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p>
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孕育了光照千秋、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
2021年4月19日,“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一分隊來到革命圣地延安,追隨革命先輩的足跡,探尋當年赴東北創建根據地的干部團成員身上的精神烙印,仍能觸摸到那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精神脈動。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站在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大禮堂,聽著講解員的介紹,記者眼前浮現出一副副生動的面孔——他們或許衣衫襤褸,或許瘦弱疲憊,但他們的眼神是那么執著,神情是那樣堅定。1945年4月23日,黨的七大勝利召開,毛澤東思想被寫進黨章,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鮮為人知的是,很多代表是歷盡艱辛才抵達延安的。其中,有不少代表來自淪陷區,要通過敵人的封鎖區,因為交通不便,有的騎馬,更多的是步行;有的化裝成商人、小販或乞丐,甚至走了一年多;有的在路上遇到敵人襲擊而身負重傷,甚至犧牲在途中。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在延安時期,黨堅持把實現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落實到拯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的使命擔當上。盡管這一時期,黨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外部環境挑戰和極其艱苦的內部困難考驗,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和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準確地把握各種歷史機遇,及時調整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糾正黨內存在的錯誤認識,始終保證黨所領導的事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和發展,使得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理想信念與肩負使命的內在統一。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四塊兩尺見方的題字石刻“實事求是”格外引人注目。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副教授李德迎告訴記者,這是延安時期毛澤東為中共中央黨校題寫的校訓。
中共中央黨校是專門培養黨的中高級理論干部的學校,黨校的教學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研學馬列主義的理論,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但是,由于黨內主觀主義學風的存在,常常受到教條主義的嚴重干擾。1943年,為了給學員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活躍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黨校修建了一座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禮堂。禮堂將要竣工時,毛澤東應中央黨校同志的請求,叫人拿來四張兩尺見方的麻紙,秉筆沉思片刻,即飽蘸濃墨,迅速揮毫,“實事求是”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躍然紙上。
1942年,整風運動在全黨范圍內大規模開展。整風運動明確提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任務,確立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整風運動用馬列主義理論武裝了全黨,樹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增強了各級黨員干部的黨性觀念,加強了黨內的團結和統一,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最后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回顧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歷史,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的復雜環境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行動綱領的依據,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才使我們把握住了歷史發展的脈搏和契機,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使“幾乎不可想象的”勝利變為現實。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在延安文藝紀念館,講解員告訴記者,唱遍全國的《東方紅》就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后,農民歌手李有源根據陜北民歌《白馬調》改編的。他對著東升的太陽有感而發,唱出了陜北農民對共產黨的無限熱愛,唱出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戰士幫助百姓送糞肥、收莊稼、推碾子、修房子、挑水、掃院,老大娘給我軍傷員喂飯,新年時百姓扛著年豬勞軍……在轉戰陜北的一年間,邊區160萬群眾為保衛黨中央做出了重大貢獻。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全邊區組織了兩萬余人的游擊隊和十多萬民兵,大力開展游擊戰爭,配合主力部隊作戰。邊區的男女老少抬擔架、送軍糧、做軍鞋,積極支援前線,寧肯吃糠咽菜,也要把僅存的一點糧食送給自己的軍隊。
延安時期,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之中,并賦予其更為豐富的內涵。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發表題為《為人民服務》的講話,明確闡述了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并將其提高到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高度進行深刻論證。由此,“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不但成為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一切組織機構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成為中國共產黨每名黨員應該奉行的人生格言。
“與人民利益適合的東西,我們要堅持下去;與人民利益矛盾的東西,我們要努力改掉。這樣我們就能無敵于天下。”中共延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王錦霞介紹,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陜甘寧地區創建人民政權,并將執政區域不斷擴大,靠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指針和具體行動,黨以解決人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為己任,辦醫院、辦保育院、辦識字班,當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實行民主政治的典范”。
在黨的七大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立黨的根本宗旨被寫入黨章,并成為我們黨一直堅持的根本宗旨。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斗!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p>
在延安,記者深切地感受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一傳家寶的魅力。毛澤東自己種菜,朱德成為種地行家,周恩來、任弼時被評為紡線能手……在昏暗的窯洞中,毛澤東和普通群眾一樣吃小米飯、穿粗布衣。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卻誕生了一篇篇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光輝著作,比如,大家熟知的《整頓黨的作風》《新民主主義論》《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
1941年,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和殘酷“掃蕩”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不準一斤棉花、一粒糧食、一尺布”進入邊區,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出現極為嚴重的困難。毛澤東后來回憶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秉h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在1941年開進野草叢生、野狼成群的南泥灣,不到三年,便把這里變成了“陜北江南”。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質,是中國共產黨人永不褪變的政治本色。當年,美國記者斯諾深入延安采訪后,把烙上艱苦奮斗精神的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看成是一支“神奇的隊伍”——雖然衣衫襤褸、缺槍少彈,但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他把這種力量稱作“東方魔力”, 并斷言這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上帝也征服不了”“是無法打敗的”。
歷史為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無法打敗的,偉大的中國人民是無法打敗的。
“延安是個神圣的地方,在這里,共產黨把革命的圣火傳遞到全中國。”延安市政府研究室原二級調研員閆偉東滿懷深情地告訴記者,當年中央派出赴東北的干部團,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政治堅定、對黨忠貞。他們具有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品質,思想靈活,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想辦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他們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和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帶著延安精神、延安作風、延安經驗奔赴東北。用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作風開展工作,必然使黑龍江的各項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后來的黑龍江“四大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在黑土地的生根發芽、繼承弘揚,黑龍江的“四大精神”和延安精神一脈相承。
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斗轉星移,時光流轉,延安精神一直伴隨著滾滾延河水,超越了時空界限,散發著永恒的光芒。?
編輯:張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