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喻潔 王思佳 袁思佳 韓梅 管英竹
摘要:智慧法院是依托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產生的一種人民法院形態。目前,我國智慧法院在建設上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人才缺乏導致職能內部化、規則缺位導致實踐缺乏規范性、技術受限安全難以確保的問題,對其發展產生了一定阻礙。基于此,提出了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健全監管機制、建立統一規則等相應的對策,希望能為智慧法院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智慧法院;互聯網司法;電子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9-0037-03
一、智慧法院發展的實踐圖景
智慧法院是依托現代人工智能,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堅持司法規律、體制改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審判、訴訟服務和司法管理,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人民法院組織、建設、運行和管理形態[1]。自2000年左右開始,我國法院實現信息化1.0版,可通過網絡傳輸文件和單機記錄文字,后發展成以線上通信聯系為核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將建設“智慧法院”列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建設“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審判、執行、監督等各環節信息化水平,推動執法司法信息公開,促進司法公平正義。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智慧法院建設評價報告(2017年)》顯示,在全國法院網絡信息化“三大能力”中,基礎支撐能力指數最高,達到90,基本形成以“云網一體化”為紐帶的信息基礎設施全覆蓋格局。2017年度全國智慧法院建設平均指數為72。201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評價報告和第三方評價報告均顯示,全國“智慧法院”已初步形成[1]。本文現就智慧法院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策作一分析。
二、智慧法院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發展不平衡,各系統難以兼容
當前,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主體框架已經搭建,該框架以打造智慧法院為核心。各級法院全部接入法院專網,相當比例的法院推廣應用了電子卷宗辦案系統、檔案管理系統、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等業務系統。就最高人民法院而言,重點開發了四大公開平臺(審判流程公開、庭審活動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訴訟途徑(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國移動微法院等統一的平臺以及程序。各地區法院受制于經濟、技術、司法觀念的影響,在智慧法院建設上呈現出了區域不平衡的現象。2020年,上海全市網上立案率達73.3%,廣東全省法院網上立案率達72.5%,而四川省巴中市2020年上半年網上立案率僅36.66%。引領智慧法院技術、審判、在線訴訟機制的互聯網法院等互聯網專業化審判機構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等沿海及東部發達城市,西部地區僅有成都市郫都區互聯網法庭和貴州省黔南州的人民法院審判團隊。智慧法院在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建設情況整體高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這種現狀對智慧法院的整體建設造成一定影響。
在智慧法院建設的過程中,各法院出現了系統不兼容的現象。一方面,大量類案、法律、文獻觀點等為法官辦案提供輔助的中臺數據相繼出現,另一方面,每一個個案又通過電子卷宗系統形成了豐富的案卷文本信息。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2020年下發了《關于統一法律適用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的意見》,但是類案檢索系統與電子卷宗系統仍然各自獨立,沒有充分發揮功效。目前“法信2.0智推系統”已研發,具體效果尚未知曉。長期以來,部門之間的資源封閉、信息壁壘阻礙著法院智能化水平提高。2018年,深圳、蘇州等地就跨部門數據共享辦案平臺完成了建設并進行試點,但目前大部分地區仍存在公、檢、法之間信息系統不兼容的問題,導致相關案件辦案效率低并使司法成本相應增高。
(二)人才不充足,智慧法院職能內部化
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設,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法院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需要加速電子卷宗與類案推送系統的融合,提高司法鏈平臺存證驗證的能力,推進法院網絡、計算中心、科技法庭等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加大法院信息安全保護力度,這些都離不開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以四川省為例,省高級人民法院設立技術室一個,而青羊區人民法院、金牛區人民法院等均沒有設立專門的科技部或技術室,遇到技術問題時則采用招標、采購等方式委托第三方設計、建設,法院內部僅有少數信息技術人員保障系統的正常運營。目前較為普遍的情況是,智慧法院系統的研發者精通技術卻對法律知之甚少、法官等審判人員精通法律卻多數不了解技術,導致某些系統使用率及適用率不高。全國法院信息化建成2.0版意味著我國智慧法院已經實現管理職能,目前應該使用以智慧訴訟為核心的網上立案、電子送達等為當事人提供便捷的應用系統,但由于缺乏信息技術人才,使得很多技術的使用仍拘束在法院內部管理中,阻止了互聯網司法技術由內向外的輻射。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在頂層設計上并未對研發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地根據自身情況與不同科技公司合作,這就導致涉及當事人隱私等法院信息容易被第三方掌握,對司法公正與信息安全存在威脅。
(三)技術不托底,信息安全存有隱患
智慧法院以技術為依托,以平臺和系統為核心進行運作,從當前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情況來看,應打破信息壁壘,從法院單一系統應用向多系統對接運行,旨在實現數據及時共享。法院由于缺乏技術研發能力,大多選擇以招投標方式進行技術服務的外包,面臨因外包而形成的技術與信息安全風險。一是技術信息存在風險,如法院內部的網絡配置、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等存在安全隱患。二是法院的司法信息存在安全風險,由于其涉及當事人的隱私等,一旦泄露后果將難以預料。這是因為法院信息多涉及個人征信、家庭糾紛或者商業秘密等,公之于眾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更為嚴重的是會影響法院在公民心中的可信度;此外,辦案電子化、無紙化在給法官及當事人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存在著數據被篡改和偽造的可能。若一方當事人通過外包技術平臺獲取另一方的信息,或者通過技術篡改相應的證據,則會對司法的公平正義產生威脅。
(四)規則不完善,運行缺乏規范性
在實踐中,每個法院因地制宜,制定了有關智慧法院管理的相關規定。例如,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發布了《民事案件電子訴訟規則(試行)》,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規范在線庭審活動的工作規則(試行)》,杭州市西湖區法院發布了《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視頻網絡審判操作規程》,等等。三大互聯網法院也制定了不同的訴訟規則,《杭州互聯網法院訴訟規則》規定了訴訟平臺的審判規則、網上庭審的紀律規范及異步審判程序等,《廣州互聯網法院在線庭審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訴訟參與人的行為規范、庭審技術問題的處理規則、證人在線作證等作出了較有創新性的規定,《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庭審規范》對在線訴訟身份認證、賬號使用、錄音錄像及庭審筆錄等規則予以規范。可見我國智慧法院實現其“推進審判制度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于先建立物理平臺,后探索線上訴訟規則。智慧法院建設推進了線上訴訟規則的探索,但規則的缺失和不統一不容忽視。各法院依據各自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制定相關規則,造成各地智慧法院民事電子訴訟操作規則、流程不完善、不一致,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例如,審理方式不同,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規定了一方當事人線上、一方當事人線下的審理方式,重慶市人民法院則未規定;就受案范圍來看,重慶市人民法院規定了一般民商事、行政案件等一般可以在線庭審,以及一些慎用在線庭審的案件類型,而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法院未提及。由于規則的缺失,各地智慧法院處于自行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規范和不嚴謹問題。
三、加強智慧法院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一技術標準
對于全國各地智慧法院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做好統籌工作,從頂層加強管理,制定統一的技術管理標準。一是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避免出現系統不兼容的問題。例如,借鑒北京市人民法院的經驗,推出統一的“立體化線上立案系統”,及時發現重復訴訟等問題,提供全天候的在線立案服務。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移動微法院”訴訟平臺,積極探索跨境當事人網上立案服務規則。二是各省建立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處理平臺,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使得在線業務協作、信息共享、全程監督運用于案件的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等整個司法閉環中,使公、檢、法機關都能夠看到案件處理流程的不同階段和處理的結果,使得數據可追溯、可監督、可歸責,確保審判工作的公正性。三是統一文書制作的規范,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案件信息業務標準》,但對于同一案由、同一文書類型,各地裁判文書并未做到格式的整齊劃一,其規范化效果并不樂觀,因此應統一案件文書類型的格式與標準。
(二)加大人才引進,重視交叉培養
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法院技術人員的引進,統一組建技術指導部門,為智慧法院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對法院來說,應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的法律理論培訓,定期對法官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培養復合型人才,這是智慧法院發揮效能的必要條件。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加強人才技術培訓。如,清華大學開設了計算法學碩士學位,以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法律界的應用為重點,構建法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學研集成系統,以服務國家大數據戰略、人工智能戰略及相關學科的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法學與人工智能的教學領域進行了改革,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抓手,開設了一系列交叉學科課程,系統進行尖端技術與法律之間的交叉研究,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對法律體系的挑戰。
(三)健全監管機制,合理使用技術
網絡安全是智慧法院建設的基礎,加強網絡安全和法院保密系統的建設迫在眉睫。智慧法院能夠促進司法的公正和效率,然而,兩種價值密不可分,不可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視公正價值,而法院運維力度不強可能造成數據泄露及篡改等風險。這就要求法院增加技術開發和運營維護投入,加大運維力度,每一家法院都需要專業的信息化技術團隊來保障平臺和系統的運行。一方面,要加強對算法技術的監管,謹防出現技術漏洞,造成系統卡頓、數據遺漏等問題;另一方面,要對外包的技術團隊進行監管,嚴控其公開法院信息,防止法院信息泄露,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完善及時回應的舉報信訪制度,規范當地申訴辦理程序,促使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地得到解決。
(四)建立統一規則,規范電子訴訟
目前,我國已經對電子訴訟作出了規定,《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范了三種規定:電子送達、試聽傳輸技術作證、電子數據。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相繼出臺了《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起草了《關于人民法院在線辦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布了《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和規范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以上文件均對電子訴訟規則進行了相關的規定,但并沒有統一的體系。隨著技術應用的增加,已有學者從立案、送達、審理等各方面對訴訟規則進行了探索,但目前仍無法建立統一完善的體系。因此,完善我國民事電子訴訟相關立法及電子訴訟體系迫在眉睫。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于構建涉網案件訴訟規則的回應,另一方面,要對智慧法院實踐進行規范性的指導。
四、結語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無疑為智慧法院的發展進路提供了無限可能,也為司法質效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智慧法院的探索發展,為網絡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一流的司法服務和保障。但是,隨著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智慧法院技術發展的不成熟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等問題已經暴露出來。希望通過對智慧法院實踐狀況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促進問題的解決,并以此為基礎探索構建電子訴訟規則,積極推進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國網.智慧法院[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BA%E6%85%A7%E6%B3%95%E9%99%A2/20829875?fr=aladdin.
[2] 馬愛萍,張瑜.智慧法院建設的挑戰與應對[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0(3).
[3] 譚世貴,王強.我國智慧法院建設的實踐、問題與對策[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4] 許建峰,黃國棟,柳葉.全面建設智慧法院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9(5).
[5] 吳濤,陳曼.論智慧法院的建設:價值取向與制度設計[J].社會科學,2019(5).
[6] 王雪梅.我國智慧法院建設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0.
[7] 高可.司法智能化的功能、風險與完善[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作者簡介:楊喻潔(2000—),女,漢族,四川巴中人,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為訴訟法。
王思佳(2001—),女,漢族,四川眉山人,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
袁思佳(1999—),女,漢族,重慶渝北人,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
韓梅(2000—),女,藏族,四川阿壩人,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為法學。
管英竹(2001—),女,漢族,遼寧東港人,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為經濟法。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