討論會、召開座談會等,增強群眾的建設意愿。?鼓勵多方參與智慧鄉村建設,推進智慧鄉村從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的發展轉變。
四是可持續發展視角。有學者主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通過突出鄉村特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開展試點示范工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強化科技支撐、加強人才建設等舉措,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有學者認為,人才建設是實現智慧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鄉村要多措并舉開展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推進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同時,也要針對性地培養村級干部或高學歷年青人,讓其組建智慧鄉村互助小組,幫助村民們真正認識信息化的便捷優勢,激發村民們學習新事物的熱情。?陳曉輝也指出了鄉村人才建設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要通過加強人才建設,解決人才缺失的問題、培育信息化人才和智慧農民,讓智慧鄉村建設具備持續發展的動力。?
2.智慧鄉村建設的評價體系
有關智慧鄉村建設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常倩、李瑾的《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鄉村的實踐與評價》,該文對智慧鄉村的構建原則、構建邏輯、主要指標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們認為,構建智慧鄉村評價體系應堅持以下原則:注重科學性與系統性、目標性與導向性、完備性與獨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典型性與可操作性、建設投入與產出應用的有機結合。其構建邏輯應體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發展要求和智慧鄉村的核心內涵,即信息技術與鄉村各領域的良好融合,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和發展階段,將智慧鄉村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均納入考慮范圍,依據城鄉的區別和聯系來統籌城鄉關系。
智慧鄉村建設既回應了時代需求,也符合現實需要,將成為鄉村建設中的一次重大變革。自2009年智慧城市提出后,各地相繼開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同時,智慧鄉村建設也開始在全國各地陸續推進。2014年初,北京市在西柏店村開始“美麗智慧鄉村”集成創新項目試點。2015年,國家信息中心與湖北智城規劃設計院聯手在湖北省胡橋村打造全國首個“智慧鄉村”樣本。其后,山東、安徽、廣東等地也陸續開始對智慧鄉村的探索。我國智慧鄉村建設實踐中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是“互聯網+服務”模式。2015年以來,北京市平谷區在試點建設智慧鄉村基礎上,積極推進智慧鄉村建設,開發了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服務”在村鎮的應用,建成了具有鮮明互聯網特色的鄉村模式。主要包含“互聯網+整村推進”“互聯網+鄉村產業”“互聯網+鄉村治理”“互聯網+鄉村生活”“互聯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服務模式。
二是“新技術應用”模式。基于物聯網在鄉村發展中的應用,2013年以來,合肥、安慶、六安、滁州等地開始了智慧云村試點,通過互聯信息采集終端、云物聯地名牌和多媒體攝像頭等的安裝,建立起集信息采集、計算、篩選、處理一體的“云物聯”系統。廣東以廣播電視智能化科技化體系為基礎,以家庭為單元,以鄉村為載體,通過打造智慧教育平臺、智慧監控平臺、智慧服務平臺、智慧議事機制來建設智慧鄉村,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三是“數字技術+鄉村”模式。該模式強調數字技術的“應用盡用”、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數字激活“創業創新”,注重數字視角下鄉村多元化價值的挖掘。主要是基于數字技術和鄉村產業、金融、黨建、文化、治理等各方面的結合,為鄉村發展賦能。
通過對現有智慧鄉村建設實踐的梳理和分析,可發現當前各地在推進智慧鄉村建設中尚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鄉村的生產、生活區域分散使得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成本高;村莊規模小、異質性強,需要在深入挖掘村莊發展潛力和需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但村莊掌握的資源非常有限,面臨更強的約束。?農村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硬件設備,農民使用計算機、智能手機較少。?
二是多元主體參與建設力度不夠。多元主體特別是農民的主體的參與作用發揮的不完全,許多村民認為,建設智慧農村是政府的事情。?武峰等人在廣東某村進行調查,找到了該地智慧鄉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政策宣傳相對不到位,村民對相關法規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與民眾缺乏溝通,沒有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積極性;企業投入力度小、效率低,市場主體參與智慧鄉村建設意愿不高;民眾思想觀念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主人翁意識不強烈。?當前,智慧鄉村建設還未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三是農村專業人才和技術匱乏。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明顯偏低,且隨著勞動力轉移就業,很多村莊老齡化嚴重,村民信息化意識和應用能力較弱。?由于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留守人員對新興技術的了解和使用寥寥無幾,對互聯網知識,如云計算、傳感器網絡、高速通訊網絡、物聯網的了解和掌握的人更是少之甚少,在技術維護方面更是缺少專業人才。?
國外智慧鄉村概念發源于兩種思想,一是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其核心支撐是新技術;二是為應對鄉村衰落的諸多挑戰而興起的鄉村可持續發展理念。兩種思想交織促發了國外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繼2009年美國率先建立了第一座智慧城市后,智慧鄉村探索也提上日程,如歐盟、美國、韓國、日本等實施的智慧鄉村行動。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能源、技術等方面(見表1)。

表1 國外智慧鄉村建設應用
一是智慧農業方面。有學者認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智慧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軟、硬件系統對農業發展的智能監測、規劃和控制,從而優化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質量和減少環境污染。?而農場管理信息系統的制定和提檔升級,為農民的科學合理決策提供了大量幫助,農場發展正逐步智慧化、智能化。?
二是智慧能源方面。有學者指出,智慧能源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可高效改善能源供應、傳輸和分配。智慧能源管理可以幫助大眾根據需求高效利用能源,減少浪費,增強可持續性和安全性。?
三是智能技術方面。有學者提出,智能技術的迅速普及推動了熱帶國家的鄉村經濟發展,尤其在預期的氣候變化和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智能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率,這也使得諸多鄉村獲得新的商業地位。?
一是合理的規劃是智慧鄉村有序推進的保障。與智慧城市相比,智慧鄉村建設更具特質性,需要基于鄉村發展實際進行合理、科學的謀劃,才可能有效開展智慧鄉村建設;加之智慧鄉村建設包括智慧農業、智慧農民、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多方面的內容,更加需要合理的規劃與建設。
二是合理的政策引導是智慧鄉村建設實施的基礎。總結各國智慧鄉村建設的經驗,無一例外都與政府的鼎力支持、合理調配密切相關。無論是智慧農業高效管理、智慧能源的合理配置還是智能技術的普適性應用,都是以政府支持為前提的。
三是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鄉村建設行動中的轉化率。建設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鄉村發展格局,需要不斷提高新興技術在鄉村治理場域中的轉化率,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鄉村治理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助推智慧鄉村建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自2010年來,國內外智慧鄉村實踐和理論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具體研究內容涉及研究背景、發展條件、概念內涵、建設原則、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且研究文獻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鄉村的深入應用而逐年增加。這些研究為智慧鄉村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不少可資借鑒的思路。但就總體趨勢而言,當前智慧鄉村建設研究亦存在理論和實踐研究上的不足。
理論研究的欠缺總體表現為理論支撐相對不足,對學界的理論性指導不夠,尤其是高質量且具有較強現實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還比較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系統性研究有待增強,既有研究在概念內涵方面,針對智慧鄉村尚缺乏明確且被廣泛認可的定義,對其內涵、特征和外延的討論也不夠充分,對智慧鄉村的未來形態、建設路徑、同數字鄉村的關系、同鄉村振興的關系探討都還有待深化。二是研究方法相對單一,既有成果多以定性為主,基于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定量研究和基于廣泛調研的實證分析較少。三是對智慧化技術在鄉村應用的理論性探討不足,導致鄉村的具體實踐缺乏指導。
實踐探索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智慧鄉村建設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認識上存在把數字鄉村建設等同于智慧鄉村建設的誤區,且智慧鄉村相關建設尚處在初步的基礎設施完善階段。二是統籌謀劃政策和因地制宜實施的結合不夠,目前出臺的相關政策多以數字鄉村為主,智慧鄉村的藍圖規劃還顯欠缺,各地的具體實施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創新和建設動力不足的現象。三是總結推廣不夠,基于各地具體實踐總結的經驗和規律,在應用推廣方面還有待加深;四是整體性探索不足,現有實踐主要集中在智慧化技術在鄉村的單方面應用,而系統性、整體性的智慧鄉村建設還有待深化。
智慧鄉村作為未來鄉村的理想形態,正在成為未來鄉村建設的重要藍圖。隨著新興技術的持續應用,以人為中心的智慧鄉村建設將成為村民實現享受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后續的智慧鄉村研究應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持續加強,在基礎理論上深入探討;在規律總結上加強提煉,完善評價機制;在研究內容上不斷深化,由數字鄉村向智慧鄉村拓展;在研究方法上,開展廣泛的田野調查和規范的定量研究,努力建構植根于中國大地的智慧鄉村建設理論體系,為未來鄉村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有針對性的方案和有指導性的路徑。
注釋:
①徐勇、徐增陽:《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研究的百年回顧》,《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
②向春玲:《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的“四大轉變”》,《人民論壇》2019第29期。
③葉敬忠:《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④參見黃萃、彭國超、蘇駿:《智慧治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⑤??顧彬:《淺談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的“智慧鄉村”建設》,《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年第6期。
⑥?李先軍:《智慧農村:新時期中國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17年第6期。
⑦?袁宇陽:《信息化背景下智慧鄉村的特征、類型及其實踐路徑》,《現代經濟探討》2021年第4期。
⑧龔潔:《智慧型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選擇》,《農業經濟》2019年第8期。
⑨????武峰、吳富鵬、王博:《廣州市從化區智慧鄉村建設的調查與分析》,《中國市場》2016年第10期。
⑩劉俊祥、曾森:《中國鄉村數字治理的智理屬性、頂層設計與探索實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張凌云、黎巎、劉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體系》,《旅游學刊》2012第5期。
?袁政、楊小軍:《“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鄉村建設新途徑》,《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年第2期。
???常倩、李瑾:《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鄉村的實踐與評價》,《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周廣竹:《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智慧農村”建設》,《人民論壇》2015年第32期。
???汪建:《智慧鄉村建設進入全面推進新時期》,《中國電信業》2019年第4期。
???陳麗麗:《“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的應用探析》,《科技視界》2017年第12期。
??王欣亮、魏露靜、劉飛:《大數據驅動新時代鄉村治理的路徑建構》,《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鄉村+區塊鏈+大數據”驅動下,智慧鄉村的春天來了!》,《唯美鄉村》2020年3月2日。
?G.D.Danut,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The Concept of Smart Villages:Assumptions,Possibilities and Implementation Limitations, Economic and Regional Studies,2018,11(3),pp.32-49.
?高國偉、郭琪:《大數據環境下“智慧農村”治理機制研究》,《電子政務》2018年第12期。
??趙敬丹、李志明:《從基于經驗到基于數據——大數據時代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沈費偉:《智慧治理:“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變革新模式》,《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9年第4期。
??陳曉輝:《突出智慧鄉村建設特色》,《吉林日報》2020年11月20日。
?魏后凱:《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已迫在眉睫》,《中國品牌》2019年第4期。
?王玥:《強化數據信息資源管理推進新型智慧農村建設路徑研究——以蘇南新農村為例》,《山西農經》2020年第23期。
?J.W.Kruize,J.Wolfert,H.Scholten,C.N.Verdouw,A.Kassahun,A.J.M.Beulens,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Farm Software Ecosystem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6,25(6),pp.12-28.
?Dimitris S.Paraforos,Vangelis Vassiliadis,Dietrich Kortenbruck,Kostas Stamkopoulos,Vasileios Ziogas,Athanasios A.Sapounas,Hans W.Griepentrog,Multi-Level Automation of Far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7,142(11),pp.504-514.
?C.K.Chau,H.P.Schwefel,V.W.S Wong,Y.J.A.Zha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on Internet-of-Things for Smart Energy System,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19,6(5),pp.7334-7336.
?S.Sunitha,J.George,G.Suja,A.N.Jyothi,A.Rajalekshmi,Water Smart Technologies for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of Elephant Foot Yam in Tropical Zones of India,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2019,11(2),p.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