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晨蓓
內容摘要:徐懷中的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講述了一批漢族技術人員在西藏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故事,體現了漢藏同胞熱愛祖國的感情,展示了西藏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在這部藏區題材的長篇小說里,民族意識主要體現為漢藏人民逐漸緊密團結在一起。藏族人民在與漢族同胞接觸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漢族人帶來的幫助,彼此之間加深了認識,增強了國家認同,加強了民族團結。“愛情”在小說中被賦予了雙重含義,不僅表示男女個人之間的愛戀,更包含了漢藏人民熱愛同胞、熱愛祖國的情感。
關鍵詞:徐懷中 《我們播種愛情》 民族意識 民族團結
軍旅作家徐懷中的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出版于1957年,小說講述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漢族技術人員在西藏更達壩子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故事。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藏族人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今天,讀者仍可以從小說文本中了解建國初期的藏區風貌,以及漢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徐懷中豐富的邊疆軍旅經歷,給小說注入了鮮明的民族意識。在小說中,民族意識表現為不同民族之間逐漸加強團結,增強國家認同。漢藏人民不僅在高原上共同建成了大型國營農場,彼此之間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情誼不僅僅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是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熱愛祖國的感情。
一.青藏高原的民族意識
在小說里,大批漢族技術人員進藏幫助藏族同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兩族人民共同與解放后殘留的敵人作斗爭,共同歡度國慶節,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加強了國家認同與民族團結,收獲了美好的友情、愛情、親情。《我們播種愛情》初版發表兩年后,葉圣陶在為其再版作序時稱之為“近年來優秀的長篇之一”[1],這部小說也體現了作者徐懷中強烈的民族意識。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也十分需要這樣反映民族團結的文藝作品,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明顯與“十七年”時期主流小說的創作是一致的。[2]
1950年至1954年之間,徐懷中在西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工作,每年都要到康藏地區深入生活幾個月,還曾在修筑康藏公路的工兵連隊擔任半年多的政治指導員。艱苦的斗爭生活使徐懷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寫作深度,但后來的邊疆生活更豐富了他的見聞和感受。徐懷中發表過中篇小說《地上的長虹》,反映了工兵部隊修筑康藏公路的事跡。在后來的《我們播種愛情》里,同樣出現了人民解放軍修建康藏公路的情節,可見這條公路在小說里和現實中都是一條重要的紐帶。當時,徐懷中在拉薩、康藏公路沿線的幾個國營農場都工作過一段時間,也訪問過不少農奴、佛教寺廟和貴族家庭,領略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更目睹了社會變革后飛躍發展的建設成就。在《我們播種愛情》里,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站乃至國營農場的情節,以及對西藏各階層人物活動的描寫,都來自徐懷中在藏區真實的生活體驗。
要注意的是,《我們播種愛情》是站在漢族人的立場上審視藏區文明的,其意識形態目的是展示新中國的優越性,把少數民族納入統一的國家體制。[3]漢族人創作的一些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是用先進民族幫助落后民族的方式來體現民族團結的,正如小說中漢族隊伍進藏,帶來先進、科學的生產方式,使得藏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部分藏族人民才發自內心地感恩、擁護中國共產黨。
徐懷中在談創作時認為,無論是西藏老農還是上層階級,“都不應隨意驅使,僅僅用來印證某種無疑是正確的政治概念,或圖解一下有關政策”[4]。小說1979年再版時,他又在后序中說道:“這部小說是以一個農業技術推廣站活動為中心,沒有更多地從正面去反映西藏的社會改革情況。對于貴族和宗教上層人物,也著重是表現了他們在大勢所趨下逐步傾向于進步的一面。這一點,現在看來也仍然是切合黨的民族政策和斗爭需要的。”[5]新中國成立后,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嶄新社會環境下,人們有了對自己身份歸屬的新認知,自覺地加強與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發展的心理趨向,并且自覺地表現出相應的情感、行為,這就是民族團結意識。在《我們播種愛情》中,漢族人民和藏族同胞的知、情、意、行都體現了他們正在逐漸加強民族團結。
“十七年”的文學作品,在文學為政治服務這一特殊的文學生產語境下,總會不可避免帶有鮮明的主流意識形態色彩。因此,雖然寫出了西藏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但小說所表達的民族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二.漢藏人民的團結意識
藏族人與漢族人之間關系的變化,也反映了兩族人團結意識的變化。隨著人們相互接觸,漢族人越來越尊重藏民族的文化特點,把藏族人當成朋友、親人、愛人,加深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觀念;藏族人從單一對本民族的認同,轉變為對新中國的國家認同,他們不再排斥漢族人帶來的新事物和新觀念,而是和漢族人一起建設現代化的新西藏,兩族人民的民族意識都逐漸增強并達成一致。
《我們播種愛情》是漢族人幫助藏族人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典型故事。然而,漢族人的外來者姿態,在一開始就要面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矛盾。[6]例如農業站的站長陳子璜,因為開墾荒地的工作不順利,山民們不配合,便認為“西藏人生性就懶惰”[7],但他仍然堅持農業站的工作,還支持農業站修堤壩。
在建設農業站的過程中,工委書記蘇易的穩重、智慧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曾批評隊伍中同志的不正確思想,也鼓勵自己的女兒林媛在藏區小學里當老師,還非常尊重當地的女官員格桑拉姆和呷薩活佛,積極爭取并促成格桑拉姆與呷薩活佛支持他們的工作。可以說蘇易明顯具有民族團結意識和大局觀念,他做的決定和行動,都為了能夠團結一切積極的力量。蘇易的角色起了帶頭作用。
林媛在父親蘇易的影響下,也來到西藏工作。由于當地學校的需要,這個十九歲的氣象員成為了藏區小學的教師。一開始困難重重,年輕女孩林媛想方設法讓藏族的孩子愛上學校,讓藏族家長們改變教育觀念。林媛不僅教孩子們識漢字、讀漢語、傳知識,還給孩子們講授國慶節、升旗儀式,教他們寫毛澤東的名字,加強孩子們對共產黨、對新中國的認同感。在十月到來之際,藏族孩子們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興奮地慶祝祖國的生日,兩族人民有了共同的祖國觀念。
起初對一些藏族人來說,漢族工作者來到藏區也許堅持不了多久就會離開,因為這些藏族人認為,“西藏人沒有多少青稞可以給他們的。等肚子餓得不好受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起來,該走了。”[8]他們對漢族工作者的態度,隨著農業站的發展建設,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傳統的藏族人對現代化的事物是充滿好奇的,但不一定能夠迅速接納。藏族老農斯朗翁堆一直堅信藏族流傳已久的耕作方式,直到他親眼看見農業站利用科學方法和現代技術犁地,越來越多藏族同胞種下了小麥,才在事實面前扭轉了先前的想法,開始主動學習使用機器犁地,還搬走了地里原先堅持不能移動的瑪尼堆以便機器操作。從諸多質疑、“口是心非”到“心服口服”,斯朗翁堆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藏族山民的心理變化。
善良勇敢的藏族姑娘秋枝是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一道橋梁。秋枝是斯朗翁堆夫婦收養的女兒,她待人熱情友善,按照西藏的習俗,和畜牧技師倪慧聰結為了“拈香”姐妹,倪慧聰還被秋枝的養母認作干女兒。秋枝十分熱心農業站的工作,自愿到農業站當放牧員,她非常信任和喜歡這些漢族朋友,即使在受傷后混沌的意識中,也一直惦念著農業站和漢族朋友。農業站的人們也非常喜歡秋枝這個小妹妹,把秋枝稱為“我們的秋枝”。
格桑拉姆因為丈夫在家族斗爭中遇害,才不得不繼任“宗本”的職位,雖然職位相當于縣長,但她一直沒有心思管理事務,其他官員更是常常忽略她的存在。只有工委書記蘇易一直記著這個女官員,不僅按時送去薪金,還正式邀請她出席康藏公路通車典禮。格桑拉姆暗自觀察過解放軍的公路建設,最后用盛裝出席通車典禮證明了她的認可。隨后,格桑拉姆號召山民用牦牛給修路的解放軍運送大米,還被列為了人民代表大會的主席團成員。
八十五歲的呷薩活佛,對藏族人民來說是能治百病、帶來幸運的神,藏族人只要生了病,就要到活佛那里求卦。自從工委會在農業站旁邊開辦了一個衛生院,治好了許多藏民的傷病,呷薩活佛“對任何一個求卦者的回答總是不假思索,千篇一律的——到衛生院去治”[9]。在看到藏族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成果后,呷薩活佛開始認可學校的教育,擔任學校的名譽校長,更主動捐了一大筆銀子支持更達小學的建設。
這些藏族人物信任、團結漢族人民的行為,給了藏族同胞更多信心,促進兩族人民更加團結,他們也是非常有積極影響的民族團結的典范。
三.高原之上的情感收獲
農業站在十月一日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晚會和冬麥播種儀式,第一次用播種機播下第一批冬麥種子。對農業站的每一個人來說,“播種機投下的,是種子,同時也是每個耕耘者對這處女地充滿了希望的心!也是每個耕耘者所要獻給祖國的這一壯麗高原的全部的愛情!”[10]內地的種子居然也能在青藏高原上生長,讓藏族山民們更增加了一些認同感,與漢族同胞更親密了。一年過后,農業技術推廣站發展成了大型國營農場,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孩子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有男女青年收獲了美好的愛情。兩族人民早已彼此信任、親密無間,恰如“愛情”的雙方。
先看農業站三個漢族人之間的感情。畜牧技師倪慧聰和獸醫苗康本來是一對男女朋友,而苗康來到西藏后卻隱瞞了這段關系,享受著和林媛的曖昧。倪慧聰進藏工作后,農業技術員雷文竹愛上了她,也發現了苗康的秘密。雷文竹克制住了自己對倪慧聰的感情,并決定告訴林媛,讓她不要在無意中影響這對男女朋友的關系。當倪慧聰發現曾經的愛人苗康對愛情和事業不忠,林媛也發現了苗康虛偽自私的性格后,兩位女同志都毅然與他決裂。最終,雷文竹與倪慧聰共同規劃、促成了農業站堤壩修建和發展種植區的計劃,在事業上互相輔助,收獲了一段相互成就的愛情。
漢藏兩族男女之間也產生了真摯的愛情。善良勇敢的藏族姑娘秋枝同時愛上了朱漢才和葉海,按照藏族的習俗,她想同時嫁給兩個人,而按照漢族的婚姻,只能有一個人娶秋枝。葉海認為朱漢才比自己更能帶給秋枝幸福,而朱漢才也感受到葉海對秋枝的感情十分用心,因此他用善意的謊言成全了葉海和秋枝。秋枝曾害怕葉海會讓她遠離自己的父母,所幸葉海愿意一直在西藏生活。而為了更好地與葉海站在一起,秋枝努力學習青年團的知識,渴望加入青年團。秋枝和葉海為了愛情的共同努力,正象征著兩族人民為了共同發展的目標而團結一致。
除了性格虛偽的苗康,糜復生也是得不到愛情的,他曾賣黨求榮,二次入黨后仍抵不住誘惑,陶醉于肉欲和享受,這一點被復仇者契梅姬娜利用,暗殺呷薩活佛后嫁禍于他。在呷薩活佛中槍后,人們發現了糜復生身旁的槍,便以為是他傷害了活佛,有人大聲喊著:“漢人!他是一個漢人!”[11]但接著有人說:“不!不是漢人。他是一個鬼!是一個活鬼!”[12]通過這里的對話可以注意到,人們說是一個“活鬼”而不是一個“漢人”傷害了他們的活佛,藏族人不再明顯區分漢人和藏族人,不論是哪個民族的人,只要犯了錯,就是一個壞人。
隨著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兩族人民關系越來越親密,在工作休息的間隙,經常“一堆一堆席地而坐,開始了兩種語言混同摻雜的、毫無拘束的說笑”[13]。在農業站工作的山民們不再愿意接受農業站發的工資了,因為“山民們認為,給工錢是對他們的一種不親近的、甚至是有意輕視的舉動”[14]。洛珠、郎加父子的轉變也具有典型性。洛珠年輕時參加過反抗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的戰爭,后來成了流浪漢,直到暈倒在農業站門前被救下,開始自愿在農業站巡邏、幫忙,作為報答。洛珠的兒子郎加原本為了“搶福”,差點殺害陳子璜,陳子璜不但沒有追究郎加,還給他安排了農業站的工作,讓這對父子團聚后的生活有所保障。郎加加入農業站后,從一個瘦削、骯臟、穿著破爛的兇惡漢子,變成了健壯、英俊、穿戴整潔的農場生產隊隊員,工作勤懇努力。
小說用“愛情”這一美好的感情體現了兩族同胞緊密團結、共同發展的民族意識。愛情,是雙向的,相互的,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戀是這份特殊“愛情”的一部分。漢族人民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得到了高原之上藏族人民的回應,更重要的是兩族人民能夠相互信任、親密無間、團結一心,最后收獲圓滿,這才是小說所表達的嶄新的、崇高的、社會主義的“愛情”。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采取許多措施去幫助落后地區的發展,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民族團結。在小說中,漢族人一開始就帶著幫助西藏人民改善生活條件、發展經濟的目的,他們友好地對待藏族同胞,給予無私的幫助,主動表現出民族團結的意愿;然而對于經歷了農奴制、土司制壓迫的藏族人民來說,漢族人進藏的目的他們沒有明確的了解,因此在一開始大都不愿意配合工作,直到他們看到漢族人真的帶來了新的變化。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藏族人與漢族人都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兩族同胞播撒在高原之上的種子深深扎根,長出團結的果實。
注 釋
[1]葉圣陶:《序》,《我們播種愛情》(徐懷中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1月出版,第1頁。
[2]賈新政:《論當代西藏小說視域中的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3]武新軍:《建構多民族統一國家想象——重讀<茫茫的草原>與<我們播種愛情>》,《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后記》,劉金鏞、陸思厚、房福賢編:《徐懷中研究專集》,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第15頁。
[5]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后記》,劉金鏞、陸思厚、房福賢編:《徐懷中研究專集》,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第19頁。
[6]王蘭蘭:《中心與邊緣》,河南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7]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6頁。
[8]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198頁。
[9]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46頁。
[10]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239頁。
[11]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280頁。
[12]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280頁。
[13]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220頁。
[14]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218頁。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政策文獻的整理、研究與信息平臺建設》(項目編號:19ZDA280)和《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政策導向及其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8BZW18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