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聲樂藝術、民族藝術也在迅速發展,民族音樂中不斷的融入了美聲唱法元素以及其他文化藝術精髓。文章主要分析草原歌曲《莫尼山》的背景介紹及演唱過程中如何將美聲唱法完美運用于草原歌曲的演唱當中,并提出了在演唱這首作品時美聲唱法中氣息、高位置、共鳴腔體的融入以及美聲唱法在咬字吐字的融入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同時也對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藝術的融合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美聲唱法;草原歌曲;莫尼山;蒙古族語言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8-128-03
【本文著錄格式】陳中洋.美聲唱法在演唱民族歌曲中的運用——以草原歌曲《莫尼山》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4(08):128-130.
美聲唱法(Bel canto)是一種非常科學也非常實用的演唱方法。美聲唱法的起源地是歐洲,與歐洲音樂的發展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文化意識形態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想用美聲唱法唱好草原歌曲,首先,要熟練掌握美聲唱法中的呼吸技巧、發聲技巧。聲帶是歌唱時的發音體,歌唱時的呼吸就是聲帶發聲的動力,身體內部的空間,包括鼻咽腔、喉腔、胸腔等是我們主要的共鳴腔體。在喉頭保持吸氣位置狀態下,氣息呼出的氣流沖擊人的聲帶發出聲音,聲帶震動發出的聲音通過共鳴腔體來得到音量擴大和音色美化,形成呼吸均勻、美妙動聽的歌聲。其次,要學習蒙古族語言的語音和用字行腔,掌握蒙古語標準語。再次,必須把握好蒙古族草原歌曲的民族風格特點。
美聲唱法(bel canto)起源于意大利16世紀末17世紀初。這種唱法里的發聲方法是非常科學合理的,強調自如、純凈、平穩的發聲,聲樂技巧靈活準確,世界各地人民都普遍認同也非常喜愛,發出的音色聲區統一、音域寬廣、音色圓潤、聲音連貫、音質也美妙動聽。美聲唱法傳入我國是在“五四”運動以后,逐漸在我國進行了發展。隨后也成為我國很多音樂院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聲唱法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了幾代聲樂教育工作者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現如今美聲唱法在國內已得到很好的發展。特別是現如今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綜合性大學藝術系等里這種唱法的教學規模日漸成熟,培養出了很多專業的歌唱演員和音樂教師。
美聲唱法在國際上有著較高的影響力和很高的聲譽,在這種科學唱法里的審美程度比較符合歐洲人的審美習慣。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好的藝術都是會逐漸被各國人民所發現并接受的。總體來看許多國家的聲樂探索者在尋求好的科學的唱法時大多都選擇了美聲唱法,從而為本民族的聲樂事業進行幫助與推動,事實證明,美聲唱法確實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并且在聲樂演唱中非常實用,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一些差異,國內大部分聽眾和一些少數民族聽眾接受能力有限,對歐洲的歌劇與一些外國藝術歌曲并不感冒,對比之下,本民族的歌曲更受國內聽眾歡迎。有一些學習者接觸了美聲唱法以后不喜歡唱自己民族的歌曲,偏愛演唱西方的歌劇作品或藝術歌曲。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為了給自己民族聽眾欣賞而學習聲樂,想唱好自己的民族歌曲。所以,唱好自己民族的歌曲也是理所應當的。如何既發揮出科學唱法的優勢又滿足國內多數聽眾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將美聲唱法與民族歌曲相結合。在長期的聲樂演唱實踐中,筆者對怎樣用美聲唱法技巧唱民族歌曲這一問題做了一些探索,供廣大聲樂教育者和學習者參考。
一、掌握好美聲唱法里的歌唱技術方法
(一)美聲唱法的呼吸技巧
美聲里有句格言是“誰懂得呼吸和吐字,誰就懂得歌唱”。良好的發聲必須有正確的呼吸方法作為基礎,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是發出優美音質的保障。氣息支持要飽滿,呼吸控制能力必須靈活,所以美聲唱法歌唱時不可只使用鎖骨部位的胸式呼吸法,也不建議只使用腹部呼吸法,主張胸腹混合式的橫膈膜呼吸法。歌唱的呼吸跟生活中的呼吸相比,吸得更深,呼得更慢更長。與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聊天說話時不太一樣,平時聊天說話會本能的呼吸,音量小,所以氣息也淺,也不需要很大的力度,用不著刻意去想呼吸方法。但歌唱的呼吸是要有意識的,需要有呼吸技巧,要根據歌曲樂句的長、短、強、弱、高、低和情緒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要想唱出圓潤動聽的聲音,需要科學的訓練,需要把呼吸控制靈活,在每次發聲或演唱作品時氣息都可以保持住。
首先,是歌唱時的吸氣,歌唱時的吸氣量比日常說話的吸氣量要更多、更深,要注意吸氣時肩膀不可有上下起伏,要自然放松,吸氣時口鼻同時吸。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有明顯的擴張感,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肚臍以下的小腹要微微向內收縮,不擴張,使得橫膈膜氣息到肺部拖住、保持住,背部要向上挺拔,脊柱幾乎是不動,情緒興奮,肩膀自然放松,兩肋舒張開來把吸進來的氣息保持住,然后再緩緩將氣息吐出。
其次,歌唱時的吐氣也很關鍵。歌唱用氣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仍要保持吸氣狀態。氣息支點主要在橫膈膜,就好比給皮球打滿了氣,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要控制住氣息均勻的吐出,節省用氣,感受到所謂的氣息的對抗。在呼和吸的過程中,整個身體,尤其是肩膀和胸部一定是要積極放松的,繃住的部位就是橫膈膜和肺部兩肋,我們要讓聲音像串珠子一樣串在氣息上面,把氣息拉住。歌唱的呼吸需要長時間的正確練習,才能掌握歌唱時所需要的呼吸與控制。
(二)美聲唱法的發聲狀態及位置
聲帶是我們的發聲體,通過呼出的氣息使得聲帶閉合振動而發出聲音,美聲唱法里所謂“正確”的發聲,基本原理就是能在打開喉嚨的同時閉合聲帶,說起來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挺難的,因為這個有點違背大多數人的發聲本能,我們想閉合聲帶的時候會條件反射的去掐緊喉嚨,比如高音提喉、掐喉,而在想打開喉嚨的時候,聲帶也會不自覺的不閉合了,就會出現比如高音用氣息沖擊、漏氣等。所以在發聲訓練整個過程中脖子千萬不要發力。
歌唱發聲時聲帶閉合不夠會產生漏氣,會使聲音的音色與穿透力程度受到影響。聲帶閉合也不可過緊,不然發出的聲音會過于僵硬,所以聲帶要保持充分合理的閉合,要通過正確的練習掌握好聲帶閉合的適度感。聲帶全閉合震動發出的叫真聲,在演唱低音時用的較多,聲帶半閉合邊緣振動發出的叫假聲,在演唱高音時用的多一些,美聲唱法要把握好真聲和假聲的混合比例,通過技術訓練要學會歌唱時的真假聲混合。發出好的、金屬般的聲音雖然難,但也并不是沒法通過后天訓練獲得,但訓練方法因人而異,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主動控制的肌肉,所以需要用一些輔助的辦法去被動的調動它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調動方法可能也會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聲樂教學感覺都很“玄學”,很多東西需要老師去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這也不是聽懂了方法就能做上來的東西,需要我們自身的控制與操縱,在每次練習的時候也要自己錄音,然后聽自己的回放,適當調整。在道理與原理明白后,需要長期練習才能讓它行云流水。
(三)美聲唱法的共鳴
人的聲帶發出的基礎聲音很小很單薄,穿透力弱,音色也不夠結實,它要靠良好的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唱出豐滿、悅耳的聲音。
共鳴腔體分為:胸腔共鳴、咽腔共鳴,其中咽腔共鳴分為:(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由氣息推動聲帶產生的聲音經過胸腔、咽腔等共鳴腔體所產生的效果。咽腔共鳴是讓高位置共鳴連接胸腔的通道,并且與咬字、吐字關系非常大。
在高位置發聲和共鳴結合是很重要的環節,高位置的尋找主要在于打開喉嚨,吸氣時讓小舌頭上移,保持這個位置發聲即為高位置,良好的共鳴效果就取決于正確的氣息支持與科學的高位置發聲。
(四)美聲唱法的語言與咬字
每一首歌曲是都有歌詞的,不管是詩人寫的詩詞,還是作詞家寫的詞,作曲家有規范的語言,才能使這首歌唱好,在訓練發聲的同時要注意語言的把握,集中思想發出我們理想的聲音來。
受語言結構和地域差異的影響,美聲唱法在漢語及地方語言演唱中,會出現咬字吐字等一些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對歌曲進行咬字吐字的訓練,掌握相應的口型與字韻,注意聲母發音的準確、字尾韻母回歸的時間、聲調平衡,找到正確的自然咬字,清晰的吐字可以使聲音更完美、更集中、更柔和,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二、草原歌曲《莫尼山》的美聲演唱
(一)作品《莫尼山》的創作背景
莫尼山(現名叫作烏拉山,東起包頭市昆都侖河,西止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旗西山嘴),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全長70多千米,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較高的觀賞價值,四季分明,景色優美,如曲中所唱“撐起草原的藍天”。莫尼山也是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產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作詞呂燕衛,作曲和編曲是瑪西巴圖,原唱是額爾古納樂隊,收錄在專輯《往日時光》,作品創作是由2005年4月呂燕衛接手額爾古納樂隊,任制作人之后開始歌詞創作,《莫尼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還有很多不同演唱風格的歌手(如呼斯楞、韓紅、徐晶晶等歌手)也都用自己的特點和思維想法二度創作過此曲,體現了草原歌曲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歌曲簡介
草原歌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興起的音樂形式,在此之后成熟發展。
《莫尼山》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單二部,歌曲前半段為引子,A段、B段三個部分,描寫了莫尼山的巍然屹立,后半段直抒胸臆,表達了詞作者對莫尼山的深切的情感,勾起聽眾對家鄉的思念。進入間奏后升了半音,A1段、B1段將聽眾帶入歌曲的高潮,最后結尾落在f小調的主音又讓聽眾有一種內心有所歸屬的感覺,極具抒情色彩。作詞方面也是婉轉中又體現著大氣蓬勃,體現了草原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僅對莫尼山的巍峨壯麗進行了贊美,還起到了對情感上的抒懷。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增添了活力與朝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三)演唱處理
美聲唱法演唱《莫尼山》時,真聲假聲都有用到,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使用。在轉調前的部分,要用高位置半聲歌唱,在保證高位置的情況下,不需要把全部的共鳴唱響,要用高位置弱聲帶進,唱出莫尼山的自然景觀和秀麗景色,把聽眾帶入到風景秀麗的草原里來,在間奏轉調之后這部分,在保證聲音自然的情況下要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唱出渾厚有力的音色,和轉調前形成對比,表達出對莫尼山的深切的情感,直抒胸臆。轉調后的這部分可選擇用蒙古族語演唱,蒙古族語演唱需要正確掌握蒙古族語標準語,首先用標準語標準的朗讀歌詞,對不確定的字或發音,要及時查閱字典。蒙古族語語音較為純正,朗朗上口,本身就富于歌唱性。要做到元音的統一,元音統一的情況下要敢于發輔音,要發音準確、清晰、流暢,發出圓潤、動聽的聲音。
練習歌詞時可以先去掉輔音,先都唱元音來進行打通腔體的訓練。感覺到腔體打開后,再把輔音清楚準確的加入到元音通道,要保持腔體的通暢(下方附《莫尼山》蒙語版歌詞)。
在整首作品結尾處最后一句,“任時光慢慢走遠,靜靜守候著草原”這句可重新回歸漢語演唱,要從前面雄厚大氣的音色中走出來,繼續采用高位置半聲弱音演唱,讓聽眾激動、澎湃的心,突然平靜下來,有微風吹草原回歸家鄉那種歸屬的感覺,最后的一句“守候著草原”里的“原”前半部分要用半聲,后半部分結尾要轉換成假聲,最后一個假聲弱音上收尾結束,給聽眾一種回味悠長,草原上生生不息的感覺。
三、結語
草原歌曲在發展中也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藝術形式,讓聽眾不僅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歷史悠久,也體會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思想感情。
在我們充分了解學習美聲唱法之后,應當合理地運用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技巧來進一步完善民族聲樂,深入的了解民族音樂,提高民族聲樂水平,在民族聲樂當中充分發揮美聲唱法的作用。
望文章當中所探討的美聲唱法與我國民族作品的融合手段,能夠為大家演唱提供一定的幫助,掌握美聲唱法的運用技巧,進而更好的在演唱民族作品過程中加以利用,使我們的民族音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吳書凡.新時期內蒙古草原歌曲演唱風格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2]陳華.內蒙古當代“草原歌曲”發展歷程與流變[J].貴州民族研究,
2016(9):112-115.
[3]李善君.內蒙古當代“草原歌曲”之發展流變與美學內涵[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0.
[4]張茜.淺談蒙古族聲樂演唱的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6(22):131.
[5]照日格圖.淺談美聲唱法在蒙古語歌曲演唱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7(15):20-21.
[6]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7]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8]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陳中洋(1997-),男,河北邯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