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冰梅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中古漢語時期的著作《孔叢子》為研究語料,對書中雙音時間副詞進行研究,考察其構詞方式及虛化機制,從側面展現中古漢語前期時間副詞發展狀況,并對雙音節時間副詞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簡要總結。
關鍵詞:《孔叢子》 雙音時間副詞 構詞方式
《孔叢子》一書主要記述了戰國初期到東漢中期孔子后人的言語行事,時間跨度約六百年,對于了解漢代以后孔子世家的發展、演變及家學傳授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近年來,學術界對于《孔叢子》的研究或挖掘其思想價值或在辨偽校注上求真,而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的論著還不多見。而事實上,《孔叢子》一書成書于中古漢語時期,是后人研究中古漢語的一部重要史料,其語言研究價值巨大。郭錫良先生在《古漢語語法研究芻議》中曾指出“當前最需要提倡專書的語法研究和斷代的語法研究。三千多年來的漢語語法史必須建立在斷代研究的基礎上,而斷代研究又須從專書語法研究開始。”基于此,本文以《孔叢子》為研究對象,對其雙音節時間副詞進行靜態描寫和動態分析,以期展現該時期雙音節時間副詞的特點。
一.《孔叢子》雙音節時間副詞分析
從副詞的發展歷史看,漢語中單音節副詞主要由實詞虛化而來,雙音節副詞的來源相對廣泛,一部分來源于復音詞的虛化,且該復音詞中多有實詞成分,一部分來源于單音節副詞聯合構建而成,還有一些來源于單音節副詞的重疊。雙音節副詞在句中只能作狀語,表示程度、時間、語氣、情狀等。通過對《孔叢子》中雙音節副詞的統計,全書共出現雙音節副詞18個,其中表時頻的雙音副詞共計10種,共有26例。按其語義,大體可將這些雙音節時間副詞分為五類:
(一)表動作已然發生
此類副詞主要表示事情已經發生或完成。《孔叢子》中出現的主要有“疇昔、古者、昔者”。
1.疇昔:“疇”有“往昔、過去”之義,“昔”有“以前、過去”之義,“疇昔”為并列方式構詞,指過去的時間,相當于“昔日”“從前”。例如:
明日復見,平原君曰:“疇昔公孫之言,信辨也,先生實以為何如?”(公孫龍第十二)
2.古者:指“從前”,表動作已然發生。例如:
太師曰:“古者,大將受命而出則忘其國,即戎帥陳則忘其家。(問軍禮第二十)
秦莊子死,孟武伯問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記義第三)
3.昔者:表“往日,從前”,表動作已然發生。例如:
昔者舜臣堯,官才任士,堯一從之。(記義第三)
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后稷而為之下嘉穀,周以遂興。……”(執節第十七)
(二)動作正在發生
此類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孔叢子》中主要有“方今、乃今”。
4.方今:相當于“現今”“而今”。“方今”在句子中常作狀語,說明在某個時間段內動作正在發生。例如:
劉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諸侯力爭,孔丘布衣,圣將安施?”(嘉言第一)
5.乃今:“乃今”是“今乃”語序顛倒的結果,基本意義是“如今卻、而今竟”,“乃”表示“竟然、卻”之義。“乃今”指事情過去未發生,而現在才發生。“乃今”所指的時間雖是現在,但又含有“事件晚來”之義。
子高曰:“始吾謂此二子丈夫爾,乃今知其婦人也。……”(儒服第十三)
王曰:“寡人實過,乃今聞命,請改之。”(抗志第十)
(三)表示初始
此類副詞表示事件剛剛開始,《孔叢子》中此類詞只有“方乃”。
6.方乃:“方”在此處有“才、剛剛”之義,“乃”有“才”的意思,表示時間晚,用在動詞的前面作狀語,“方乃”可譯為“才”。例如:
方乃積怒,妻坐于床答焉。(答問第二十一)
(四)表短時、突發
這類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早在上古時期已經出現。《孔叢子》中表“短時”的時間副詞出現頻率并不高。
7.俄而:“俄”有“不一會兒,很快”之義,“而”為后綴,表示時間短暫,相當于“不久”“一會兒”等。一般用作狀語。例如:
子高弗應,俄而辭出。(公孫龍第十二)
(五)表隨即
8.既而:全文共6處,表順承義。“既”有“已經,……以后”之義,在此處表示前事終了,“而”原為實詞義,此處虛化為詞綴,附著在表時間義語素之后,指后事繼起。“既而”指“不久,一會兒”,指上件事發生后不久,又有另一件事情發生。例如:
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嘉言第一)
既而齊大夫聞其子順之謀,曰:“君子之謀,其利博哉!”(論勢第十六)
9.已而:“已”有“隨后”義,所以“已而”的用法與“既而”相同。例如:
堯既得舜,歷試諸難,已而納于尊顯之官,使大祿萬機之政,……(論書第二)
10.而后:“而”指時間、方位、范圍的界限,相當于“以”,“后”即指時間上比較晚的;未來的。“而后”指在某種情況或某種動作之后發生,通常用在下一分句開頭,有時可譯為“才”。如:
孔子曰:“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而陰應,男唱而女隨之義也。”(嘉言第一)
吾今而后知不學者淺之為人也。(巡守第八)
從以上分析看,相對于單音節時間副詞中所包含的表短時、表長時、表未然、表已然、表未來、表最近等類型相比,《孔叢子》中雙音節時間副詞的類型并不多。
二.《孔叢子》雙音節時間副詞特點
從數量和使用頻率上看,此書中涉及的單音節時間副詞有29個,使用頻率為384次,雙音時間副詞只有10個,數量不多,且使用的頻率較低,這些時間副詞多是上古時期所形成的,逐漸凝固或虛化成詞。從《孔叢子》之后的史書研究看,雙音節副詞有的在某一時期使用,而后期又逐漸消亡,只有那些使用頻率高的雙音時間副詞慢慢沿用至今,使用頻率漸趨穩定,這一點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從構詞法上看,這些雙音時間副詞主要有兩種構造方式:聯合式和附加式。其中屬于聯合式的有“而后、今乃、方今、疇昔、方乃”,這些語素的意義相同或相近,如“疇”與“昔”都有“往昔、過去”的意思,“方”與“乃”都有“才”的意思,在此并列成詞,聯合方式的復音詞是漢語詞語雙音節化的方式之一,同時在語義上還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屬于附加式構詞的有“既而、已而、古者、昔者”,其中“而”和“者”為后綴語素,古已有之。
三.從《孔叢子》看雙音節時間副詞發展歷史
從《孔叢子》所使用的雙音時間副詞可以看出,漢語詞匯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以單音節詞為主到以雙音節詞為主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上古前期,時間副詞以單音節為主,上古中期,雙音節時間副詞才逐漸產生,實詞的復音化較多見,其構詞方式主要有聯合式(如即將、始終),附加式(如既而、忽然),重疊式(如常常);漢代時期,同義虛詞連用的現象開始普遍,構詞方式得到了發展,據葛佳才先生統計,《史記》中雙音節時間副詞有46個,遠遠多于先秦時期的數量。而產生于魏晉早期的《孔叢子》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虛詞復音化的過程出現的較晚,也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而隨著社會因素及語言發展規律的共同作用,魏晉中后期復音詞大量增加,該時期也是漢語詞匯系統中以單音節詞為主向以雙音節發展的轉化時期,語素之間的組合不斷增多,實詞虛化成詞尾的現象不斷出現。到了唐代,復音詞數量開始大量增加,分布漸趨廣泛,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從現代漢語詞匯來看,副詞系統中時間副詞因其與動作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性使其在使用頻率上及數量上都居首位,其中雙音時間副詞數量眾多,從其詞義上看,現代漢語時間副詞的詞義相對于古漢語來講,時音副詞一詞多義的現象也逐漸減少。這些現象正說明了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漸變與不平衡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吳琳琳.《孔叢子》副詞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3]葛佳才.東漢譯經中的雙音節時間副詞,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3.
[4]孫尊章,徐凌.先秦時間副詞的特點及其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