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男
(晉能控股煤業集團 成莊礦,山西 晉城048000)
成莊礦主采3號煤層,煤厚5.8 m,煤層傾角0~2°,平均為1°;煤層直接頂為1.6 m厚粉砂巖,老頂為9.1 m厚中粒砂巖;直接底為2.78 m厚粉砂巖,老底為3.78 m厚砂質泥巖。53153巷為5315工作面輔助運輸巷,巷道掘進斷面尺寸為5.0 m×3.3 m。根據地質資料顯示,53153巷2號橫川開口以里481.6 m,發育1個推測陷落柱TX1,該陷落柱走向長42.8 m,傾向長30.3 m,在53153巷道內影響長度約42.8 m。53153巷2號橫川開口以里534.6 m,發育陷落柱X181,該陷落柱走向長93.4 m,傾向長92.4 m,在53153巷巷道內影響長度約20 m。陷落柱與巷道間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巷道及陷落柱位置Fig.1 Position of roadway and collapsed column
為分析陷落柱區域巷道支護效果,采用數值模擬軟件對巷道無支護狀態、超前預注漿加固以及注漿加固加錨網帶支護效果進行分析。
2.1.1 垂直應力
通過模擬分析可知由無支護—超前預注漿加固—注漿加固—錨網帶支護的過程中,應力釋放率逐漸減小,兩幫應力集中范圍減小,應力值增大。隨著圍巖強度的提高,圍巖的應力集中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注漿加固破碎帶圍巖有較好的優勢。垂直應力如圖2所示。

圖2 垂直應力云圖Fig.2 Cloud of vertical stress
2.1.2 水平應力
由數值模擬分析可知:①在無支護情況下,在破碎帶巷道頂、底板圍巖深部內出現大范圍的水平應力集中區域,圍巖淺部應力較小,在圍巖內形成水平應力差,加速了圍巖蠕變破壞;②注漿加固后圍巖整體性提高,明顯改善了水平應力在巷道頂、底板的集中現象;③注漿加固后進行錨桿索支護,底板水平應力集中現象進一步降低,頂板高水平應力集中現象主要在近距離圍巖內,錨固支護充分調動了圍巖的自承載能力。水平應力如圖3所示。

圖3 水平應力云圖Fig.3 Cloud of horizontal stress
同時對巷道圍巖塑性區分布情況進行模擬分析,包括無支護、預注漿加固和預注漿及錨網支護3種支護狀態下,如圖4所示。①無支護時巷道圍巖塑性區半徑較大,達到6 m,巷道圍巖穩定性很差,控制難度大;②采用超前注漿加固后,破碎圍巖整體性得到改善,塑性區半徑明顯減??;③配合錨網帶支護后,巷道圍巖塑性區范圍得到進一步改善,特別是頂板和兩幫塑性區明顯減小,表明預注漿和錨網支護對破碎圍巖的控制效果最好。

圖4 塑性區分布示意Fig.4 Plastic zone distribution
3.1.1 鉆孔布置
預注漿[3-4]鉆孔需結合其加固的區域,采用不同的鉆孔施工參數,見表1,巷道頂板、兩幫及底板等周邊鉆孔距離巷道輪廓線均為0.5 m,如圖5所示。1~5號注漿鉆孔加固巷道迎頭前方頂板圍巖,在圍巖內形成拱形殼體,維護巷道掘進區域圍巖穩定,同時可隔離深部圍巖應力的傳遞;6號、8號注漿鉆孔加固巷道兩幫圍巖,提高其抵抗巷幫垂直高應力的作用;7號注漿鉆孔加固迎頭前方圍巖,維護其穩定性;9號~11號注漿鉆孔加固巷道迎頭前方底板圍巖,防止高應力作用下巷道出現大范圍底鼓;兩個檢查孔作為效果考察孔,觀測注漿加固效果,同時可進行補充注漿加固。

表1 超前注漿鉆孔參數Table 1 Parameters of advanced grouting drilling

圖5 超前注漿加固鉆孔布置Fig.5 Arrangement of borehole reinforced by advanced grouting
3.1.2 注漿工藝
由于TX1和X181陷落柱對于53153巷的影響長度較長,一次性超前注漿很難實現,且施工周期長,注漿效果及施工質量都將受到極大影響,基于現場實際情況,采用鉆、注交替作業的分段前進式注漿工藝。
結合陷落柱探測情況,確定單次循環加固長度為20 m,有效長度18 m,預留2 m作為安全維護帶。注漿材料為A、B加固材料,正常水灰比為0.8∶1,注漿壓力選取10~15 MPa。
巷道通過陷落柱期間,為維護圍巖穩定,需進行加強支護,采用縮減錨桿索間排距的方法。頂板采用直徑22 mm,長2 800 mm的高強錨桿,錨桿間排距為900 mm×1 000 mm,每排布置6根,采用樹脂加長錨固,并用鋼筋托梁連接;配合錨索進行補強支護,錨索直徑22 mm,長6 300 mm,間排距為2 000 mm×1 000 mm;并采用金屬網護表。巷幫錨桿與頂板規格和錨固方式一致,每幫每排3根,間排距1 100 mm×1 000 mm;采用鋼筋復合網護表。
棚梁采用12號工字鋼梁,規格為4 300 mm;棚腿采用U25鋼,上腿長度為1 800 mm、下腿長度為2 000 mm;采用拉桿連接,棚距1 200 mm,柱窩深200 mm,距幫不大于450 mm,棚腿扎角350~450 mm,采用1 400 mm長背板背頂背幫。
53153巷掘進過2個陷落柱影響區后,采用十字測點法在陷落柱影響區域布置4個測點,對巷道表面位移進行為期30 d的觀測。開挖支護后的14 d內,圍巖變形速率較大,之后逐漸趨于平緩,20 d后,圍巖自穩。在30 d的礦壓監測周期內,4個測站中處于陷落柱周邊應力升高區的測點,其頂底板移近量最大,為191 mm;處于陷落柱中間的4號測站,其頂底板移近量和兩幫收縮量均最小,分別為179 mm和108 mm,可見注漿加固提高了圍巖完整性;2號測站兩幫收斂量最大,為141 mm,該測點位于陷落柱邊界,處于應力異常區域,柱體內垂直應力與水平應力均小于柱體外圍巖應力,柱體內軟巖破碎帶為柱體邊界應力升高區提供卸壓途徑,圍巖位移量增大。整體而言,巷道掘進過陷落柱期間圍巖變形不大,滿足安全生產使用要求。

圖6 超前注漿加固鉆孔布置Fig.6 Arrangement of borehole reinforcement by advanced grouting
(1)通過數值模擬分析巷道開挖支護后的應力變化規律,可知從無任何支護到注漿加固圍巖的過程中,應力釋放率減緩,巷道圍巖的塑性區范圍減??;錨網帶支護結構起作用后,圍巖的應力集中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通過圍巖變形觀測可知,巷道過陷落柱期間,預注漿加固后,巷道開挖支護初期,巷道變形進入加速階段,隨后逐漸趨于收斂,一個月內破碎帶圍巖能夠實現自穩。超前預注漿加固+主被動聯合支護方案,對陷落柱影響區巷道圍巖控制較為有效,架棚支護可以緩解陷落柱柱體邊界的高應力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