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遠
整整一百年前,黑暗貧困的中華大地迎來了開天辟地的曙光——中國共產黨誕生。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復登上國家名片——郵票,其中直觀反映黨的誕生地、誕生背景(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和創始人物的郵票,最能體現當年的歷史風云,這樣的郵票共計22套、29枚。
一、歷史勝跡
反映中共誕生地,即中共一大召開地址的郵票,計有10枚,其中上海會址5枚,嘉興南湖會址3枚,另有兩枚兩個會址同時呈現。
1961年,郵電部發行紀88郵票《中國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全套5枚均為革命圣地建筑,首枚即中共一大上海會址,這是一大會址首次印上郵票。這枚郵票呈紫色基調,頗有老照片的味道,充滿回憶感;會址樓門窗正面朝向我們,仿佛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圖1)。
此后1970年發行的普無號、1971年發行的普14(圖2)和1974年發行的普16《革命圣地圖案》(第三版和第四版)、編號郵票N12《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五十周年》、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第1枚《開天辟地》,都出現了這座建筑,其中普14是至今唯一一枚全彩圖案(圖2)。
從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幢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式樣建筑,屬于西邊端戶,外墻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門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飾。該房屋建于1920年秋,建成后不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的李漢俊及其兄李書城租用,人稱“李公館”。
1921年7月23日,這座房屋的命運徹底改變,來自各地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名代表以及共產國際的兩名代表聚首于此,宣告黨的成立。
2007年10月發行的郵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第1枚,首次將一大的兩個會址——上海石庫門和嘉興南湖船同時入畫,上海會址作為背景浮現天空,前景則為嘉興南湖的那條“單夾弄”畫舫,黨徽猶如太陽,升起在右側逐漸明亮的天空(圖3)。
和這一枚相映成趣的是2011年發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第1枚《開天辟地》,將上海會址設計成前景,南湖船變成背景,船上第一次出現與會代表的身影,他們一邊登上湖中畫舫,一邊或交談或站立船頭回首眺望,展現了共產黨人肩負大任,開啟歷史新航程的瞬間。該畫作來自何紅舟、黃發祥作品《啟航——中共一大會議》,在設計上做虛化處理,如同從歷史深處浮現的記憶(圖4)。
兩枚同時展現一大兩個會址的郵票,圖案互為虛實,排列也呈某種對稱,莊嚴而不失美觀,可見設計上的用心,對照欣賞,別有趣味。
二、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傳播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著復雜深刻的歷史背景,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壓迫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必然結果,這其中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是最為直接的兩個條件。
新中國郵票中,直觀形象地反映這兩個歷史背景的有10枚之多。十月革命方面,1953年10月紀20《偉大的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紀念》第2枚《十月革命歷史》、1957年11月紀44《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周年》的第2枚《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1962年11月紀95《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五周年》第1枚《列寧》和第2枚《攻打冬宮》都直接呈現了十月革命的斗爭場景和歷史意義。
紀95第1枚和第2枚、紀20第2枚在時間上前后連貫,猶如連環畫,展現了十月革命的3個重要場景:先是在彼得格勒高大的拱門之下,列寧身先士卒,振臂指揮起義戰士沖向敵人的巢穴;接著冬宮門前槍炮隆隆,喊殺震天,起義的士兵攻破這座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堡壘,革命取得勝利;而后在當天的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列寧發表講話,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人類歷史迎來了新紀元(圖5、圖6、圖7)——這恰如紀44第2枚所昭示的,砸爛了捆綁在這個世界上的剝削階級鐵鎖,讓共產主義光輝照耀人間(圖8)。
北洋政府統治下的舊中國很快感受到了這樣的光輝,從1918年7月開始,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便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宣傳推動,使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為創建中國共產黨準備了思想條件。
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對中共創建的意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以后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而紀20在發行時還出現了插曲,在公開出售前兩天,郵電部急電全國各地郵局停止發售。原來該郵票在“十月革命”前有“蘇聯”二字,上海郵電部門發現后提出先有十月革命,后才產生蘇聯,票名上不應加上“蘇聯”兩字,這個意見得到中宣部的肯定。但是錯票并沒有全部收回,全國近百個郵局提前售出了約4700多枚。今天,這套一共4枚的錯票已經成為新中國郵票“十大珍”之一。
隨后,國家郵政部門修改版本,重新印制發行了紀20。對比兩個版本,我們可以發現色調上的調整,第2枚錯版是淺棕色(圖9),正版為淺棕紅——后者顯得更加熱烈飽滿。
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而來的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其中《共產黨宣言》更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志和思想精髓,是號召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建立政黨,把自己從資產階級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的綱領性文件。綱舉而目張,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因此心懷光明,為理想而聚集。
新中國郵票中反映這一題材的郵票有1958年7月的紀51《<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十周年》兩枚、1963年2月的紀98《馬克思誕生一四五周年》第2枚《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964年5月的紀104《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兩枚以及2020年8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1枚。
紀98、紀104都以標題和醒目文字,強調了《共產黨宣言》中的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展示了在馬列主義指引下,無產階級革命洪流洶涌澎湃的場景,其中紀98的背景圖案——《共產黨宣言》1848年德文版封面處理成了紅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金色,熱烈喜慶,很有中國風味(圖10)。
在紀51第2枚中,這個德文版封面還原成白底藍邊樣式,四周鑲以帶花紋的藍框,與第1枚馬恩頭像的紫紅色鑲邊圖案相互映照,很有裝飾感,風格厚重而典雅;雕刻版印制,無論人物、文字還是花紋都筆觸細膩,立體感強,頗具匠心(圖11)。
62年之后發行的郵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同樣精美:采用素描手法,再現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專注忘我的情景;背景是堆放了柴火和篾筐的環境,一件斗笠上清晰寫有“義烏分水塘”字樣,表明翻譯的地點;左邊是由他譯出的《共產黨宣言》紅色初版和藍色第2版封面(圖12)。
仔細觀察,陳望道右手握筆書寫的同時,左手拿了個粽子,這里面有段趣話:他把自己關在浙江義烏老家的柴房里廢寢忘食地翻譯,母親很是心疼惦記,有一天把粽子和紅糖送到柴房,過了一會兒在門外問他:“是不是還要加點糖?”陳望道答:“吃了吃了,甜極了!”等到母親進去收拾碗碟時,只見兒子滿嘴都是黑墨水,原來他專心翻譯,把硯臺里的墨汁當作紅糖,拿粽子蘸著吃了,由此留下了“真理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重大題材與富于人情味的趣聞軼事結合,嚴肅卻又不失活潑可愛,令這枚小小的郵票頓顯靈動感人,回味無窮。
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在上海正式公開出版,迅速風靡神州大地,不到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本譯著可以說為建黨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三、創始人物
在中共創建者中,有6位出現在新中國郵票上,他們是李大釗、毛澤東、董必武、王燼美(又名王盡美)、鄧恩銘、何叔衡,后5位是中共一大代表。
李大釗雖然因故沒有出席中共一大,但他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其創建之功是沒有任何疑義的。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參與建黨,和李大釗的啟發引領分不開,他曾經深情地回憶自己在李大釗手下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的經歷,稱李大釗是他“真正的老師”。
1989年10月,郵電部發行了J164郵票《李大釗同志誕生一百周年》兩枚,第1枚為《李大釗像》,戴眼鏡,標志性八字濃胡,形象敦厚沉靜,如在沉思,背景是國共合作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大釗與孫中山一起步出會場的情景;第2枚《大義凜然》是1927年4月李大釗被捕后臨刑前的一幅照片,他面對敵人的淫威和死亡的威脅,大義凜然堅貞不屈,背景為李大釗墓前記載其光輝一生的碑文。兩枚郵票氣氛肅穆,構圖簡潔,極富沖擊力(圖13)。
董必武不僅是中共創始人,也是新中國開國元勛,一大代表中只有毛澤東和他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1986年3月,J123郵票《董必武同志誕生一百周年》發行,一套兩枚,第1枚為《董必武同志像》,第2枚為《董必武同志1945年在舊金山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兩枚均采用素描手法,影雕套印,畫面省略了背景,但容貌和衣裝筆觸細膩,樸素生動,人物表情親切和藹,透出一種胸藏風云、大氣穩重的氣度,讓人看了心生敬重(圖14)。
2001年6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郵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第一組,全套5枚,其中第1枚《王燼美》、第3枚《鄧恩銘》和第5枚《何叔衡》是3位中共一大代表肖像(圖15)。
王燼美是作為山東代表參加一大的,此后領導了山東多地的工人大罷工,1925年8月因病去世,年僅27歲,是一大代表中最早去世的。
鄧恩銘也是山東的一大代表,1920年他和王燼美一道創立了山東共產主義小組,接到一大召開的通知時,迅速從青島赴上海,是到會較早的代表之一。1922年他和王燼美作為中國的代表,出席了莫斯科“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后在山東領導革命活動,1928年被捕入獄,1931年4月就義,年僅30歲。
何叔衡是和毛澤東一道作為湖南代表參加一大的,在一大代表中最年長,當時44歲。早在1918年,他和毛澤東等組織成立新民學會,任執行委員長,1920年又與毛澤東等發起成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一大之后參與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員,1935年2月在從江西轉移到福建長汀的途中遭遇敵兵,中彈犧牲。
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在新中國郵票上出現的次數是最多的,到目前總計有42套104枚之多,不過絕大多數都是他中年以后的形象,能反映建黨前后青年時期風貌的,有3枚:1983年12月發行的J97《毛澤東同志誕生九十周年》第1枚《1925年在廣州》、2013年11月的《毛澤東同志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第1枚《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和前文講到的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第1枚《開天辟地》。
在《開天辟地》中,登上南湖船的毛澤東是和其他代表一起作為背景出現的,他站在代表中間焦點位置,布衣長衫,肩挎包袱,在船頭回首眺望,姿態凝重又意氣風發。
J97《1925年在廣州》是毛澤東1925年攝于廣州的一幅照片,當時他32歲,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受到孫中山的賞識,任國民黨宣傳部代理部長等職。因為和1921年時間接近,今天一大會址展館也主要通過這幅照片體現他建黨時的模樣:穿藍粗布長衫,目光深邃,睿智大氣,風華正茂(圖16)。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取自陳衍寧同名油畫,標題來自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實際上整幅作品呈現的就是這首詞的意境:青年毛澤東手握文稿,獨立長滿紅葉的橘子洲頭;身邊和身后湘江滔滔奔流,大小船只揚帆競渡,一派“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景象(圖17)。
江水的藍、帆船的白、人物衣裝和天空的灰、山林與江洲的褐黃、樹葉的紅組成了斑斕多彩、對比鮮明的畫面,藍灰色的“寒秋”中閃耀著秋葉如火的熱烈,靜態的獨立配以動態的涌流、競渡,使整個作品極富層次感和張力。
畫面上的主人公毛澤東堅毅自信,仿佛正對著這如畫江山,發出世紀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種改天換地舍我其誰的力量透出小小的郵票,至今都能令我們心潮澎湃,激昂向上。
從1918年4月開始,毛澤東就是在這里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開始建黨歷程的。1921年7月他從湘江之畔出發,前往上海參加中共一大,正是這般布衣長衫打扮,這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四、市場價值
這些反映建黨風云的郵票,除了無可置疑的歷史認知和黨史教育價值,其市場價值也值得說道。所有這29枚郵票目前市場售價都高于面值,價格最高的是已列為新中國珍郵的紀20錯票,第2枚《十月革命歷史》錯票上品新票約3萬余元;其次是紀88第1枚中共一大上海會址,目前上品新票的市價約600元,和面值4分相比,60年間升值達14999倍;再次為紀95,全套上品新票達2000元,58年間升值7141倍。
由此可見,這些郵票既給人以正能量教益和美的享受,又頗具投資和收藏價值,是能夠傳之子孫的精神與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