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中人的情感世界的反映,是藝術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藝術審美表現出的差異性和矛盾性是審美意識形態產生的客觀精神基礎,也是其作為文化世界符號系統的必然結果。審美意識形態的產生依賴于自我的反思性精神的發展,其變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國家意識形態的變化,主要有兩種主要途徑:一是內部的變化,藝術可以達到對現實的超越,通過新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確立,產生與現實相對立的文化形態,推動著傳統文化形態的變革甚至消亡;二是外部的競爭,即全球化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競爭。創造藝術的人類,被稱之為“政治的動物”的社會人,建構了審美意識形態。
關鍵詞:審美意識形態;藝術審美;文化變革
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9-0076-03
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只有建立在馬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在全球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和辯證發展的思維特質,是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支撐點,也是我們深入分析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影響當今國家間競爭實質的立足點。
一、審美意識形態的源起
意識形態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是國家、階級、種族、文化制度等社會現象出現以后逐步形成的社會精神現象。意識形態是對各種社會意識的抽象性反映,只有具體社會現象的意識形態,沒有實體性的意識形態。“‘純意識形態原則上是不存在的,意識形態只有在各種具體的表現中——作為哲學的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法意識形態、道德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才會現實地存在。”[1]審美意識形態作為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之一,和其他意識形態具有抽象性共性,它們都是社會現象的反映。審美意識形態不是“審美”和“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社會生活中人的情感世界的反映;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而是藝術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審美表現出的差異性和矛盾性是審美意識形態產生的客觀精神基礎,也是其作為文化世界符號系統的必然結果。
藝術作為文化世界符號系統的表象是由不同的自我、無意識以及內在精神來建構和理解的。作為個體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他們是經驗世界的自我。而每一個體的自我,在經驗世界的過程中必然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因為經驗本身對于每一個自我都是不同的,正因為不同才有了自我,正因為自我才產生經驗的不同。作為社會的自我,首先它不僅包含著自我,更潛藏著他人的自我,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精神體驗,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自我中的集體經驗,或者可以把它描述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榮格說:“因為無意識的這一部分不是個體的,而是普遍的。同個人的心靈相比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個體中所具有的內容和行為模式。換言之,由于它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構成了一種超個性的共同心理基礎,而且普遍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上。”[2]這種共同的心理基礎源于社會認同和祖先的種族記憶。個體既有現實中的社會精神,又包含著種族記憶,它們構成了具有共同種族精神的現實中的自我。而這一建立在不同種族記憶和現實中的自我,在經驗世界的過程中,根據自我精神的差異性將產生不同的文化世界符號系統。對這些文化符號系統在理解過程中產生的沖突,則是意識形態產生的必要條件。因此,審美意識形態的產生有賴于人類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對文化符號系統的不同理解和沖突。人類思維的差異化理解是意識形態源起的重要表象,它直接作用于藝術的發展過程,并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建構著審美意識形態。
藝術是文化世界基本符號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活動來建構和理解這樣的符號系統,必然在不同社會里表現出差異性和矛盾性,這是審美意識形態產生的基礎。藝術審美的特殊性亦或矛盾性由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構成,其內在特殊性又可以把它稱為隱性矛盾根源,其外在特殊性又可以把它稱為顯性矛盾根源。隱性矛盾根源包括自我、意識形態和種族記憶,顯性矛盾根源包括環境、文化現象和種族(等級),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建構著藝術審美的特殊性和矛盾性,隨著其自身的不斷發展與豐富,審美意識形態也漸趨形成。在其形成過程中,自我從內在走向外在,從單一成為多樣,自我的復雜性、多變性和延展性與審美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著人類思維。
二、審美意識形態與反思性精神
可以說,審美意識形態的產生依賴于自我的反思性精神的發展。自我包括個體的自我和社會的自我,自我是在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環境不同自然會形成不同的自我。與環境作用的過程,是人的對象化過程,是通過勞動或者實踐成就對象化的過程。審美意識形態在人的對象化過程中,通過勞動和實踐,在自我的反思中逐步形成,這是精神現象不斷充實豐富的過程,也是藝術審美產生差異化的決定性條件。審美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人的實踐基礎上的精神現象,而實踐環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必然決定了藝術審美的多樣性和差異化。“因此,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地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3]326受動的過程是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點燃了人作為“感性的存在物”的激情和熱情,這正是自我的精神性體現,也是人類情感世界不斷豐富的過程,而審美意識形態就是對人類社會生活中情感世界的反映。自我在對象性的自然界里逐漸形成并不斷豐富、完善,勞動成就了這個充滿激情、情感豐富的自我,同時也構筑著藝術審美的客觀世界,塑造著審美意識形態。
“簡單地說,他——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自我產生的行動,把人對自身的關系理解為對異己存在物關系,把作為異己存在物的自身的實現理解為生成著的類意識和類生活。”[3]332異己的存在物,是自我的對象性存在,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勞動)中生成的,當個體意識到異己的存在物與自身的關系時,自我便生成了。自我的生成是意識形態形成的主觀基礎,只有當自我具備了反思性精神,才有可能形成意識形態,因為意識形態本身就是人類反思性精神的產物。此時,個體潛意識當中已逐漸意識到精神的獨立存在,即類意識和類生活的獨立存在。可以說自我的生成,意味著一個有獨立意識的精神個體的生成,而這種內在的獨立意識就是人類意識形態形成的萌芽階段。人類的意識形態是由不同的具體意識形態構成的,這其中就包含著審美意識形態,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共同建構著人類的意識形態。“不同形態的意識形態有自己的獨特內容與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完整的思想領域。自然,各個形態的意識形態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但又相互獨立。”[4]審美意識與其他意識形態共同構成人類的意識形態,而這些具體的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形態形成的基礎,它們既有意識形態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審美意識形態作為具體的意識形態同時也反映著人類意識形態的共性,是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具體表現。
自我的反思性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直接來源于環境的作用。環境塑造了自我,塑造了自我的類意識和類生活;而環境自身卻是豐富多彩的,充滿了差異性和變換性。因此,這個自我也將是多樣性的自我。多樣性的自我建立了多樣性的文化世界符號,為多樣性的審美意識形態產生奠定了基礎。藝術審美是文化世界符號基本表現方式之一,藝術審美符號因多樣性的自我而呈現出差異性和多樣性,多樣性的審美符號代表著多樣性的審美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的產生也就成為必然。審美意識形態通過藝術審美的差異化和矛盾性得以呈現,在這個過程中,環境所決定的自我精神獨立,絕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個群體,即若干個類意識的自我群體,這標志著審美意識形態的發展和日趨成熟。它們因不同的環境而形成不同的類意識審美符號,最初只是表現出自我封閉的狀態,形成各自的符號系統,比如早先的希臘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東方文明等。這些文明所建構的藝術審美系統只適合于屬于對象性環境的類生活的自我符號系統,即單一封閉的審美意識形態系統。環境和由環境所決定的自我建構了藝術審美的特殊性,它代表著類生活的自我藝術審美的類符號系統,決定了不同類型審美意識形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三、審美意識形態的文化變革功能
有什么樣的國家意識形態就有什么樣的審美意識形態,國家意識形態對審美意識形態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在一定條件下,審美意識形態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國家意識形態的變化。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的改變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革命,他說:“國家意識形態設施不僅是階級斗爭的資本,而且是階級斗爭的戰場,并且常常是更為激烈方式的階級斗爭的戰場。”[5]藝術不僅是意識形態的設施,而且也是審美意識形態的對象。東西方國家斗爭的重要戰場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尤其是審美意識形態領域已成為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國家沖突的重要戰場,爭奪審美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深刻的影響著審美意識形態,同時,審美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推動著國家意識形態的變革。就引起國家意識形態變革的情況而言,一般來講有兩種主要途徑。
一是內部的變化。國家意識形態設施如學校、教會、傳播媒介等往往難以超越現實,更多的則是服從于現實;只有藝術可以達到對現實的超越,通過新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確立,產生與現實相對立的文化形態,推動著傳統文化形態的變革甚至消亡。馬爾庫塞說:“藝術就是反抗。……藝術在變得超現實,變得單調的地方,才得以幸存。”[6]105藝術有其現實的一面,藝術是人的藝術,是為現實的人服務的;但藝術之所以是藝術,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現實的藝術,它更是超越現實、指向未來的人的本質的對象性顯現。人的本質是在不斷地超越現實的過程中不斷顯現的,而藝術恰恰符合了人的這一特質,即藝術“就是對現實原則的徹底否定”[6]74。藝術的這種既現實又超越的特點,使我們看到了藝術所具有的工具性和反抗性的雙重效用,即看到了審美意識形態具有的自我革命性的特點。一方面,其反抗性戰勝了工具性,這是審美意識形態自身進化的重要特質,而這一特質推動了國家意識形態的變化,進而改變整個國家的文化形態風貌。另一方面,藝術的反抗性使人得以從壓抑的現實中獲得解放。藝術的反抗性正是體現在它在自身超越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審美意識形態的自我揚棄。這種新的藝術形態使人獲得了新的感性,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人的自我解放。這是“一種觸及人的深層次結構的抑制和滿足之根源的政治實踐,以便按照新的原則來評價社會準則”[7]文化形態決定了藝術審美的形態,而審美藝術形態的自我揚棄又推動著文化形態向前發展。新的審美藝術形態的產生意味著現有文化形態的變化,它在與主流審美意識形態既斗爭又妥協的過程中變化發展著,并不斷走向更高的階段,深刻影響著國家意識形態,進而推動國家意識形態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過程中表現了它的歷史進步性。
二是外部的競爭。外部競爭在當下是指全球化的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競爭。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預見到了這一世界發展趨勢,他說:“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就是越是成為世界歷史。”[8]所謂世界歷史,就是所有民族國家共同交往發展的歷史,是不同類型國家競爭融合的歷史,“世界歷史”準確地表述并預見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藝術也變成了“世界歷史”的藝術,“一切藝術都產生于某種關于世界的意識形態觀念。”[9]81藝術通過有形或無形的方式把審美意識形態傳播了出去,在被傳播的社會里生根發芽,它改變著人們固有的價值判斷,從而改變人們價值判斷的藝術形式,它比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和持久性,它終將徹底地改變人們內心深層次的固有觀念,進而徹底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比如好萊塢電影就是一種最常見的改變人們審美意識形態的藝術,它通過先進的特效、動人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英雄反叛主義形象調動了觀眾的眼神和胃口,最終改變了他們對于文化價值的判斷,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所標榜的精神理念。因此,“審美只不過是政治之無意識的代名詞,它只不過是社會和諧在我們感覺上記錄自己、在我們的情感里留下印記的方式而已。”[9]27爭奪審美意識形態上的話語權成為意識形態競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審美意識形態在文化和政治競爭中逐漸成熟,并顯示出無形的巨大威力。因為它是改變心靈最有效的途徑,正應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修意境,讓人防不勝防。顯然,審美意識形態成了國家意識形態競爭的主戰場,并標志著審美意識形態走向了更高的階段:權力的暴力性逐漸消亡,讓位于審美意識形態,權力正“從中心化的機構轉到了默然而不可見的主體深處”[9]16。也就是說,國家間的意識形態競爭把審美意識形態推向了前臺。后者表面上沒有國界、沒有硝煙,而事實上它是沒有國界的國界、沒有硝煙的硝煙。審美意識形態在爭奪其話語權的過程中此消彼長,不斷豐富、消亡,漸進性地推動了國家意識形態的變革。
四、結語
藝術審美表面上的純潔,或許只是一種假象,它的背后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審美意識形態。有人說藝術是純潔的,也許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意識形態的社會,它的一切便會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藝術似乎遠離意識形態,而事實上藝術是意識形態最美的外衣。因為創造藝術的人類,被稱之為“政治的動物”的社會人,建構了審美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 阿·布羅夫.美學:問題與爭論[M].凌繼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41.
[2] C.G.Jung.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ume 9[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4.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童慶炳.審美意識形態論的再認識[J].文藝研究,2000(2).
[5] Ar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M].transl by B.Brewster.New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1:208.
[6]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黃勇,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7] Herbert Marcuse.Versuch über die Befreiung[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69:6.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9] 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M].文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孫兆澤(1972—),男,漢族,山西陽泉人,哲學博士,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學、美育理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