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通過近兩年時間的綢繆,一艘百年燈船運抵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根據營口當地知情人士的口述,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初步確定該燈船是與銅沙燈船、大沽燈船等著名燈船同一時期的牛莊燈船。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留存的歷史資料較少,很難對船只的建造地點、年代等進行精確的判斷。由此,本文通過對燈船本身的細致勘測以及營口港史、中國航標史、清末文獻報刊等史料的支持,進行了研究和推斷。
一、牛莊燈船的由來和作用
我國的近代沿海航標建設始于1855年,上海道臺應海關稅務監督所請租賃“柯普登爵士”號作為燈船設于長江口銅沙淺灘。九年后,也就是清同治三年(1864),英國駐牛莊領事米法斯自上海收購“西風”號帆船,在營口港區設置燈船,這就是山海關轄區最早設置的水上助航標志之一的第一代“牛莊燈船”。
牛莊又稱牛家莊,其港口活動的記載最早見于《明實錄》,遼東邊軍以海運供給軍隊糧餉。清代以后,牛莊港逐步遷移至位于遼東灣終點、遼河下游的沒溝營(今營口),這里河道深闊、靠泊條件好,是清代東北地區的交通門戶及貿易發展中心。1861年開埠以后,帝國主義出于侵略目的仍將沒溝營港稱為牛莊口岸,由此,牛莊這個稱呼就繼續沿用下來。
按照當時的記錄,由于遼河口兩岸甚低,時人稱船員在甲板上無法看見七里以外的岸線。另外,由于遼河水道兩側則是廣闊淺灘,退潮時皆為灘涂,且遼東灣內的水色極為暗淡,使得用人眼區分岸線變得更加困難。由此,中外船只極易在低潮時分擱淺,以赫德為首的海關總稅務司自然不會放任這種情況,迅速在當地建立了以牛莊燈船為核心的航標體系。據部分史料稱,牛莊燈船設立以后多有收容擱淺船只人員、救護險情的相關記載,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救助擱淺日籍船舶14人并收容船上數日等記錄,使其作為航標設備之外的價值得到體現。
二、牛莊燈船的歷史沿革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賣國條約《中英天津條約》第2條增設牛莊(后改營口)10處通商口岸這一歷史背景下,燈船作為一種特殊的助航標識成為中國近代屈辱史的見證物之一。
中國沿海復雜的岸線、水文條件,使得航標建設受到中外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和有志一同。根據在海關海務部門任職多年的余銘鏞先生1928年在《海關華員聯合會月刊》發表的《海務部門管轄沿海燈塔、燈船的區域劃分》,截至1927年底,海關管轄的沿海燈船計有6艘,主要是江海關所轄銅沙、九段沙、崇明燈船;津海關所轄大沽口外、攔江沙燈船以及山海關所轄牛莊燈船;解放前夕,據《中國航標史》所載“1948年底海關經管航標的館區航標分布與數字統計表”記錄,其時全國燈船共計20艘,其中沿海燈船僅上海2艘、天津2艘(當時,牛莊燈船歸口天津管理);至1995年,根據《中國沿海各航標去航標數量統計表》,在全國沿海航標總數達1783座的情況下,沿海燈船僅有天津海上安全監督局3艘(牛莊燈船受其管轄)、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6艘以及廣州海上安全局3艘,總計僅為12艘,占全國沿海航標的比例僅為千分之七。由此可見,燈船作為一種沿海航標雖由來已久,但從絕對數量上來看較為稀少。
作為僅有的沿海燈船之一,牛莊燈船曾歷經多次迭代。據《營口市志》記載,1867年4月22日,掌握著全國海事工程權的英國人在營口港遼河進口處設置了一艘總重量為369噸的木制燈船“西風”號——即第一代牛莊燈船;據《中國沿海燈塔志》和《通商各關警船證浮椿總冊》記載,1871年7月18日,一艘三桅燈船運至營口,左右舷有英文“NEWCHWANG”,這就是正式命名為牛莊且在船體上加以明確標記的第二代燈船。據《五十年各埠海關報告》記載,由于中日甲午戰爭,該船于1895年撤銷并滯留上海。1896至1899年8月28日,三桅帆船“歐米茄”號,作為原燈船的替代品行使航標職責。
1917年5月25日,新一代的鋼制燈船代替了原有以木質為主的燈船,這就是本文所關注的第三代牛莊燈船。1945 年抗戰勝利后,該船因戰亂被洗劫,僅剩船殼和固定式舾裝件。在1948年2月26日營口解放后,燈船進行大修后重置于海上,其時,除船長以外,燈船上有值班人員6人,分為三個班次輪換。隨著新中國航標事業的發展,1951年,燈船兩舷原有字樣被“營口”兩字代替,從此被正式命名為“營口燈船”。1985年春至1998年,燈船開始實行無人值守制度直至燈標無法使用。此后,該船即作為躉船停靠于遼河碼頭,直至被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發現。
三、關于建造牛莊燈船的相關推斷
牛莊燈船船長約31、型寬約7.9、型深4.6米,船艏、船艉兩頭翹起,龍骨線條弧線完美、造型古樸。從船艏位置自下往上觀賞,其造型透出刀鋒一般的鋒銳,似乎正在海面上劈風斬浪一般。比較遺憾的是,燈船存在水線以下部分銹蝕嚴重、舵葉等部件缺失的情況,但其原船錨機表面還留存有較為清晰的“SHANGHAI”字樣以及艙內多處的球扁鋼腹板上清晰可見的“SCOTLAND STEEL”等字樣均具有很強的文物保護價值,需要加以搶救性保護復原。
自牛莊燈船入藏中國航海博物館起,博物館就開展了一系列的口述史記錄和考證等相關工作。根據營口港當地老人以及燈船值守者后人的描述,該船為英國建造,經上海加裝設備后拖航至營口使用。此一記錄似可與前文所述“SHANGHAI”“SCOTLAND STEEL”等字樣加以對應。然而,對于這一說法筆者卻感到非常疑惑。
根據1917年5月19日發行的《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以及1917年6月21日發行的馬來亞《海峽航運公報》(Straits Shipping Gazette)記載,第三代牛莊燈船是于1917年5月18日由海關運輸船“并征”號拖曳離滬、5月25日替代老燈船碇泊遼河口,航程約八天。對比上海至營口約580海里的海上距離,英國至上海的海上距離在1萬海里以上,即以當時的拖航速度,整個航程將在150天左右。毫無疑問,即便在現代,類似航行的成本也將是個天文數字,是否存在由上海的造船廠制造的可能呢?
通過對《中國近代船舶工業史》《中國近代造船史》的研讀可以發現,19世紀40年代末,英美商人已經開始在上海租界內經營輪船機器修造業。1856年7月,由美國人貝立斯(Nicholas Baylies)開設的船廠制成一艘長21、吃水0.82米、載重40噸的輪船“先驅”號。19世紀60年代,英美資本搶灘上海,先后開設了9家船廠,其中規模稍大的是祥生船廠和耶松船廠。在1880年至1889年,上海外資船廠共建造輪船28艘,其中祥生船廠16艘、耶松船廠約為7艘;1882年至1893年,兩廠先后建造大小輪船37艘。從所造輪船的噸位來看,1870年祥生船廠建造的“公和”號輪船,總長64、吃水3米,排水量1300噸,載重量763噸,最了不起的是,其船體、主機和鍋爐皆為該廠所造,周期為九個月。不遑多讓,1884年,耶松船廠建造了一艘長85米,載重量2522噸,時速11節的“源和”號輪船,號稱為遠東所造的最大商船。綜上所述,當時的上海完全有能力建造一艘類似“牛莊燈船”的沒有動力、船長僅30余米、總量僅200余噸的鋼質鉚釘燈船。
根據《中國沿海燈塔志》的記載,除牛莊燈船外,我國近代航標史上還有3艘著名燈船,即銅沙燈船、九段沙燈船和大沽燈船。在進行史料調查的沿途后,筆者發現這3艘燈船均有非常明確的在上海進行建造的記錄,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關于1899年建成的第二銅沙燈船的記錄了,其明確記載了該船是由上海英商耶松有限公司老船塢所承造,而在1926年第三銅沙燈船建成后,該船又改泊九段沙作為九段沙燈船使用。至于牛莊燈船,雖然缺少明確的記載,但從前文所引用的1917年5月19日《字林西報》中關于“由中國海關總工程設計”的記述以及其他著名燈船的建造地點進行推斷,其在上海建造的可能性極大。
隨著中國航海博物館對牛莊燈船本身的進一步勘測,一個帶有“THE SHANGHAI DOCK& ENGINEERING CO.LTD1916”銘文的導纜滾輪的出現帶來了決定性證據。根據銘文中的英文名稱可以查證的船廠為1906年改組后重新注冊的耶松船廠,耶松船廠即后來上海船廠的前身,是由佛南(S. C. Farnham)和佩里(V. Perry)等于1865年發起成立的外資造船企業,原名Farnham & Co.,S. C.。1900年,該廠與老對手祥生船廠合并,改名為FarnhamBoyd & Co., Ltd.,1906年改組后,該廠的英文名稱變更為ShanghaiDock and Engineering Co.,1936年,該廠與瑞镕船廠合并為“英聯船塢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修造船廠。從其更名的歷史上看,與銘文中的英文名稱相互契合。
從1874年祥生船廠建造64米長的“公和”輪僅九個月的建造周期來看,對于在1900年合并祥生廠的耶松船廠來說,以近四十年后的技術條件建造牛莊燈船不存在技術難題且整體周期不會超過一年。結合導纜滾輪上“1916”的銘文,我們可以推斷牛莊燈船極有可能是在1916年開始建造、1917年下水試驗后投入使用的。另外,根據艙室內部球扁鋼上“SCOTLAND STEEL”等字樣可以推斷,當時中國缺少制作工藝比較復雜的球扁鋼等特殊鋼材和關鍵骨材的工業能力,在造船業上對國外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
四、結語
牛莊燈船是我國僅存的全鉚接百年老燈船中體量最大的一艘,也是我國近代造船史和航海史研究的重要標本。本文通過核心史料以及燈船船體信息的綜合分析,對同時代燈船建造信息進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排除了口述史中的錯誤信息,對牛莊燈船的建造地點、建造時間乃至我國近代船舶工業能力進行了推斷和分析。作為一艘由上海船廠所建造的百年燈船,牛莊燈船在結束海上生活后回到上海,以近代航標發展以及近代中國航海事業發展的縮影和見證物的身份講述著昨天歷史的同時,也為今天的中國航海文化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
(作者簡介:沈捷,工作單位: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參考文獻
1.王志毅《中國近代造船史》[M],海洋出版社1986年出版。
2.辛元歐《中國近代船舶工業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3.班思德著、李廷元譯《中國沿海燈塔志》[M],海關總稅務司公署1933年出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中國航標史》[M],廣州市新聞出版局2000年出版。
5.高寶玉主編《營口港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