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
內(nèi)容摘要:本研究以實際應用和學術(shù)創(chuàng)新為目標,以不同語言水平的中國語言學習者為調(diào)查對象,以“價值類詞匯具身語義”為核心概念,探索不同水平的中國語言學習者對英漢價值類詞匯具身語義加工過程。結(jié)果表明:中國語言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能引發(fā)“上-下”和“大-小”空間隱喻。
關(guān)鍵詞:具身語義加工 價值類詞匯 中國語言學習者
具身認知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作為認知科學領(lǐng)域的全新理論范式,它不斷發(fā)展壯大,并逐漸成為腦科學、心智哲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領(lǐng)域正努力攻克的研究主題。具身認知理論得到了許多實驗的驗證,但同時也面臨兩大挑戰(zhàn),其中之一便是人類在認知抽象概念時是否依賴于對真實世界的感知。這一問題是具身語言學未來研究的一大趨向,也是具身認知理論發(fā)展中必須解決的焦點論題。雖然國內(nèi)外學者在抽象概念具身理解這一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他們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道德”、“情感”和“權(quán)力”這幾類抽象詞匯,“價值”這一重要抽象概念的研究缺乏,而這些研究又主要針對一語,極少有學者從二語角度研究受試對價值概念的具身認知。因此,從一語和二語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價值類詞匯的具身語義理解能使對抽象語言具身理解的研究更完整,使具身語言理解論具有更充分的解釋力,有助于構(gòu)建一個更具普適性的具身認知理論框架。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根據(jù)具身理論的基本主張,人對概念和語言的認知源于體驗,而價值類詞匯作為一種重要的抽象概念,其加工過程也應受具身效應的影響。為了驗證價值類詞匯的加工是否依賴于對真實世界的感知,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中國語言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是否引發(fā)“上-下”空間隱喻?
(2)中國語言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是否引發(fā)“大-小”空間隱喻?
(3)中國語言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是否引發(fā)“輕-重”重覺隱喻?
2.受試及實驗材料
受試為60名均已通過英語四級考試某高校學生,其中30名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大三學生(中級組),30名為英語專業(yè)研一的學生(高級組),兩組人員的英文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查閱《牛津英漢雙解詞典》,根據(jù)文學常識篩選出英文及對應中文價值類詞匯,去除其中英語四級考試范圍以外的詞匯,確保所有單詞在受試的認知范圍內(nèi)。最后,為檢測這些詞匯的價值程度,對英文詞匯做李克特量表評分,經(jīng)過三輪測試,剩18個具身等級相對較高的英文價值詞及對應的18個中文價值詞作為實驗材料。
3.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Stroop經(jīng)典實驗范式的變式,為2(呈現(xiàn)位置:隱喻一致VS.隱喻相反,組內(nèi)變量)×2(二語水平:低水平VS.高水平,組間變量)×2(語種:漢語VS.英語,組內(nèi)變量)三因素混合設計,因變量為受試對所呈現(xiàn)的詞匯的大小價值判斷的反應時和準確率。
4.實驗過程
三個實驗都在安靜且不受打擾的環(huán)境中進行,且要求每位受試單獨在計算機上完成。實驗正式開始前會出現(xiàn)指導語,告知受試注意事項,并設置了練習測試,目的是讓受試熟悉實驗操作。實驗開始時,屏幕中心出現(xiàn)一個注視點“+”1500毫秒,之后出現(xiàn)一個價值詞,讓受試在最短時間內(nèi)判斷該詞是價值大的還是小的。當受試認為該詞是價值大的,按“K”鍵,價值小的,按“L”鍵,不認識詞義時,按“A”鍵。每個實驗大小價值詞分別為6個,實驗試次為6×4=24試次,由E-Prime 2.0程序隨機呈現(xiàn)。實驗一一共四種情況:大價值詞在上方(隱喻一致)、大價值詞在下方(隱喻相反)、小價值詞在上方(隱喻相反)、小價值詞在下方(隱喻一致);實驗二探討價值詞的“大-小”隱喻,四種情況為:大價值詞字體大(隱喻一致)、大價值詞字體小(隱喻相反)、小價值詞字體大(隱喻相反)、小價值詞字體小(隱喻一致),其它實驗程序與實驗一相同;實驗三探究“輕-重”隱喻,所以隱喻一致為大價值詞的背景圖片為黃金,小價值詞的背景圖片為灰塵;隱喻相反為大價值詞的背景圖片為灰塵,小價值詞的背景圖片為黃金,其它實驗程序與實驗一相同。
5.數(shù)據(jù)分析
30名受試做完實驗后,作者從低等級組受試和高等級組受試中各剔除3名極端數(shù)據(jù),本研究最終有效數(shù)據(jù)是中級組受試和高級組受試各27名。用E-merge軟件對余下數(shù)據(jù)進行整合,導出Excel表格。
二.實驗結(jié)果
1.實驗一測試結(jié)果
對實驗一的反應時進行2×2×2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受試對中文價值詞的總反應時均值(M=807.24ms)顯著快于英文價值詞(M=895.97ms)。一致性(隱喻一致和隱喻相反)的主效應顯著, F(1,367)=6.635,p=0.010 <0.05。總體上,兩組受試在隱喻一致條件下(M=842.85ms)比隱喻相反條件下(M=859.63ms)反應時顯著短。
對實驗一的準確率進行2×2×2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一致性的主效應不顯著F(1,361)=0.000,p=1.000>0.05,兩種情況下準確率均值均為0.951。說明“上-下”位置呈現(xiàn),不影響受試判斷價值大小的準確率,只影響反應時。
2.實驗二測試結(jié)果
兩組受試在隱喻一致條件下(M=764.43ms)比隱喻相反條件下(M=796.64ms)反應顯著快。即當價值大的詞字號大(72號)時、價值小的詞字號小(18號)時,反應時相對短;當價值大的詞字號小(18號),價值小的詞字號大(72號)時,反應時相對長。
對實驗二的準確率進行2×2×2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隱喻一致條件下,兩個水平組的受試對英漢價值詞的判斷準確率(M=0.954)顯著高于在隱喻相反條件下的判斷(M=0.931)。即價值大的詞字號大(72號)或價值小的詞字號小(18號)時,受試對價值詞的判斷準確率顯著高;當隱喻相反的情況下,即當價值大的詞字號小(18號),價值小的詞字號大(72號)時,受試準確率顯著低。
3.實驗三測試結(jié)果
一致性(隱喻一致和隱喻相反)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63)=0.51, p=0.477>0.05。總體上,兩組受試在隱喻一致條件下(M=846.79ms)和隱喻相反條件下(M=842.00ms)反應時相近。即價值大的詞背景圖片為石頭時、價值小的詞背景圖片為羽毛時,與價值大的詞背景圖片為羽毛時、價值小的詞背景圖片為石頭時,受試反應時無顯著差別。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詞時,不能引發(fā)“輕-重”重覺隱喻。
對實驗三的準確率進行2×2×2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一致性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63)=0.14,p=0.708>0.05。隱喻一致條件下和隱喻相反條件下,兩個水平組的受試對英漢價值詞的判斷準確率相近,隱喻一致的準確率均值為0.949,隱喻相反的準確率均值為0.946。
三.結(jié)果和討論
實驗一中,高級組和中級組在測試時準確率雖無明顯差別,但隱喻一致的反應時均短于隱喻相反,說明價值概念存在“上-下”空間隱喻。實驗二中,在隱喻一致的情況下,高級組和中級組的反應時短于隱喻相反的情況,準確率則高于隱喻相反的情況。至此,本研究可以回答上文提出的三個研究問題:1)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能引發(fā)“上-下”空間隱喻;2)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能引發(fā)“大-小”空間隱喻;3)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加工英漢語價值類詞時,不能引發(fā)“輕-重”重覺隱喻。
本實驗研究中國不同英語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對價值類詞的具身加工情況。實驗一和實驗二分別驗證了價值概念的“上-下”空間垂直隱喻和“大-小”空間維度隱喻,這里的“上-下”空間和“大-小”空間是人類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感覺經(jīng)驗,通過隱喻的傳導,對價值這一抽象概念進行了體驗式加工,從而完成對價值概念的表征和理解。
具身語言觀認為,語言離不開大腦和身體對語言符號所指情景的感知模擬(Glenberg & Roberston 2000)。人類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將具體的、簡單的、熟悉概念映射到抽象的、復雜的、陌生的概念,從而去認識抽象概念,概念隱喻可以作為連接抽象概念與具體概念的橋梁。Lakoff&Johnson(1980)在其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首次將隱喻升華到思維認知的層面,指出隱喻是一種“跨概念域映射”,即從熟悉、具體的源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目標域,是連接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橋梁。
在本研究中,“上-下”“大-小”的空間方位概念是源認知域,即我們本身具有的儲備概念,而價值類詞匯則是目標域,是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在對價值詞匯的認知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將價值類詞匯這類抽象的目標域概念轉(zhuǎn)化為“上-下”“大-小”這類熟悉的源認知域,在這樣的體驗式加工中,源認知域反過來激活了目標域,建立起兩者間的認知模式。在這樣的具身語義聯(lián)結(jié)下,我們對價值類詞匯的理解產(chǎn)生了具身啟動效應,我們在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上-下”和“大-小”的空間認知,這種較為低級的身體經(jīng)驗是我們理解較高級的價值類詞匯的基礎,在兩者長期相互影響的基礎上,大腦形成了特定的腦回路,在加工加工英漢價值類詞時,受試激活了“大-小”空間維度隱喻,通過感覺運動系統(tǒng),在大腦皮層中產(chǎn)生“大-小”的動作具身模擬效應。
參考文獻
[1]王曉莎,畢彥超.抽象概念語義表征的認知神經(jīng)基礎研究[J].生理學報,2019,71(01):117-126.
[2]林立紅,張瑤.具身語言理解中的身物交互與特征模擬[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9(03):1-4.
[3]王繼瑛,葉浩生,蘇得權(quán).身體動作與語義加工:具身隱喻的視角[J].心理學探新,2018,38(01):15-19.
項目名稱:中國語言學習者價值類詞匯具身語義加工研究;項目號:39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