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張婷
內容摘要:文章以人工智能為依托,從初中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結合初中語文線下教學的現狀,強調初中語文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并對線上與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方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 人工智能 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
如今,信息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曾明確強調,要發展教育,就要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的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進入新的學習時代,未來的教育必將是構建在互聯網上的新型教育,絕不是對傳統教育的修修補補,是信息技術支撐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1]。因此,人工智能+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戰略,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也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然而要真正實現這樣的變革,我們首先要結合初中語文線下的教學現狀,思考的就是如何轉變我們的理念,施行我們的技術。
一.初中語文線下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單一。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工具也逐漸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語文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當下,在初中語文的課堂上比較常見的是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為輔,以老師的口頭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使用上,絕大多數初中語文老師仍然停留在淺層次的運用和展示上,不能深層次,多方面地采取合適的教學技術恰到好處地傳達相應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這種以教師口授為主并簡單輔之教學媒體應用的單一的教學方法無疑是加重了師生互動性不足,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不利情況,有礙于培養初中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在初中語文的線下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也比較單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教材,不能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上的挖掘抑或是廣度上的拓展。不能進行深度上的挖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思維較為刻板、不活躍,不能進行廣度上的拓展則是初中語文教師不能恰當使用信息科學技術合理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思維深刻而靈敏,能最大程度挖掘教學內容,學生亦必學有所思,如果老師能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豐富教學素材,對素材進行合理整合,舉一反三,學生亦必學有所得。
2.學習效率不高,教學思維受限。線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仍然以灌輸式的傳授為主,這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學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在學習中所發揮的作用。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依賴性,學習效率低下,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都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們卻往往更傾向于從自身的角度去激發和引領孩子們學習,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優化教學效果。
3.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層次、不均衡,中國的教育資源同樣也是分布不均衡的。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同一地區的城市和農村初中語文教育資源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物質基礎上,還體現在語文教師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上。毫無疑問,人才的大流向肯定是發達地區。在教育資源落后的地方,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亟需通過網絡技術改善落后地區的教育現狀,拓寬學生學習的途徑,豐富教育知識來源,提高學生整體受教育質量和水平。
二.初中語文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價值
1.促進高效與公平
斯金納很早就提出:“教育必須變得更有效率,應該建構節省時間和勞動力的教學機器,適應不同孩子的特殊交流方式,讓教育更加公平[2]。”線上教育就是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傳播的媒介進行教學的一種教育形式。線下教育即教師與學生處在同一時間與同一空間中,面對面進行教學為主的一種教學形式。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減少二者的弊端,更能最大效益的發揮出兩者的優勢。簡單來說,線下課程是線上課程的基礎,線上課程是線下課程的補充與完善。例如在初中作文課中,老師面對面為學生講解理論性的知識,并可以通過學生課堂上的表情、動作、姿態去判斷學生的掌握程度,在課后,作文的批改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計算機自動生成分數以及評語,為每個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力水平的高低,職業素養的不同以及個人有限的知識背景和認知偏向,造成了各地區的學生的思想素質、語文素養良莠不齊。初中時期正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當落后地區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與發達地區的學生享有同樣的語文課程教學時,對他們的的成長意義是重大的。同時,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的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對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線上課程沖破了地域和時間的局限,機器助教可以讓學生們隨時隨地地共享名師名校的課程,做到教育資源的全球化與大眾化,促進了教育的公平。
2.實現有效與個性。古今中外,個性化的學習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夢想。古語有云:“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為了“教”而“教”,為了完成教學指標,為了完成升學率,只能將學生變成“學習機器”。教師一味地灌輸新知識,不給學生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學生雖學,但卻不知所以然。例如對待閱讀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們背誦答題模版;對待古詩詞和作文,學生們更多采取的是死記硬背而不是從生活和理解的角度出發。因而通過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通過利用程序來深度理解學生的機理活動,挖掘學生的思維與認知模式,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制定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學習計劃,實現個性與人性化的智能導學,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學習對于認知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同時,線上教學能促進群體交互與知識建構。學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進行知識的交流傳播,互相協作發展,人工智能也能將零碎的知識進行全面的融合,將語文的課程資源與其他學科的學習進行聯系,構建系統的、立體的、全面的知識體系。
三.初中語文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法
1.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初中語文線上教學。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寫為AI)廣義地講,是關于人造物的智能行為,而智能行為包括知覺、推理、學習、交流和在復雜環境中的行為[3]。在大數據時代的飛速發展之下,人工智能甚至超越了人腦的思維,表現出了非凡的優越性,因此我們可以在初中語文中發揮其優勢作用。我們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為例。維果斯基在《教學過程中的兒童智慧發展》中明確地指出, “兒童的智力發展狀態至少有兩種水準———現在的發展水準與最近發展區”[4]。他提出學生的發展至少要確定兩種維度,一種是現有水平,即學生在獨立完成學習活動中所能達到的水平;一種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所能達到的水平,即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運用工具和設備幫助學生達到最高的發展水平,教師要學會在兩種水平之間設置恰當的目標,這不僅能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更能超前預測,彌補兩種水平間的距離。學習引起的變化既包括即刻的行為表現,也包括學習的潛能塑造。教師可以觀察到學生的行為,但對學生的潛能卻不能精準的把握。在此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超越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結合學生的現有水平,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方案。
在課前,人工智能首先圍繞著教材布置預習內容,學生及時反饋預習成果,人工智能根據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測并給學生留下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在課上思考。接著,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線下教學,能夠對學習效果和方案進行及時改進。在課后,學生在線上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人工智能自動形成精準的數據來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老師在后臺對于學生的錯誤率和薄弱點一目了然。人工智能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了解學生的問題,設置問題情境來鼓勵學生在某類知識點上多加鞏固。它的目的不在于“題海戰術”,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與求知欲,在興趣中給學生提供合作的環境,讓學生學會溝通,學會創新與思考,真正愛上語文課。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學生的畏難情緒減少,從而將語文學習的重心放在了語文素養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建立上。
2.初中語文教師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的角色轉換。朱熹曾說過:“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我們現處在知識經濟時代, 教師若不緊隨時代發展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容量, 不僅不利于學生獲取知識, 而且也會影響自身的專業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做“持續發展終身學習的專業人”。這不僅對教師提供了要求,也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道路。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輸者,而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教師的角色變為了媒介的轉換者和辨別者。教師不僅在教學中要時刻進行知識的探索,更要了解語文學科的發展趨勢,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明確自己的道德價值。人工智能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水平,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卻需要教師的把控。在魚龍混雜的學習資源中,初中生沒有完全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會眼花繚亂、迷失方向。若是學生接觸到不良的學習資源,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或許會偏離軌道。因此,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更要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和識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能到達自主學習、正確學習。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初中語文教學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的教學研究也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本文簡述了初中語文線下教學的現狀、初中語文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的作用以及實施的方法,為未來的初中語文的教學實施提供一種思路。傳統的語文教法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下,必然面臨著轉型的壓力,初中語文教師學會正確使用人工智能,對于教學法的創新以及語文素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7.
[2]B.F. Skinner. Teaching Machines[J]. Science, 1958,128(3330):969.
[3]Nils J. Nilsson.人工智能[M.鄭扣根,莊越挺.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4]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兒童智慧發展[M].土井捷三,神谷容司,譯.大津:三學出版有限會社,2003:19.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2020年揚州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初中語文線上課程教學的現狀、問題及改進研究》,項目編號:C202011117030Y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