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向州 王介煬 沈 培 葛 然 曹振國
中建一局集團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3
超高層建筑在建造過程中,對外立面安全防護、施工現場形象、工期等要求越來越高,而傳統的落地式腳手架、懸挑腳手架、散拼式提升腳手架越來越不能滿足其綜合要求。而集成式升降式腳手架越來越受市場青睞,其附著于主體結構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設備和裝置,隨建筑主體結構逐層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傾覆、防墜落性能,不占用塔吊,減輕勞動強度、加快施工進度,實現了高層建筑腳手架工藝的機械化施工,促進了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保證了施工安全及進度[1-2]。隨著此類架體的廣泛應用,加上超高層建筑的奇特造型,架體往往要附著在不規則的結構上。因此,對于這些不規則部位,就需要對架體進行靈活處理,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處理。
杭州某廣場工程A塔樓采用框架核心筒結構,地下3層、地上44層,建筑總高度200 m,一般200 m的超高層建筑可以選擇懸挑腳手架或者采用集成式升降腳手架。經過綜合對比分析,本工程采用了集成式升降腳手架。本工程結構極不規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高不規則:1—2層6 m;3—4層5.1 m;5層8.4 m;6—7層、9—22層、24層、25層3.9 m;8層、23層、35層4.5 m;26—34層、36—43層4.2 m;44層7.8 m。
2)結構邊形式不規則:一種為邊梁或剪力墻,一種為挑板。
3)結構平面位置不規則:結構有明顯的凹凸變化。
4)特殊位置:卸料平臺擱置處、塔吊附墻件處、施工電梯處。
本工程應用的集成式升降腳手架以組為單位,由標準腳手架單元、附著支承系統、升降系統、控制系統和防墜落裝置這5個部分組成。集成式升降腳手架搭設采用地面組裝、高空吊裝組拼的方式,升降采用電動葫蘆及專用電氣控制線路。
標準腳手架單元由定型的內外立桿、型鋼腳手板、三角支撐架、斜拉撐桿以及內挑密封翻板、防護鋼板網等組成,構成承力的水平桁架。附著支承系統包括導軌、星輪防墜落附墻支座、承載螺栓、墊片等。防墜落裝置設置在附著支座內,每榀導軌處設置3個附著支座。
架體覆蓋4層為宜,全高高度應由樓層高度決定,頂部設置1.2~1.5 m單排防護。本工程標準層高為4.2 m,故設置架體總高度為19 m,必須要保證最底部密封翻板能夠完全密封,設置7步架,除架體最底部外其他腳手板處無翻板。該腳手架的操作平臺凈空寬0.66 m,工作時共設3個附墻支座,如圖1所示。

圖1 集成式腳手架附著側立面
A塔樓沿結構外立面共布置10組107榀主框架,直線布置的架體支承跨度最大間距為4.8 m、折線或曲線布置的架體支承跨度最大間距為4.4 m,組端部水平懸挑長度不大于1/2水平支承跨度和2 m(取最小值)。此外,集成式架體的布置應考慮塔吊的吊裝能力,確保架體的安裝及拆除。
1)本工程外架待4層結構施工完成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開始進行架體附著及安裝,塔樓3層層高5.1 m、4層層高5.1 m、5層層高8.4 m,對于此非標準層高,在施工5層結構時,使得腳手架懸挑高度為9.9 m,大于6 m,超過JGJ/T 183—2019《液壓升降整體腳手架安全技術標準》第4.0.5條的要求,如圖2所示。

圖2 結構剖面
為了解決架體懸臂超過6 m的問題,就需要在懸臂部分設置中間拉結點,以減小架體的懸臂高度。經過驗算,采用鋼管拉結即可滿足受力要求,鋼管上部拉結在架體上,下部固定在樓板上,2榀一設,拉結角度控制在45°~60°,如圖3、圖4所示。

圖3 架體拉結

圖4 架體拉結節點
2)塔樓4層層高5.1 m、5層層高8.4 m、6層層高3.9 m,下端固定梁高1 m,故6層頂板結構施工時頂部防護只有0.6 m,不滿足規范1.2 m的要求。為解決該問題,架體爬升至6層頂時,在架體頂部的導軌上連接高2 m的鋼管作為臨時防護,此防護待架體提升時拆除,如圖5所示。

圖5 架體臨時防護
架體附著在結構外邊沿,本工程塔樓結構邊存在2種結構形式,一種為邊梁或剪力墻,一種為挑板,如圖6所示。往往集成式腳手架的固定支座固定在梁或剪力墻上,能夠滿足架體固定及爬升要求,但是懸挑板位置因構件比較薄弱,承受不了架體傳遞的荷載,易出現安全隱患。

圖6 架體附著結構形式
為了解決此問題,采取2種不同的支座固定措施:當結構邊為邊梁或剪力墻時,預埋螺栓孔,附著支座固定在梁構件上;對于結構邊為懸挑板時,在板上預留螺栓孔,擱置槽鋼,將附著支座固定在槽鋼上(槽鋼的尺寸選擇應通過受力計算分析確定),槽鋼承受荷載,傳遞至結構上(圖7)。
塔樓23層層高4.5 m、24層層高7.8 m、26層層高4.2 m(無25層),24層結構邊較其他層結構內縮3 m,該架體在此層無法進行附著,只能附著在22、23層樓面上,不滿足3個附著支座要求,影響架體的固定及爬升。為解決結構平面位置不規則的問題,在23層上設置三角鋼支架以固定第3個附著支座,三角鋼支架由鋼底座、鋼立柱、鋼拉桿組成(構件選型通過受力計算分析確定),固定在樓板上,24層的附著支座固定在三角鋼支架上。當施工26層時,在24層樓板上設鋼管拉結架體,拉結方法與3.1類似(圖8)。

圖8 三角鋼支架附著示意
在布置架體時,應充分考慮卸料平臺、塔吊(包括塔吊附墻件)及施工電梯的影響,提前進行影響分析,相互調節,實現最優、最宜處理的方式。下面就這3種沖突進行分析與處理。
1)卸料腳手架架體滿布結構四周,架體覆蓋層數為4層,在施工完第n-1層樓面(混凝土養護強度達到設計強度時),提升架體,同時拆除第n-4層的架體、模板及其他材料,通過布置在第n-4層的卸料平臺周轉至第n-1層樓面上,此時架體最后一段正好覆蓋第n-4層,卸料平臺與架體沖突。卸料平臺一般固定在樓面板上,與架體分離,并與建筑主體進行可靠穩固連接。為了解決卸料平臺與架體沖突的特殊問題,應將架體下部斷開,形成門洞,斷開處架體兩側封閉,做好防護,如圖9所示。

圖9 架體遇卸料平臺處理示意
2)超高層塔吊為外附時,由于塔吊升節的需要,必須拉結在主體結構上,此時封閉的架體對塔吊的附墻件產生影響。為了解決塔吊的附墻構件與架體沖突的問題,首先架體在此位置采用特制可翻折腳手板連接,且用4根鋼絲繩分別斜拉到該跨中的4根立桿與相鄰的導軌上。當外架通過塔吊附墻件時,翻開特制腳手板,當架體通過后,立即恢復已翻折架體(包括外立網),如圖10所示。

圖10 架體遇塔吊附墻件處理示意一
當塔吊附臂與架體角度實在較小時,附臂與架體立桿可能會發生沖突,無法采用圖10的形式,此時需將架體下部6 m這個單元斷開,形成門洞,如圖11所示。

圖11 架體遇塔吊附墻件處理示意二
3)在主體結構施工時,施工電梯一直在架體下側,但是當主體結構封頂后,外架未能拆除,且當施工電梯需要穿過架體通至屋頂時,則架體在施工電梯的相應部位就需要拆除。
為了解決施工電梯與架體沖突的問題,需提前對此區域架體進行拆除。架體拆除時,應根據施工電梯位置,保證集成架斷開位置距離電梯250~300 mm,且架體端部密封嚴實。架體拆除后,端部架體的懸挑長度必須小于2.0 m,這些都需要在架體布置時提前考慮。
集成式升降腳手架具有安全可靠、技術先進、方便快捷、綠色環保、節約成本等優點。本文以杭州某廣場工程A塔樓不規則的結構形式為依托,針對不同類型的不規則結構采取了不同的附著處理方法,進一步闡述了架體附著的可靠措施,確保了施工安全及進度,對類似工程施工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