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文化是中華傳統吉祥文化的根基,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本文以福文化為切入點,從其內涵、溯源和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和探究,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福文化的認識,厘清其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福文化;內涵;溯源;發展
福文化是中華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自身祈愿和相互祝頌中,囊括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對幸福喜樂的向往。福文化意蘊深厚、內涵豐富,時至今日仍散發著極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并隨著華人群體散播到世界各地。筆者結合相關文物資料,從歷史和自然雙重角度對福文化進行探討,從而進一步厘清其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一、福文化的內涵
福文化是經過變異的選擇性保留而生存下來的文化,它以文字、語言、習俗活動的形式不斷模仿、復制,流傳至今。《說文解字》中提到:“福,祐也。”《詩經·大雅·瞻卬》中有“何神不富”之句,此“富”即“福祐”之意,因此,最初古人所謂福是指獲得神靈的賜福、保佑。
《禮記·祭統》載:“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可見,無所不順即為福。時至今日,我們在祈禱時依然會說萬事順利等,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所祈望追求的。《釋名》中曰:“福,富也。”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夠實現物質生活的滿足便是莫大的幸福,家中富貴也是福的內涵之一。
《荀子·勸學》從對福與禍的關系角度進行闡釋:“福莫長于無禍。”因此福的內涵也包括無禍,無禍就是大福,平安、健康就是福。《韓非子》中對福的理解為:“全壽富貴之謂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福”與“壽”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體現了主客觀的統一的幸福觀念。福壽安康、福壽雙全等,都是人們所認為的一種幸福。
《尚書·洪范》對福的內涵進行了較為概括的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也是最初的五福觀念,而隨著人們認識的加強,到后期五福又囊括了“福”“祿”“壽”“喜”“財”等新的含義。但無論如何,福文化都跳脫不出人類對物質和精神層面美好的希冀和追求。可以說福文化具有明顯的泛化特征和極大的包容性,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領域,只要是想追求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福來表達。
二、福文化萌芽及溯源
福文化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在當時,生活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無法建立客觀的認識,對其產生了畏懼、崇拜以及想要將其征服的心理。于是,在與自然的抗爭中,遠古先民逐漸產生了朦朧的趨福避禍的意識。他們想要通過某種方式或者某種媒介與自然建立起聯系,通過這種聯系來表達自己對于好的事物、結果的祈盼,以求獲得自然的庇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可以說就是早期人們求吉觀念的一種表現。
在一些考古發掘出的早期器物上刻畫的神秘圖案、符號可能就代表了當時先民們的一種自然崇拜。魚紋是仰韶文化的標志性紋飾之一,陜西西安的半坡、姜寨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許多器物上都發現有魚紋。蛙紋也是早期文化遺址中常出現的代表性紋飾,如甘肅天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上常有變形蛙紋的形象。魚和蛙都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這正符合處于惡劣自然環境下的先民們祈盼人口繁衍興旺的需求。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鳥(鳳)日伴生”的原始圖像是一個常見的圖式。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牙雕,其上刻畫的雙鳥環繞太陽的紋飾就被認為是一種早期的陽鳥崇拜。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在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演進,逐漸出現了文字。于是人們將早期的祈福觀念給予形象化的表達,體現在文字上即是最初的甲骨文,為兩部分組成,下面為雙手的形象,上面是容器的形象。表示雙手捧容器以敬蒼天,祈禱蒼天賜予好運氣。后來又逐漸衍變為字,左邊為“示”的象形,象征原始先民用于祭祀的祭臺,表示人們雙手捧著容器在祭臺前面祭祀。“通俗地說,‘福的本義是祭祀時的供品,所謂福,成了作為祭鬼神的供品,這是福的最初含義和原生義。”
三、福文化發展及演變
(一)初步形成期
夏商周時期是福文化的初步形成期。伴隨著趨吉觀念的產生,早期的祈福意識出現,后又逐漸形成抽象的福觀念,并最終發展成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尤其是《尚書·洪范》中闡釋的“五福”概念,代表了系統的“五福”文化的產生。這一時期國家出現,王權意識加強,考古發掘的器物中多以象征王權的龍鳳紋為主,同時還有許多自然元素演變的饕餮紋、蟠螭紋、鳥獸紋等,這些紋飾造型在前期依附于青銅器、玉器進行傳播。同時,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確立并完備,這也勢必會影響人們對于福的理解。《莊子·天地》中即有“華封人曰:請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壽,使圣人多男子”的描述,“華封三祝”所表達的多福多壽多男子便是當時社會中的主流祈福價值。
(二)定型發展期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的發展,秦漢時期福文化的表達形式更加多樣化,增加了四神紋、云紋等祥瑞圖案并成為主流。這一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不斷加強,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人們通過順君、順天來祈得幸福。其中,順天就是要人按照自然界的陰陽寒暑的變化修仁義、施行德,這樣才能得福。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戰亂不斷,政權更迭頻繁,僅靠儒家思想不能使處于災難中的人們獲得精神慰藉。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對儒學的地位發起了沖擊,儒釋道三教并行,表現福文化的題材則更加豐富,紋飾上增加了佛道題材的蓮花、飛天以及得道成仙等元素。
(三)衍化發展期
隋唐時期,繁榮開放,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都煥發出新的活力。佛教廣泛傳播,科舉制也確立并不斷完善,成為寒門打破階層的重要途徑,步入仕途平步青云成為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以前所不敢想之“福”。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福文化的表達元素更趨多元化,牡丹、葡萄、寶相花等多種多樣的花草元素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宋元時期,伴隨著市民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不斷發展壯大。瓦舍勾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宋詞、元雜劇的興起傳播以及造紙術的成熟、印刷術的發展都為福文化的表達創造了新的形式和途徑。年畫行業在這一時期趨于成熟,《東京夢華錄》載:“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在宋代年畫普遍被稱為“紙畫”,貼于家中用于祈福避禍,成為普通民眾重要的祈福形式。
(四)全盛發展期
明清時期,隨著市民階層的進一步擴大,福文化完全走向平民化,進入到全新的興盛時期,并形成以“福、祿、壽、喜、財”為核心、更貼近百姓生活的五福文化。它以各種形式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建筑、服飾、器皿等都成為福文化的載體,圖案紋飾也包羅萬象,稱得上“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一時期,表達福文化的紋飾圖案依然多從自然元素中衍化而來,常見的植物元素主要有桃子、葫蘆、葡萄、牡丹、蓮花、靈芝等,動物元素多見蝙蝠、大象、仙鶴、仙鹿、龍、鳳等。福文化的表達不再是簡單的圖案呈現,而是通過諧音、象征、雙關、借喻等多種方式表達,如五福捧壽、葫蘆萬代、瓜瓞綿綿、太平有象等。“五福”文化在民間得到了更為廣闊地傳承和發展。
縱觀福文化的源起和發展,都與自然密不可分。它源于人與自然的抗爭和融合,其后在歷史與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中又與自然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從歷史的變遷中,我們看到了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也體悟到福文化不僅僅是人們孜孜追求的長壽、富貴、安康,更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也是福文化所呈現的時代價值。
(作者簡介:馬小穎,工作單位:河北博物院)
參考文獻
1.郭衛平《文化進因的模因論對中華福文化的闡釋》[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P132。
2.李志峰、陳嫚《中國福壽文化的當代詮釋及啟示》[J],《文化視域》,2020(03):P125。
3.劉瑞華《傳統福文化的價值精神與現代意義》[J],《學術探索》,2016(04):P134。
4.劉玉堂、吳艷榮《神話傳說和考古發現視域下鳳凰崇拜的觀念之源》[J],《社會科學動態》,2021(03):P8。
5.殷偉、程建強《圖說福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
6.殷偉、程建強《圖說福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5。
7.張親霞《中國傳統禮治視野下的福觀念》[J],《殷都學刊》,2013(04):P109。
8.王曉彤《近代漢族民間服飾中的“五福”文化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