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瑩


從延安到北安,張家口是一座繞不過的城市。
1945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軍區從日本侵略者手里奪回了張家口市,這是八路軍從日偽手中收復的第一座省會城市。此后僅過了一個多月,1945年10月中旬,從延安出發的干部團途經張家口市,在稍作休整、補充給養后,繼續踏上北上的路途。
追尋著他們的足跡,2021年4月21日,“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三分隊來到張家口市,穿過時間的長河,感受那段戰爭硝煙散去后的崢嶸歲月。
地處河北省西北部的張家口市,歷史悠久、地勢險要,歷來是軍事要地和陸路商埠。抗日戰爭時期,在這片土地上曾建立過平西、平北、察東、察南等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張家口市橋東區宣化路62號張家口第六中學的校園內,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安靜矗立著。在舊址一層的展廳內,聶榮臻為晉察冀邊區題寫的對聯圖片格外引人注目——
我們屹立在五臺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長白山;
我們馳騁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灤河,凱歌高奏鴨綠江。
立于冀西北、心卻向北方,黨旗所指就是旌旗所向,那必將是我們取得勝利的地方。一幅圖片觸動了記者的思緒——1945年的那個秋天,當從延安出發的干部團路過這里時,不知是否有人腦海中會浮現出這副氣壯山河的楹聯。
1945年8月,張家口市解放后,從延安等地派來的大批干部和晉察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先后進駐,這座城市成為晉察冀邊區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邊區首府”之稱。
據當地黨史專家袁昭介紹,張家口市的解放,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后實行“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方針具有重要意義。當時,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晉察冀和其他解放區都派出大批干部和部隊開赴東北。晉察冀軍區為此布設了兩條交通線,其中一條就是經張家口、古北口、承德到東北。張家口地區的軍民熱情地接待前往東北的部隊和干部,日夜趕制棉衣棉鞋,支援過往人員。
我們所追尋的這支干部團,進入晉察冀根據地后正是沿著這條交通線行進的。通過多方查閱資料與尋訪,我們終于在不同的文字記載中,逐漸還原出這支干部團當年行進到此的那段珍貴歷史。
干部團成員崔揚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10月8日,“進駐蔚縣(察哈爾)古家疃,行程八十里”;10月9日,“干部團進駐鄭家沙(蔚縣境),行程九十里”,“上午渡過一條大河,以大車搭成浮橋,至一村”;10月10日,“收容病號,半夜始達宿營地”……
而在《林楓傳略》中,我們也找到了關于這支干部團行進在晉察冀根據地時的文字:“干部團過河后,開始行進在晉察冀根據地境內。大家又走了5天,趕到陽原縣的化稍營村,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派來汽車,將林楓和其他幾位領導同志接到張家口,把干部隊伍送到宣化。晉察冀軍區給他們補充了急需的棉衣、鞋帽和各種日用品,并讓大家從宣化乘坐火車到沙城?!?/p>
一路疾行一路風雨,干部團趕至晉察冀根據地境內時,已出發一月有余。斗爭形勢在不斷變化,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也愈發重要緊迫。此時的干部團已根據需要分成不同的梯隊行進,前面的梯隊一天能趕多少路就趕多少路,為的就是盡快抵達東北。
為了讓一心奔赴東北、一刻也不肯耽誤的干部團乘上火車,晉察冀軍區做了很多繁復的溝通與協調準備工作。臨上火車前,由蕭克同志代表聶榮臻同志向全團講話。蕭克在講話中講了國際國內形勢,講了張家口情況——晉軍向我進逼,斗爭很尖銳激烈。他還傳達了中央電報,要求干部團加速向東北前進。國民黨政府搶奪和獨霸抗戰果實的行徑,從側面反映出干部團趕赴東北地區、創建根據地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1945年10月13日這一天,隨著汽笛聲聲,為在東北地區創建根據地而一心向北進發的干部團成員再度啟程,帶走的是自延安出發一路高擎的革命火種。這火種在白山黑水間播撒,讓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在黑土地上生了根、發了芽、結了果。?
編輯:隋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