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雁翔 賈利靜
摘 要:不同國家現代性的建構形式必然相異,中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表現形式,過程中更是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指導而開展。文章首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進程進行論述,歸納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關聯的時間坐標。其次對中國現代性建構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論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作用加以總結。確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現代性建構中具有幫助價值擇定和推動文化轉化的特殊作用。最后,以動力作用為視角,深入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之間的作用邏輯,再次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性;民族國家意識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6-0019-03
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以及所呈現出的發展面貌,無疑以“現代化”作為標準。但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性建構,并不僅僅需要在內部開展精神運動,或拓展思想邊界?,F代性建構更需要以“對外開放”的方式,吸納“全球化”中的養分,從而加快中國的現代性進程。這一必然過程,凸顯了兩個現代性進程中同樣“必然存在”的問題。一是必須要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以對峙全球化中的部分因素。二是需要構建科學的理論指導,穩定現代性實踐的整體效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飽含“中國經驗”的理論體系,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理論指導,可以成為調和民族國家意識和現代性發展訴求的重要媒介。因此,在對中國現代性建構進行研究之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關聯素材,可從時空坐標的角度入手,在歷史現象中探尋出中國現代性建構的起點與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進程分析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指導性理論體系,其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得到不斷的深化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兩者在發展機理上存在必然的歷史緣由。從發展性質和文化構成角度來看,中國在世界領域內是少有的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財富的國家,其本身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文化內涵極為深刻。與此同時,中國也經受了嚴重的侵略性打擊,侵略戰爭令當時本就發展遲滯的中國陷入了更加惡性遲緩的發展局面。這種遲緩不僅表現在國力和財力兩方面,西方侵略與國家本身的民族文化意識也形成了矛盾局面。一時之間,找尋一種適應于國家發展需求,且具有可靠性質的指導性理論,成為了早期中國回歸到穩定發展格局內的必然目標。
最初,馬克思主義是眾多思潮中的一分子,但在不斷深化研究和適用性變革的一系列操作下,馬克思主義被選擇成為了中國現代性建構的優先指導理論。從出現到被選擇的這一階段,中國進行了兩方面的發展性反思。首先,在受到西方侵略和壓迫的背景下,中國的固有觀念意識從繁榮到壓抑,這種反差極大的現狀令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強烈的變革訴求。其次,如果當時的革命并不徹底,那么中國將無法走出封建社會的陰影。而要真正徹底革命,就必須令人民加入到革命隊伍中,甚至成為革命的主體。在急需革命但卻缺少穩定可靠的革命方向的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充分包含了“現代性”建構指導思想的理論體系,被中國早期的革命人士推崇,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重要指導思想。
縱觀中國革命歷史的坎坷可知,中國現代性建構的指導思想不但要具有現代性的思想內核,其內容構成也必須具有與時代更新隨時匹配的特質,且可以充分與中國特殊國情相融。因此,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便開始邁出了辯證發展的中國化步伐。“中國化”的建構說明馬克思主義已經扎根于中國土壤,具有承擔民族發展、社會發展愿景的實踐價值。馬克思主義理論,直面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成就,并表示資本主義在現代性建構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也指出持續依賴資本主義制度,也將直面社會的崩解。建立符合自身精神文明的社會模式,也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是更好地推進人類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中國現代性建構與馬克思主義的關聯
(一)價值擇定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引入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建構,根本目的都是要利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現代性建構中存在的必然問題。而其中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傳統觀念和現代性觀念之間必然存在的矛盾。現代性是邁向現代的必然,是保持持續進步發展以及實踐觀念的必然構成?,F代性的構建效果,將影響到國家未來社會組織機制的整體效率。那么既然現代性代表著一種持續性的變革,其就必然與國家本身存在的文化體系存在矛盾關系。國家已有的文化體系代表著民族國家意識,是對過去的整合和傳承。兩者之間的矛盾,較難解決但也不容忽視。而對這一矛盾的處理,實際上就是對中國現代性建構進行價值擇定。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所得出的解決辦法,就將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價值追求。中國文化體系長期受到儒學思想的影響,重視對集體利益的維護;但“現代性”強調個體利益和個體價值的重要性,認為個體意識的弱化不利于社會的高效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前提下,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在充分肯定個體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個體與群體價值的高度統一,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推動社會的發展與變革。
(二)文化轉化
現代性必然要面對“全球化”,這是不爭的事實。而面向全球化意味著中國將進入開放競爭中,不能一概而論拒絕吸收所有的西方思想,也不能閉門造車沉浸在弘揚自我的觀念意識當中。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文化轉化。面對這一問題,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提出了文化轉化的良好思路。要實現對觀念的現代化轉化,這并不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具有現代價值,但至少傳統文化無法直接轉變為現代化思路。馬克思主義指出,只有借助一種與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作為參考,跳出傳統文化影響的范圍,才能夠行之有效地探究出“我們”究竟還缺少什么。要批判性地看待和借鑒西方價值觀念,才能創造出符合本國發展需要,又能夠面向“全球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變革過程,再一次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在現代性建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的共同價值追求
(一)弘揚理性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都需要重視弘揚理性精神,以此為契機,推進新的理性思維、精神在祖國發展中推廣與弘揚。馬克思主義下發展的啟蒙運動為“新理性運動”,其提倡反對禮教、反對奴役、反對獨裁、反對迷信等思想理念,具有啟迪人們思想的作用,這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無論是傳統社會發展模式還是新時代社會發展模式,都提倡自由,反對奴役、反對獨裁,這助力于中國社會經濟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中,以弘揚理性精神為導向,通過思想引領,反對獨裁、專政,以此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趨勢。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的理性精神引領下,要求制度領域深化該思想,無論是政府的制度模式,還是企事業單位的制度模式,都應遵從馬克思主義的理性精神,推進理性精神在中國發展歷程中的弘揚,使人們在社會發展各層面都能夠依照法律、制度辦事,營造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
(二)追求思想解放
馬克思主義引領的新啟蒙運動提倡大眾思想解放。在封建社會治理下,人們的思想過于固化、陳舊,尤其是一些偏激的思想觀念,使人缺乏靈動性,影響到中國未來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入到我國,通過新啟蒙運動思想理念的提出,使人們接受新的思想,以新的思想鼓舞、振奮民心,給予人們勇氣,使人們擺脫封建王朝的控制,協同合作,共創中國的美好明天。在中國近現代發展進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中國民眾具有深入的影響,使人們摒棄封建,拒絕迷信、盲從,走向理想社會的發展之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人民真正當家做主。同理,我黨是走馬克思主義道路的,追求思想解放的理念在現代化發展歷程中也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使人們開拓創新,立足于祖國當前發展趨勢,推進祖國現代化發展進程,進而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中,都需要重視追求解放思想,激發人的創新創造活力,增強祖國發展凝聚力,共創美好的明天。
(三)宣揚進步觀念
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建構中,宣揚進步思想是關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通過與我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觀念,其中進步觀念的宣揚是重點。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發展的指導性理論,使人們認知到進步思想,明晰進步思想的重要性,并以之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包括醫療、教育等等,尤其是教育領域,將進步思想融入其中,教育、引領學生,使其成為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進而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的價值凸顯,要求個體發展過程中應具有創新能力,時刻汲取先進的思想觀念,并以自身力量助力社會發展進步。
四、中國現代性建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作用分析
(一)啟蒙階段
結合上文可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幫助中國完成現代性建設的這一理念下。馬克思主義首先對封建主義思想的錯誤模式進行了批判,緊接著又提出了基于政治解放、民眾個人意識激活的相關話語。馬克思主義在初期階段起到了良好的啟蒙作用,令革命領導者意識到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適應于中國未來發展為思路又提供了發展的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產生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該階段起到了十分切合實際的引導作用,通過土地革命等一系列舉措,保障了農民利益,來激發和引導社會民眾參與民主革命,有效強化了革命的主體力量。此后,更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思想不斷建設醫療、教育等事業,大量積累了社會主義要素,為走向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梢哉f,通過革命而建構的新中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在宏觀方向上的正確指導。
(二)指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國民經濟迅速回暖。人民群眾的地位提升,土地改革的良好推進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條件。舊社會的風氣殘留也得到了良好的消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的社會主義“風貌”基本凸顯,中國徹徹底底地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改變。而“徹底”的這一特征,正是當初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時革命的重要目標。在中國社會逐步邁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我們辨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起到了獨一無二的推進作用。隨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中國現代性的建設又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該階段中,馬克思主義一貫所強調的“政治解放只是一種手段,實現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才是最終目標”這一思想,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任務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國開始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主,從人口、生態環境等多個視域入手,開始了對社會的優化建設??梢哉f,在中國社會主義趨向穩定發展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仍舊起著重要的方法指引作用,為中國社會現代性建設的健康發展做出持續性貢獻。
(三)促進階段
21世紀后,在充分解決了一系列現代性建設的矛盾問題后,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性更加突出。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我黨從目標、思想、原則和部署等多個角度,重新審視和建構了社會主義現代性建設的未來思路。而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思想。這一舉措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價值,也肯定了其當代價值和未來價值。我國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能夠獲得當下的成就,既離不開人民的努力建設,更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正確指引。故而,在未來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持續發揮前瞻性的思想引領作用,為中國現代性的建設提供幫助。
五、結語
綜上,結合了中國具體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在中國現代性建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方向指導。而“全球化”作為近期內最具國際影響力、作用范圍覆蓋最廣,但卻尚未被完善定義的詞語,中國必須要不斷警惕“全球化”攜帶的某些意識。這也說明在新時期內,中國需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理論指導,平衡對外發展和內部穩定之間的關系,以保障現代性建設過程中,受到文化、生態等維度問題的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鄒詩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05(1):16-21.
[2]劉劍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J].人民論壇,2017(16).
[3]孫亮.中國現代性建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天府新論,2010(2):1-5.
[4]張愛艾,鄧淑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建構的三維路徑[J].理論與改革,2016(5):18-22.
[5]柳士軍.何為“莎士比亞化” “莎士比亞化”何為[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2).
[6]劉林元.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探索——讀《現代性的中國方案——基于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J].毛澤東研究,2020(3):121.
[7]董星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重現代性問題[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11(3):5-8.
[8]李佑新.從現代性視野深化毛澤東研究的一部力作——評《現代性的中國方案——基于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3):67.
[9]韓秋紅,孫穎.國外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經驗啟示與中國意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6-24.
[10]魯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全國高端論壇綜述[J].閱江學刊,2019,11(3):39-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