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海
2020年以來,監管機構加大銀行業存款管控力度,規范存款“創新”產品、互聯網存款業務,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特別是2021年3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辦法》,明確了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對推動商業銀行負債業務健康發展、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提升服務質效意義深遠。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體系的基石,在負債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面臨內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在此背景下,筆者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特點及挑戰進行探討,并對未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出建議。
推動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的重要意義
促進存款市場有序競爭。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理財與資管市場快速發展,銀行同業及跨業競爭不斷加劇,導致商業銀行對存款的競爭程度愈加激烈。實際上,相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而言,中小型銀行在網點、渠道、營銷體系等方面表現較弱,且近年來監管對流動性風險管理要求更加嚴格。為保持資金來源穩定,中小型銀行采取了靠檔計息等方式增加存款產品吸引力,通過互聯網渠道突破攬存地域限制,造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不得不采取跟隨策略來確保存款穩定增長。銀行業市場的存款業務發展呈現高度競爭態勢,不利于我國銀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此次監管機構出臺系統性的銀行負債質量管理框架,將有助于防止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非理性競爭,促進存款市場規范發展和銀行負債端成本穩定。
落實金融向實體經濟讓利。監管機構通過整改存款創新業務、壓降結構性存款,促使商業銀行高成本存款得到有效壓降和抑制,階段性降低了存款成本。但是,部分銀行可能在存款規模增長上承壓,從而借助同業負債渠道緩解負債壓力,在市場利率上行周期面臨成本較快上升的壓力。總體上,在激烈的存款市場競爭環境下,商業銀行存款等負債的成本保持剛性。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銀行只有注重提升負債發展質量,有效控制付息成本,才能為資產端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奠定堅實基礎。因此,負債質量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加強負債能力,保持負債的規模和成本穩定性,為商業銀行實現“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創造了良好環境。
提升銀行風險防控能力。近年來,商業銀行對同業負債資金的依賴程度逐漸提升,增大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相比存款類資金而言,批發融資更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在危機等壓力情景下,資金來源穩定性相對較差,商業銀行極有可能因無法按期償付同業負債而爆發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極端表現更為復雜、管理難度更高。同時,一旦發生流動性風險沖擊,由于在短期內無法籌集存款,當所有銀行均選擇通過發債或同業渠道籌集資金,就會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資金緊張,加劇銀行業流動性風險壓力,擴大流動性風險的危害性和傳染性。因此,提升銀行風險防控能力也是強化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的應有之義。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主要特點
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支柱,為實體經濟改革發展持續注入長期穩定資金。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總負債在銀行業中占比約40.18%,負債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持負債來源穩定、結構多樣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主要包括存款、同業負債、應付債券、向中央銀行借款及其他負債。從負債來源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定期監測負債結構和規模變動情況,不斷強化負債結構和規模變動的主動性和前瞻性管理,負債來源穩定性較好。從負債結構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存款和同業負債,而存款又是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十三五”期間,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負債、存款規模穩定增長,總負債由2016年末的92.13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末的123.91萬億元,同期存款由73.22萬億元增長至99.9億元,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基本維持在80%左右。以郵儲銀行為例,截至2020年末,存款在負債中的占比達97%,其中個人存款近三年占比一直維持在87%左右(見圖1)。
在大力發展存款業務的同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和市場價格水平適時開展同業存放、同業拆借、賣出回購、發行同業存單和債券以及向央行借款等負債業務,客戶結構多樣化,負債業務品種豐富。截至2020年末,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的凈穩定資金比例分別為128.33%、125.5%、123.5%、127.15%、110.6%和162.41%,表明銀行負債規模能夠穩定支持資產運用。這意味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負債以穩定性最高的存款為主,負債品種不易出現大幅波動,為負債來源保持穩定奠定了基礎。
保持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根據經營戰略、風險偏好和業務特征制定資產負債業務發展計劃,從規模、期限和成本角度對資產負債業務進行指導,持續提高負債與資產在期限、幣種、利率、匯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提高負債與資產匹配的合理性。從規模匹配看,2010~2020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已由83%左右降至75%以下,但整體上依然處于高位,表明穩定的存款類負債對資產增長提供了有效支撐。從期限匹配看,截至2020年末,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的流動性覆蓋率分別為123.28%、116.3%、139.79%、158.53%、132.33%和234.61%,遠高于最低監管要求100%,期限匹配管控良好。此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立了表內外、本外幣、境內外的廣義資產負債管理體系,搭建了完善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體系,并將重要幣種納入相關風險指標的監測,將利率風險水平和外匯風險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過度錯配引發風險。
保持負債成本穩定合理
商業銀行經營要求負債成本穩定合理,保證凈息差在一定水平以支持盈利能力和風險覆蓋能力,保持經營的可持續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均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體系,引導存款業務合理定價,存款成本處于同業較低水平。存款付息率平均值由2015年的1.95%下降至2020年的1.68%(見表1)。同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還結合市場形勢優化負債結構,積極推動負債成本保持穩定。如2020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沖擊,中國人民銀行投放流動性推動市場利率走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采取發行同業存單、金融債以及拆借資金等方式靈活融入低成本同業資金,把握市場紅利。值得一提的是,郵儲銀行雖然存款占比較高,同業負債占比變化較小,但始終堅持存款高質量發展策略,按照“調結構、穩利率、控成本”的發展思路,持續壓降長期高成本存款,優化存款增長結構,有效控制付息成本。2020年,郵儲銀行存款付息率為1.59%,較其余五大行平均低11.2個基點。總之,合理的負債成本使得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沒有過度開展高風險、高收益資產業務的動力,經營可持續性良好。
銀行負債管理面臨的挑戰
負債監管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監管機構出臺了一系列存款管控措施,如整頓活期存款靠檔計息、規范互聯網存款、禁止地方法人銀行通過網絡平臺吸收異地存款等,政策重心是規范存款的定價行為,加強利率監管。隨著監管制度的完善和行業規范管理,商業銀行負債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負債經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存款競爭形勢較為嚴峻。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互聯網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創新發展,以及金融去杠桿的持續推進,在流動性風險監管等要求下,商業銀行對一般性存款特別是中長期資金的爭奪日益激烈。2020年以來,監管要求商業銀行整改存款創新產品,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為保證存款增長穩定,銀行需要使用定期存款對存款創新產品進行承接。同時,攬儲能力較弱的中小型銀行往往會借助價格手段吸收存款,進一步推高了存款市場的“定期化”程度。數據顯示,202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活期存款新增占比為24.3%,較2018年下降5.67個百分點。
負債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隨著利率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規模增長對盈利提升的貢獻度呈下降趨勢。2012~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復合增長率約為16%,但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只有7%左右。在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收窄的環境下,商業銀行長期依賴資產規模增長和高利差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定價能力和盈利能力將面臨巨大考驗。如果銀行的負債成本居高不下,而銀行又想保持以前的利差,那只有抬高貸款利率,這與降低實體經濟部門融資成本的政策要求不符,因此需要不斷優化存款期限結構、加大高價存款管控,保持存款利率處于合理水平,以應對利差收窄壓力。
持續提升銀行負債質量管理的建議
當前,存款業務市場環境發生諸多新變化,互聯網金融與理財產品分流效應加劇、存款創新產品和結構性存款監管趨嚴等形勢,加劇了商業銀行對低成本存款的競爭,對負債高質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貫徹資產負債高質量發展理念。為攬儲戶、爭規模、提份額,商業銀行往往通過價格手段、營銷策略、同業負債等方式實現負債規模的快速增長,支持資產規模的擴張,不僅忽視了資本成本、風險,還造成負債端成本上升,沖擊盈利水平和資本留存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監管對于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的要求日趨嚴格,股東對銀行的價值創造要求不斷提高,以犧牲負債成本來實現“規模情結”的發展思路難以為繼。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發展方向應圍繞國家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充分學習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優秀經驗和做法,樹立節約資本、注重價值、兼顧長遠的科學發展理念,促進低資本占用、高資本回報的輕資產型業務發展,實現業務發展從規模導向到價值導向的轉變,注重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和諧統一,強調成本與收入、風險與收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的統籌平衡,走價值創造型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夯實核心存款管理。從監管趨勢來看,銀行業未來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低成本穩定資金的競爭,核心存款占比越大,成本效益就越高。因此,商業銀行應持續深化鞏固存款業務。一是借助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商業銀行應加快金融科技技術在產品和服務中的應用,提升客戶體驗,增強獲客、活客和留客的能力。二是構建存款業務場景,積極探索存款增長點。商業銀行應綜合考慮地域、客戶等級和客戶結構等差異,不斷挖掘其實際需求,并將銀行服務植入相應的需求場景,例如支付結算、代發工資等業務,在幫助客戶辦理業務的同時可達到吸收存款的目的。三是增強流量存款的營銷理念。商業銀行要抓住客戶整個供應鏈條,不應局限于單一客戶存量,憑借鏈條上不同業務產生的存款流量,相應增加沉淀資金。四是大力發展活期存款,避免過度依賴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儲戶。商業銀行應大力推進財富管理體系建設,促進代銷類業務快速增長,在客戶資產增值的同時,帶動活期存款占比提升。
發揮主動負債的補充作用。主動負債是商業銀行負債來源的有效補充,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運用主動負債工具可以優化銀行負債期限結構,降低負債成本。但是,商業銀行也要意識到依賴資金市場作為流動性補充的長效機制是不可取的。如果商業銀行高度依賴資金市場,一旦需要緊急的流動性補充,就會導致從市場融資的成本高企或難以及時融到資金的情形,爆發流動性風險。因此,商業銀行應保持主動負債渠道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而不能盲目地依賴同業負債發展資產業務。具體來看,一是商業銀行應努力在貨幣市場中保持良好的業務關系,從而可以在壓力情境下迅速地融入所需資金。同時,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應積極將同業交易對手從以銀行同業為主,向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同業交易對手拓展,提升同業客戶的多樣性,避免單一融資通道突然中斷,引發風險事件。二是商業銀行應合理配置同業負債資金的價格、期限和節奏,平滑負債到期規模,防止同業負債在某一時點大規模到期而造成流動性壓力。三是商業銀行應積極向央行爭取并維持公開市場操作交易對手的資質,以此拓寬獲取資金的渠道。
(作者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湖南省分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