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師學師”是畬族人內部的文化傳承和傳承責任交接儀式,既是老一輩的“傳師”,也是畬族新一代的“學師”,儀式內容眾多,環節復雜,形式嚴謹,主要演繹或闡述畬族祖先閭山學法的過程,屬于畬族內部文化傳承儀式。該儀式原先需要三個月,現為三天三夜,分引朝、度水、三朝等三大篇章,共159個環節。本文從畬族“傳師學師”儀式出發,通過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民俗內涵和人文內里進行分析和總結,研究挖掘畬族“傳師學師”儀式民俗內涵與人文內里,以及在新時代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畬族;傳師學師;民俗內涵;人文內里;景寧
【本文著錄格式】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8-054-03
【本文著錄格式】徐麗麗.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民俗內涵與人文內里研究——以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8):54-56.
一、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畬族,作為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之一,55個少數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就對畬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做出了理解和闡述。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畬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不僅是畬族人民自己的瑰寶,也是我們國家的一份寶貴財富。畬族文化為畬族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一定要讓畬族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傳師學師”與“功德”是畬族文化中重大的傳統儀式,是畬族人“生為繼、死為歸”人生思想的濃縮與體現,也是畬族人對歷史傳統和文化的積淀,是畬族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畬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所以作為畬族“生為繼”的思想載體與落點的畬族“傳師學師”儀式,其寓含的民俗內涵與人文內里就異常豐厚,是畬族人歷經千年的生活與精神沉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文將以景寧畬族為例,從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歷史、步驟、形式、內容等進行分析,挖掘其內在的民俗內涵與人文內里,為畬族文化在新時代的弘揚與發展賦根鑄魂。
二、畬族“傳師學師”的歷史與現狀
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歷史可追溯到帝嚳時期,在數千年的遷移與繁衍中,畬族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與內涵。如廣東的招兵節、福建的祭祖神、景寧的“傳師學師”等,都是傳習許久且同一文化脈絡的畬族傳統文化。筆者查閱了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藍、雷、鐘姓畬族族譜,發現在畬族譜系上,出現了許多以法名注明的譜系記載。由此可見,當時畬族人“傳師學師”雖然嚴謹,但普遍性強,在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畬族均有傳承和發展。尤其浙江景寧,筆者查閱了敕木山藍姓和南田雷姓族譜,發現在明清時期,學師人更是不少。
1949年前,浙江的畬族人每一宗支都備有一套專門供“做功德”和“傳師學師”儀式用的祖物,其中包括香爐、祖圖、龍頭祖杖、龍角、靈刀、叮鐘、笏板和龍鞭等,裝在兩只竹箱里,稱作“祖擔”或“游祖”。同時每一個畬族村均能組成自己的師公隊,完成本家與近房叔伯間的“學師傳師”儀式。清同治版景寧縣志載:“畬民時而祭祖,則號為醮名,其屬相賀。能舉者得戴巾以為榮。一舉,衫則藍,三舉,衣且紅,貴賤于是乎別矣。”意思是說,畬民祭祖儀式,又稱醮名。有能力舉行這種儀式的人一般以戴巾為榮,第一次舉行穿藍衫,舉行兩次后穿紅衫,等級貧富貴賤通過服飾的顏色就能區別出來。史料記載,明一代,各地畬民起義時有發生,如洪武十八年(1385)和成化十四年(1478)鐘子仁、鐘三領導的閩西上杭畬民起義,嘉靖四十二年(1563)藍松三領導的粵東大埔、程鄉畬民起義等。其中以正德年間爆發于贛南橫水、左溪、桶崗等地(今崇義縣)以謝志珊、藍天鳳為首的畬漢人民起義規模最大。謝志珊、藍天鳳“自稱盤皇子孫,收有傳統寶印畫像”。這里說的寶印畫像可能就是如今說的祖圖,還有學者認為,該儀式源于畬族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由此可見,畬族的“傳師學師”儀式由來已久。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與村莊環境的變遷、老一輩師公的漸漸老去,畬族新一代的入城就學、打工等原因,該儀式在畬族地區的傳承已經越來越少,除了景寧鄭坑、上寮等一帶較為偏僻的畬村,還一直堅持傳承該項傳統儀式,其他地方已經很少聽說。
三、畬族“傳師學師”的步驟、形式、內容
畬族“傳師學師”共分為引朝、度水、三朝三大篇章。引朝又分為移庚采祖、報地主、小安、造寨、大安、團兵、安祖筵、把酒出門、叫消師爺等51個儀式與步驟。引朝又稱啟謹道場,象征著學師者加入閭山教。整個儀式過程從布置儀式空間到儀式尾聲持續了一天一夜,十分熱鬧,人數少則數人,多則上十人。整個儀式穿插在念與舞間,師公手拿龍角、靈刀,腳踏罡步,按步驟,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儀式。透過儀式的表面,我們可以得知,畬族學師者要被傳師,首先得獲得祖師和本師的認可,還得將起的法名,告訴祖先,在獲得許可后,方才定為法名。整個儀式,帶著畬族人和畬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按步進行,嚴謹、熱鬧,儀式氣氛虔誠肅穆。在這一氣氛下,表達出師公對本族傳統文化和文化傳承儀式的崇敬之情。
度水又分報地主、開牒、本師湯茶、把盞入門、做師、告神斟酒、告神置龍壇、置九重山、回來拜街、造橋等67個儀式與步驟。度水是第二天學師儀式的總稱,又稱啟建道場,主要是畬族“傳師學師”中一傳一學的“學師”過程。在該儀式中,畬族新一代通過儀式學習祖宗之法,度祖宗之責,學師后通過為本家、叔伯解決祭祀祈福類等瑣事,為自己積累功德。透過其儀式的表象,我們可以得知,學師的艱辛與嚴謹,幾乎重復當年畬族始祖閭山學法的艱辛過程,包括過九重山的記憶重現與重歷,同時還得傳師的師公們,手把手帶著學師者共同完成一些儀式,更凸顯該儀式傳承的嚴謹性和責任交接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變遷,該儀式一直嚴謹遵循古禮,這種堅持,也是對畬族文化、歷史的一種闡述、傳承和發展。
三朝又分為報地主、排衙、高神開酒、拔花、收花、拆寨、團兵、送祖、小心香火等41個步驟。三朝是傳師學師第三天儀式的總稱,又稱水碗道場。所謂三朝是受與謝的過程,是畬族“傳師學師”中在完結部分,所以該儀式的文化通過承接祖先之法,重歷祖先學法的歷程,受香火考驗,受祖先之兵馬,承擔起家族責任,其內容還是在傳輸祖先的崇拜與責任傳承,也是通過儀式的舉辦,畬族新一代角色蛻變的過程。畬族學師者通過該儀式,實現在族群中角色的蛻變,承擔起了自己的文化傳承責任,同時表達了對祖先的感謝與對責任的堅定之心。
四、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民俗內涵
文化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畬族的傳統文化亦是如此。筆者在研究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傳師學師”中發現,該儀式或文化,從表面來看是有非常重的道教色彩,但從文化的內涵和儀式的目的結果上分析,則是畬族在遷徙過程中民族記憶的凝練與堅持,也是對畬族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承接,是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是新時代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凝練。
(一)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民族記憶傳承
整個儀式貫穿著畬族的歷史與文化,畬族發源于河南,發祥于廣東。從畬族譜系來說,畬族盤、藍、雷、鐘的郡望均在河南。在畬族古歌中,在“都是廣東一路人”的前面,常常出現“都是南京一路人”,古歌中所提到的南京并非現在的南京,而是位于河南。同時從河南文化來闡述分析,帝嚳墓亦位于河南,河南靈寶民俗志記載一前朝詩歌,其中就是寫到,“波濤雷電自完堅,畬播于此詳因緣”。回歸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筆者發現,其祖師和本師的供奉中,河南就有兩位,分別為河南祖師與河南本師,所以筆者認為畬族的“傳師學師”儀式雖然附于道教文化,但其核心寓含著民族記憶傳承。
(二)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文化內涵傳承
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在畬族傳統文化里一直處于重要地位。首先,從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條件來說,也就是傳承資格的獲得。這個傳承資格并非所有的畬族人家都有,需要祖輩有學過師的,需要嚴謹、完整的傳承譜系,如果傳承譜系斷代或續接不上,那得從叔伯或近親中傳承而來,同時需要對方應允,這也就是畬族內部所言承誰的口水,是一對一的傳承或一對多的傳承,學師者還對傳師的帶有一定的責任。其次,傳承條件和傳承態度非常嚴謹,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畬族人認為這是“做陽”,不僅得是大日子,而且還得百無禁忌之日,這樣的日子千日挑一。同時對傳承譜系完整的家族,認為沒有傳給后輩,是一件挺丟人的事情,謂為“斷頭師”,所以千方百計傳承。畬族“傳師學師”還是件經濟負擔較重的儀式,因為儀式歷時長,需要的人員多,需要經濟實力支撐。畬族人則認為為了文化傳承和責任交接,是做“好”事,所以畬族“傳師學師”認為是本家與本族的大喜事,也是完整傳承譜系家族必須做的一件事,畬族人已經將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和文化內涵,通過儀式的形式,灌輸了一代又一代。
(三)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民俗內涵分析與總結
從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民族記憶傳承和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文化內涵傳承來分析,畬族的“傳師學師”儀式是融入到該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該儀式的傳承與否,也心系本家與族群。畬族人在“生為繼、死為歸”的人生思想的影響下,生即“來做一世人”,死就是“人做完回去了”。所以通過學師儀式后的畬族法師,還承載著本家叔伯的“歸”的問題。他們歸去后的祭祀儀式均由本家這些通過學師而成的師公們義務承擔,也是畬族法師為何在畬族族群中備受尊重,尊為先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畬族法師死后,可做“大功德”的緣由所在,畬族人死后的祭祀儀式中,又寓含著中國的孝道文化。
五、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的人文內里
(一)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里的崇“祖”文化
畬族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尤為重視,他們認為一種文化傳承斷代謂為“失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化傳承中,他們認為哪怕生活為艱,“祖”亦不能失,也時刻教育畬族后輩莫失“祖”。同時從景寧畬族的“傳師學師”儀式分析,該儀式的崇“祖”文化始終貫穿著儀式,通過儀式的步驟、形式、內容,將本民族的根源與文化,傳承給后輩,將文化的傳承責任進行交接。首先,從供奉說起,供奉著畬族的祖師和本師,香爐也是遷徙過程中,放在祖擔里隨身而遷的。同時整個儀式,是畬族先祖閭山學法的濃縮與畬族精神的精煉,以及傳承追求幸福生活的韌性,讓畬族后輩經歷畬族先祖之歷程,將文化和責任濃縮到內心的過程,所以在整個儀式中,畬族祖擔之物,得迎來,儀式結束后還得送歸祠堂。其次,在儀式的舉行過程中,畬族老先生會將一些畬族的古老文化?講訴或傳授給畬族新一代,讓他們在受儀式熏陶的同時,將畬族的其他文化一并相承,所以儀式的崇“祖”文化十分明顯。
(二)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里的叔伯內涵
畬族“傳師學師”儀式中充當十二位師公是叔伯,燒飯幫忙的也是叔伯,叔伯文化在該儀式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叔伯文化是畬族文化千年傳承中的精髓,在千年的傳承中形成了畬族自己的精神核心和文化素養,也是畬族族群觀念的延續與發展。叔伯文化的叔伯,起于叔伯,是一個總括的內容,也許是隔很遠的兩個村,也許是三個村,但精神核心與文化素養,傳承譜系又是非常明確的,是代代傳承的。在畬族的族群生活中,叔伯文化是形式多樣的,涉及生活、習俗、文化、傳承、發展的方方面面。它的核心文化和其他畬族文化亦然相通,是忠、孝、仁、義、理、禮部分,又屬于精神信仰與價值體系中內容。從景寧畬族的“傳師學師”儀式看,該儀式的完成,不僅需要主家的傾力付出,也需要叔伯的族群共力,這是一種數百年代代傳承的互助文化,體現了畬族人對文化最質實的觀念和對族群的重視,他們認為這是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得傳承下去,這也是叔伯大家的義務,所以叔伯們自發義務幫忙,彰顯畬族人對文化傳承的厚度。
(三)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人文內里分析與總結
從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里的崇“祖”文化、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儀式里的叔伯內涵來分析,景寧畬族“傳師學師”其實不是一戶人家的事情,而是由一戶牽頭,族群共力的文化傳承活動,這是一個民族,一個支族群,對本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種態度。也是畬族人文化的認識,對本民族精神的一種凝練與傳承。同時也是畬族人,將后輩的名字告知祖先,將祖先的規與責傳給后輩的一個過程,這是畬族人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的培養,也是畬族人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在文化傳承中的形成。
六、總結
以畬族“傳師學師”為代表的畬族文化傳承就是讓畬族人感受價值,體驗價值,最后塑造價值,實現價值的過程。它是一個載體,如果實,有皮,有肉,有核;也如水,永遠都不知道它包含了多少,流淌了多久。所以傳承畬族文化對畬族人而言就是在傳播價值,也是在實現價值。畬族的“傳師學師”文化,源于道教,師承閭山,在漫長嚴謹的傳承過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價值和價值體系。道家教義:護國、愛民、禮神、敬祖,所以畬族祭祀文化里在包含了這些文化的同時,還包含了叔伯文化、娘家文化、宗族文化、孝道文化,以及“生為繼,死為歸”的人生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夢,夢有根——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的根。根,維系于民族精神。無論歷史多么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么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除了根、丟了魂,都必須把根留住。畬族作為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55個少數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式是畬族價值精神的傳承載體,傳承的精神是畬族源遠流長的根魂。文化傳承需“慎終追遠”,“慎終追遠”不是“搬出歷史來說事”,而是以古鑒今,在畬族傳統文化中深挖其中的深刻內涵,提煉源遠流長的畬族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給養,根植傳統,繼往開來。
參考文獻:
[1]劉英鐘.畬族傳師學師儀式中十二師公角色扮演研究——基于浙江景寧半嶺畬族村的田野調查[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徐麗麗(1980-),女,浙江景寧,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