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晴


內容摘要:動詞名詞化指的是通過用名詞來替代動詞來表達動詞要表達的意義。名詞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轉變過程,以往研究在探究名詞化時大多運用認知結構以及語法隱喻角度進行分析而較少有學者從句法層面對動詞名詞化進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機制下運用題元理論、格理論以及DP假設來說明英語動詞及動詞名詞化過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動詞 名詞化 題元理論
動詞名詞化是動作逐步轉化為動作狀態、動作概念直至參與動作的人或物的過程。動詞名詞化是名詞化最主要的來源,也是語言形式化或語法化的過程之一。在其過程中, 動作的時體意義和主客體意義相應轉化為不同的形態標記或句法限制。Givon, Talmy(2001:24)從句法層面對名詞化做了研究。對于名詞化,Chomsky(1970)選擇動詞名物化為突破口,論證英語動詞用作名物化規則(Nomialization)轉換來的,他認為,動名詞是轉換得來的,而派生名詞不是轉換得來的,是從詞庫里取出來用語類規則直接構成的。Chomsky 的轉化生成語法理論是現代語言學的核心,突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對于語言描寫的禁錮,在刻畫語言時,從“描寫”轉到了“解釋”層面(徐烈炯,1998)。
一.文獻綜述
筆者翻閱近十年的文獻發現,大多研究對于名詞化的研究都是從認知結構、語法隱喻以及原型范疇角度進行分析,如成軍(2010)以 Goldberg (2000)的構式語法為理論框架, 探討論元結構構式與動詞的互動、整合關系。朱永生(2006)對名詞化類型和功能進行了進一步討論,并且研究了動詞化與語法隱喻的關系。王眉(2008)先從詞法和句法方面闡釋了動詞名詞化的語言表征。然后通過 Langacker(2000)認知語法識解操作理論來探尋動詞名詞化的認知理據 , 并分析出動名詞和動詞派生名詞在詳略度上的差異。本文將在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機制下運用題元理論、格理論以及DP假設來說明英語動詞及動詞名詞化過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理論背景
1.題元理論
題元 ,又叫論元 ,或主目語 ,是指與動詞在語義上有強制性關系的名詞性成分。題元承擔的角色就叫做題元角色,是由管轄語指給被管轄論元的語義角色,主要有“施事”、“受事”、“經事”、“目標”、“方位”、“受益者”等。題元理論要求句中的每個動詞的每一個題元角色都必須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個名詞短語都必須得到一個題元角色(溫賓利,2002)。如下例句從句法角度看,the enemy 是主語,the city是賓語;從意義角度來看,the enemy是動作發出者,稱為施事,the city是動作承受著,稱為受事。Fillmore(1968)稱,施事,受事等格關系是深層的語義關系,而主語、賓語等是表層的句法關系。例句在深層結構上表達的語義關系相同,即CP=DP,中心語(head)為動詞destroyed,the city是中心語的補語。題元關系不僅僅是為了從某種語義角度給句中的名詞詞組分類,且可以用它來說明一系列語言現象。
a.They saw the enemys destruction of the city.
b.They saw that the enemy destroyed the city.
在上述例句中,動詞see帶有兩個主目語,其第二個主目語在a中由名詞短語充當,在b中則由分句充當;鑒于see在(a,b)中語義相同,按照“一致化”方法論原則,可以認為它在兩個句子中具有相同的主目結構,即都帶有兩個主目,其區別是第二個題元角色在a中分派給名詞短語,在b中分派給分句。
2.格理論
Fillmore(1968)提出了一項重要的看法:把格的概念一分為二,一是所要表達的句法和語義關系,二是用來表達關系的形式手段。這可以分別稱為格關系與格形式。在傳統語法中,格是指發生了形態變化的名詞、代詞,用來表示這些詞類與其他詞的語法關系。依附于動詞、介詞者可直接從動詞、介詞取得格;依附于形容詞、名詞者不能直接取得格,可以靠插入介詞的辦法解決,從介詞取得格。如
(2)a.destroy the city
b.destruction of the city
以上兩句意義相同,destroy和destruction都是中心詞,而前者中destroy是動詞,可以賦予the city格,destruction是名詞格,不能賦予格,必須插入介詞of,換個方式說,具有[-N]特征的語類作中心語時,可以賦予其補語某個格;具有[+N]特征的語類作中心語時不能賦予其補語格。
3.DP假設
早期管約論給句the destruction of the city這樣的名詞詞組畫的結構樹形圖如下:
上圖中N是名詞詞組的中心語,補足語是介詞詞組PP,標志語位置上的D代表冠詞、指示代詞等限定詞。根據X階標理論,每個完整的詞組的中心語是一個單詞,而其標志語和補足語位置上應該都是詞組;而限定詞是單詞不是詞組,對此問題,Abney(1987)建議重新分析通常稱為名詞詞組的結構,把限定詞看作中心語,把整個結構改稱為限定詞詞組。這一主張稱為限定詞詞組假設(Determiner Phrase Hypothesis)。
三.動詞名詞化過程分析
動詞的名詞化現象指由動詞向名詞或名詞性小句的轉換。Baker(1988)提出一條普遍語法原則,稱為題元指派一體化原則。Baker(1997)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即凡是題元關系相同的成分在D結構層面及其結構關系也相同。其意思大概是題元與題元之間語義上存在著等級關系,而這種等級關系在句法上也有所體現。句b用樹形圖表示如下:
從題元結構上來看,動詞首先給賓語分派題元角色,然后再在賓語的幫助下一起給主語分派題元角色,賓語主目語在結構上處于動詞短語之內,稱為內主目語,得到的題元角色為內題元角色,主語在動詞短語之外,稱為外主目語,得到外題元角色。由此可知,句(2)They saw the enemys destruction of the city中的內主目語由名詞短語充當,動詞see給名詞短語分派內主目語,即內題元角色;給主語they分派外題元角色。因為有動詞see的存在,使原句上的動詞destroy強制性變成了名詞destruction.
四.動詞及動詞名詞化關系
從句法關系來看,在句子The enemy destroyed the city中,“the enemy”作主語,“destroyed”是謂語動詞,“the city”作賓語,且the enemy是句子的外主目語,the city是句子的內主目結構。當動詞名詞化后,其主語變為they,而賓語變成了名詞短語the enemys destruction;
句子內的關系總是有層次性的,句子內的關系有語法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由于語義關系等同于題元關系,句子The enemy destroyed the city在語義上等同于名詞短語the enemys destruction of the city,當動詞destroy名詞化為destruction后,在名詞短語內,中心詞仍然為“毀滅”即destruction,動作的發出者仍然是the enemy(敵人)即受事,動作的承受者仍然還是the city(城市)即受事。名詞“destruction”是動詞“destroy”毀滅后現有的結果,destruction本身便已經包含著其時體概念。
綜上所述,名詞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轉變過程,其實是指通過用名詞來代替動詞要表達的意義,而至于為什么會轉換成名詞來表達其意義,本文討論結果是由于在句法層面每個句子只能擁有一個動詞,所以原來在動詞位置上的destroy被強制性的轉換成名詞destruction,否則整個句子中就需要用一個that分句來引導。本文從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機制下運用題元理論、格理論以及DP假設來說明英語動詞及動詞名詞化過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涉及到語義層面的轉換,還涉及到句法層面的轉換。動詞destroy無論是名詞化之前還是名詞化后其題元角色實際上是一樣的,即句“The enemy destroyed the city”與DP“the enemys destruction of the city”在語義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說CP=DP=y=v(x,y)名詞化前后的施事都是the enemy,而受事也都是the city,且名詞“destruction”是動詞“destroy”毀滅后現有的結果,destruction本身便已經包含著其時體概念。所以V=N,由此產生了名詞化現象。
參考文獻
[1]Abney, Stephen. 1987. The English Noun Phrase in its Sentential Aspe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Mass.
[2]Baker, C. Mark. 1988.Incorporatio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Chomsky, Noam. 1970.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In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ed. Roderick Arnold Jacobs, and Peter Rosenbaum, 184-211.
[4]Fillmore, Charles J. 1968. 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A]. In P.Cole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8: Grammatical Relation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Lanacker, Ronald W.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6]成軍. 2010. 論元結構構式與動詞的整合[J]. 外語學刊 (01),36-40.
[7]王眉.2008.英語中動詞名詞化的認知詮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01):77-78.
[8]溫賓利.當代句法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2.
[9]徐烈炯.1998.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