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來權 吳中倫 張萬權 周彬彬 劉家昱 陶艷
【摘 ?要】由于貴州地處云貴高原交通不便,貴州的經濟水平始終在全國處于最低層。從西部大開發以來,貴州的基礎設施、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經濟不斷增長,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貴州的戰略發展。貴陽素有“林城”之稱,是中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且貴安新區地處貴陽市與安順市結合部,不但生態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還是中國第八個國家級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發展意義。
【Abstract】Because Guizhou is located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the traffic is inconvenient, the economic level of Guizhou has always been at the lowest level in the country. Since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Guizhou's infrastructure and traffic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its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The state is also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Guizhou's strategic development. Guiyang, known as the "Forest City",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leisure and tourism city in China. Gui'an New Are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Guiyang City and Anshun City. It not only has a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but also is the eighth state-level new area in China, whi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ment.
【關鍵詞】貴安新區;生態環境;區位;植被;潛力
【Keywords】Gui'an New Ar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cation; vegetation; potential
【中圖分類號】X8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7-0151-02
1 貴安新區區位概況及發展歷程
1.1 新區的生態環境
1.1.1 植被覆蓋率
貴陽位于貴州中部,是西南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貴陽以生態優勢,不斷地釋放綠色紅利,擼起袖子加油干,奮發趕超,走出一條生態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的綠色道路。貴陽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了50%以上。在21世紀的今天,發展不再是以追求經濟為主而是綠色發展,要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推進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在國家的戰略要求下,貴安新區植被覆蓋率上升了10.3%,全區的綜合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3.09%。
1.1.2 水文條件
貴安新區位于長江水系及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水資源十分豐富,雨季通常為每年的5~9月份,地下水埋深均在0~50m。適合人工機井開采。貴安新區飲水供應地——松柏山水庫水質的達標率為100%。構建“兩湖一河”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的一體化生命共同體。
1.1.3 氣候條件
貴安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始終在15.3℃左右。貴陽擁有清潔的空氣、有利的風速、低耗能的夏季、適宜的海拔等氣候優勢,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了“中國避暑之都的稱號”,于原本就是在貴陽市與安順市結合部形成的貴安新區而言也具備這些氣候優勢。
1.2 地理位置
貴安新區位于貴州省的中部,貴陽市花溪區與安順市的結合部。生態優美、歷史文化悠久,其中有百花湖、天河潭以及紅楓湖等著名旅游景點。貴陽大學城坐落其中,為之后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交通便利,有2條鐵路、3條省道以及3條環城高速公路。貴安新區是數據中心的核心區域、大數據人才培養基地、大數據雙創基地。
1.3 發展歷程
2011年,時任貴州省省委書記的栗戰書同志及省長趙克志同志首次提出了貴安新區的概念。此后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一大批基礎工程項目先行開工建設。2012年初,由國發[2012]2號文件中提出要把貴安新區建設成為內陸中開放性經濟示范區,2013年由貴州省省政府正式上報設立貴安新區。2014年1月6日,由國務院印發的國函[2014]3號文件同意設立貴安新區為國家級新區。
2 貴安新區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貴安新區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①隨著貴安新區區內建設的不斷完善及信息化發展,污染接踵而來,建設、人口遷徙、經濟快速發展,不可避免損害生態環境;貴安新區作為第八個國家級新區,在黨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一棟棟大廈崛地而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為建設而征用大量土地,導致植被大量減少。外加貴安新區雨水充沛,水土流失嚴重。
②伴隨著大量開發商引入,商品房、寫字樓、工廠、學校、娛樂商城都已齊全,同時也意味著生產垃圾、生活垃圾急劇增加,在管理體制還未完善的貴安新區,不少開發商鉆了法律的空子,生態環境遭受到巨大的破壞。
③高效快速發展的弊端必然是建設質量沒有保障,建設資料保管不完善,在排污管網有滲漏的情況下無法及時維修,導致土壤、地下水迫受污染。
④貴安新區致力于建設成國際化山水田園生態城市,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繁榮共生,作為花溪區與安順市連接的紐帶,交通設施完備,車輛行駛眾多,尾氣及噪聲污染嚴重。
2.2 貴安新區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
2.2.1 保護生態植被
人類建設用地應首選土壤貧瘠、不宜種植、保水性能差處等,盡量不使用耕地;建筑臨時用地不宜建設于植被茂盛及綠地處,盡可能減少生態破壞。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界環境,社會需要發展,在城鎮化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建筑用地不斷增加,植被覆蓋率逐漸減少,引進開發商應秉承著誰破壞誰修復,制定嚴格環保法律,對于因建設而造成土地裸露,必須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建設完成后,施工單位應當修整和復原在建設過程中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綠化。
發展建設必然建立在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植被恢復治理新技術,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植被因蒸騰而喪失水分,促使植物形成群落。目前,可使用的植被恢復新技術生態加筋墊植草技術可使植被恢復率達到90%,噴混植生技術可使斜坡上的植被工程覆蓋率達到70%以上,套植樹木法可使植被恢復率達到80%以上。
2.2.2 法律捍衛生態植被免遭破壞
生態環境的保護應當以預防為主,修復為輔。建設單位編制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時,應將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措施及環境保護措施落實到投資概算,未依法開展環境保護影響評價的,將處以相應罰款。生產性項目配套有環境保護措施未同時投入使用,責令改正未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責令停止生產,并處以罰款,堅持以法捍衛生態環境免遭破壞。
2.2.3 污水及固體垃圾集中處理再排放
貴安新區作為第八個國家級新區,發展迅速,在工期緊及檔案保存不完備的情況下,目前已有不少排污管網出現滲漏,為使生態環境不受污水侵蝕,排查排污管網已迫在眉睫;不少地區出現人群密度大、污水多、地勢低緩等現狀,為使污水得以最大程度凈化,可在人群密度大等地區建設污水處理池,達標后方予排放,并對污水及凈化后的水質進行監測,及時反饋。
變廢為寶,生活中的許多垃圾,其實也是資源,只要合理回收處理,也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對于快速發展中的貴安新區,部分人民群眾環保意識尚弱,缺乏垃圾統一處理、回收利用的觀念,這便需要政府部門給予環保知識宣講及垃圾回收保障處理,使得人民有意識回收垃圾,既可以讓環境免遭污染,又可以變廢為寶,轉化資源。
3 貴安新區發展潛力及區位優勢
3.1 貴安新區的發展潛力
貴安新區引進的人才資源與土地森林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因區內建設而被破壞,但在修整復原后,極具生態發展潛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貴安新區的發展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上支持區內生態環境改革,在財政上大力投資區內建設,且每年提供財政給予治理區內環保問題。
②貴安新區區內擁有70余萬人口,花溪大學城坐落其中,人口大量涌入,帶動區內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引進大量高素質人才,為區內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如今的現代化經濟發展不會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堅持可持續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進,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還貴安一片藍天白云。
③貴安新區地質穩定,不曾出現地震、臺風、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以此保障了區內建筑物、各類人工湖、人工林、自然林不受破壞損毀,為建設現代化社會提供了穩定的環境,落實建設污染修整復原,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不可缺少的關鍵條件。
④貴安新區是國家的互聯網骨干試驗點、大數據中心,數據發展效率非常高,利用現代互聯網能夠預測各類自然災害與人為破壞對生態環境的損毀,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能夠有效避免一系列生態環境破壞,為區內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2 貴安新區的區位優勢
貴安新區地處貴陽市、安順兩市之間,區域范圍涉及貴陽市花溪區、清鎮市和安順市平壩區、西秀區等20多個鄉鎮。此處四通八達、交通方便、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地處貴州中部城市群聚集地,隨著地區定位逐漸明確,區位優勢越發明顯,貴安新區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強,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經濟發展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施“十河百湖千塘”“五區八廊百園”“綠色貴安三年會戰”等生態環境工程,退耕還林、開山養林3.4畝,初步建成大型公園4個、生態景觀帶2條,落后產能企業130余家被淘汰,全區3.2萬戶當地家庭實現清潔能源入戶,綜合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孔谷雨.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向桃.我國工業廢水集中處理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