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本刊全媒體記者 趙嘉賓 李逢時
嘉 賓: 中共北安市委書記 馮 云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黨史研究一處負責人、一級調研員 崔艷波
北安市文聯主席、北安市紅色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牛升海
北安博物館原副館長 邊 瑾
中共北安市委黨校副校長 周 泓
編者按
1945年11月15日,受黨中央派遣,奔赴東北的干部團中的195名同志到達北安,并在接下來的革命斗爭中逐漸完成了建立各級黨組織、建立各級民主政權、剿滅土匪、開展土地改革、發動群眾支援前線等工作。在開展“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之際,本刊特邀請北安市主要領導及省內黨史專家共同回顧那段紅色歷史,探討新時期如何繼承弘揚偉大的延安精神,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主持人:1945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團中有195人到達北安,將紅色火種播撒在北安、綻放在黑龍江,使黑龍江的革命形勢和工作局面煥然一新。今天我們如何評價當年干部團成員創建東北根據地、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重要意義?
牛升海:當年這支干部團成員都是受黨培養多年的優秀干部,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是創建黑龍江省根據地的骨干力量。他們不畏艱險,領導全省人民順利完成建立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權、組建根據地部隊并剿匪、開展土地改革、發動群眾支援前線四大任務,將黑龍江省打造為穩固的后方基地,為前線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僅從1947年年初到1948年年末的兩年時間內,黑龍江省就輸送新兵9.5萬人、民工1.6萬人次、糧食80多萬噸、谷草4.7萬噸、擔架3200多副、馬匹5600多匹、大車1200多輛及其他大批物資,為奪取東北乃至全國解放做出了突出貢獻。
邊瑾:前來北安工作的干部政治立場堅定、不怕艱苦、不怕犧牲、服從大局,以火熱的革命激情積極投身根據地的創建發展工作中,并以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沉著冷靜地應對復雜危險的斗爭環境。他們讓延安精神、延安作風、延安經驗在黑龍江落地生根。
周泓:干部團成員通過充分發動群眾和大膽探索實踐,使許多工作走在了全國解放區的前列,如最早開展的土地改革工作,被稱為“土地改革的試驗田”,成功經驗得以在全國解放區推廣。干部團成員還創辦了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等十余所學校,培養了數萬名優秀干部和人才,確保了根據地建設的實際需要。
主持人:延安精神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請談談北安如何傳承延安精神,讓延安的紅色火種在北安傳播并落地生根、綻放光芒的?
馮云:一是深度挖掘。我們抽調專人組成專班,沿著當年干部團的歷史足跡,收集整理相關紅色史實素材,不斷豐富歷史資料,讓人物和歷史事件更加鮮活,梳理形成了“從延安到北安”的紅色歷史脈絡,為延安精神在黑土地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搭建平臺。我們重點打造紅色博物館群,建成中共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舊址陳列館、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陳列館、北安博物館(黑龍江日報社舊址)、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等16個場館,形成了全國少有的縣級紅色博物館群。目前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200余萬人次,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是廣泛弘揚。我們首先是通過中共北安市委黨校主體班次培訓、紅色展館現場教學、“五進”宣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理論學習,讓全市黨員干部深入了解北安紅色歷史,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其次是廣泛組織全市各黨委、社區、基層單位,啟動“從延安到北安”紅色文化系列活動,推動形成了“一首紅歌萬人唱、一本紅書萬人讀、一條紅路萬人走、一座紅城萬人來”的良好氛圍;最后是創作紅色題材原創歌曲、音樂舞蹈史詩、情景表演、音舞詩畫、數字電影、連環畫等文藝作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方位演繹北安紅色歷史,助力延安精神在黑土地生根開花。
牛升海:延安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誕生于延安,傳播至北安,最終根植龍江大地,成為推動黑龍江人民艱苦創業、接續奮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的寶貴精神財富。
近年來,北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歷史的挖掘、研究與利用,大力打造“從延安到北安”紅色品牌,不斷擴大紅色北安的影響力,使延安精神在黑土地上薪火相傳,閃爍耀眼的光芒。一是成立研究機構。以全市黨史工作者、歷史專家、紅色歷史愛好者為成員,以曾在北安工作過、戰斗過的革命前輩及其后代為顧問,成立了北安市紅色歷史文化研究會和東北軍政大學研究會,重點圍繞“從延安到北安”“東北軍政大學在北安”等紅色歷史,開展紅色歷史的挖掘、研究和交流,進一步豐富了北安的紅色歷史內涵,為更好地開發利用紅色歷史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已與國內20余家紅色歷史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100余名革命后代建立了聯系,開展資料收集和交流研討活動20余次,出版了一大批紅色歷史資料專集。二是講好紅色故事。在對紅色歷史資枓進行挖掘整理的基礎上,整理形成紅色故事60多個,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宣講,讓紅色歷史文化浸潤人心、鼓舞斗志,并走出北安,到黑河及所轄各縣市區以及哈爾濱、延安等地宣講,促進了紅色歷史文化的交流與傳承。三是繁榮紅色文化。以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為題材,積極開展紅色文藝作品創作,已創作各類文藝作品上千篇(幅),在彰顯紅色文化魅力、發揮思想引領的同時,也使紅色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主持人:繼承弘揚延安精神離不開扎實深入的史實研究。請結合“從延安到北安”紅色歷史的研究現狀,談談未來如何進一步挖掘、研究“從延安到北安”這段紅色歷史。
馮云:中央派來的這支干部團將延安精神的火種帶到黑土地,書寫了輝煌的紅色歷史,我們要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是做好統籌謀劃。加強制度設計,探索建立省級紅色歷史文化研究專班,以黑龍江“四大精神”為重點,梳理紅色歷史資源脈絡,深度挖掘史實素材,科學制定紅色歷史資源開發整體方案、專項方案,推動紅色歷史資源開發有力、有序進行。
二是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建立并完善紀念館、博物館、紅色舊址等平臺,開展系列展示展演活動;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建議,深挖、講好革命遺址以及紅色資源背后故事,讓革命歷史生動還原、再度呈現。
三是發揮好紅色歷史研究協會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定期舉辦“紅色歷史”主題座談會,加強溝通、交流,促進紅色歷史的深度研究、廣泛傳播。
牛升海:“從延安到北安”這段紅色歷史,既是北安的,也是黑龍江省的,我們要把它開發利用好。要把眼界放寬、把文章做大、把故事講好,匯聚起滿滿的正能量。
要開發利用好北安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以北安的紅色博物館群為依托,打造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服務全省、面向全國;要創新形式,進一步挖掘北安的紅色故事,在全省、在全國宣講;要以“從延安到北安”紅色歷史資源為依托,打造紅色經典旅游線路,在培育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紅色精神的傳承,擴大黑龍江省的紅色文化影響;要抓好研究成果轉化,編印一批紅色歷史書籍、創作一批紅色文藝作品、拍攝一批影視資料,讓紅色品牌更加鮮明。
周泓: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在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之時,挖掘和研究紅色歷史恰逢其時。作為革命老區的北安,除了抓好紅色歷史資料的挖掘和收集,還要抓好對外合作交流,進而豐富紅色歷史資料,讓紅色成為北安乃至黑龍江省更加鮮明的底色。
應依托黑龍江省所擁有的紅色資源和平臺,積極主動與全國范圍內的紅色歷史文化研究、展覽、宣傳機構、團體、院校、平臺和景區溝通,建立更加廣泛密切的聯系,經常開展交流活動,形成良性互動。重點是加強與中央和省黨史研究部門的溝通,對黑龍江省紅色歷史文化準確定位;與全國的紅色歷史文化和延安精神研究團體密切聯系,經常開展交流互動,提升紅色歷史文化研究水平;與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和紅色景區加強溝通,實現雙向交流,擴大紅色歷史文化的影響力。
主持人:黑龍江地處祖國最北方,延安精神在這里薪火相傳,形成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四大精神”,指引著龍江兒女克服困難、奮勇開拓,創造了黑龍江輝煌的歷史。請談談黑龍江“四大精神”與延安精神之間有何關系。
馮云:東北抗聯將士、北大荒人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大慶石油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汗水譜寫出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創造出“四大精神”,這不僅與延安精神的精神內核相通,也是對延安精神的深化和拓展。
黑龍江“四大精神”繼承和發展了延安精神的寶貴經驗財富,使我們黨能夠團結帶領龍江兒女在艱苦環境下不斷探索創新,更好實現和維護群眾利益。
崔艷波:東北抗聯將士投身抗日斗爭,在極端艱難困苦時期,面對兇殘的敵人和惡劣的條件,不畏強暴、勇猛殺敵,浴血奮戰、勇赴國難,誓死保衛家園,在東北14年抗戰的生與死、血與火的磨礪中,鑄就了東北抗聯精神。他們在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反侵略戰爭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樂觀的精神面貌,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戰斗精神、不怕犧牲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國際主義精神,與延安精神在思想脈絡和精神脈絡上是一脈相承的。
牛升海:當年的北大荒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活條件極其艱苦。老一代創業者白手起家、不等不靠、迎難而上,學習和發揚了延安大生產時所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點燃了第一把荒火,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國營機械農場,開了農墾事業的先河,助力中國人端中國飯碗成為現實。北大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賡續和傳承,是黑龍江人共同創造的,也是黑龍江人共有的精神財富。我們現在需要北大荒精神,將來也需要北大荒精神。它可以點燃我們的創業激情,激發我們的創業豪情,讓我們勇往直前,再創龍江輝煌。
周泓:延安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應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黑龍江“四大精神”,根脈在延安,與偉大的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相互輝映的。
當前,黑龍江省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爬坡上坎、破冰前行的艱難時期,尚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去克服和解決。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大力倡導黑龍江“四大精神”,將其落實到每一項工作中去,體現到各行各業和各個工作崗位上,從而堅定信心、凝心聚力、共謀發展,這樣才能搶抓機遇、攻克難關、越過險灘,把黑龍江建設得更加富強美好,讓黑龍江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如何傳承弘揚延安精神?
馮云:干部團途經8個省、歷時70多天,把延安的革命火種帶到北安,創建了黑龍江省根據地,并將其打造成鞏固的后方基地。這既印證了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艱苦的革命精神和為黨的偉大事業踐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品質,又彰顯出了延安精神的強大精神力量。
要以干部團為榜樣,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一是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學習延安精神,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以高度負責的政治意識,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斷增強政治意識、錘煉政治本領、提高政治站位,確保思想認識到位、政治立場無偏差、對黨忠誠無水分。二是始終堅持艱苦奮斗。要增強奉獻意識和責任意識,做到銳意進取、迎難而上,腳踏實地、擔當作為,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六個強省”目標任務,加快推動“十個新突破”,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貢獻力量,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三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從實際出發,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具體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崔艷波:一直以來,我們共產黨人繼承發揚了延安精神,并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與使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共產黨人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必須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貢獻出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力量。
邊瑾: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延安精神是共產黨人恪守的崇高理想。在充滿挑戰的新征途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傳承延安精神,這也體現了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要求。延安精神在龍江大地已經生根開花,無論是戰火硝煙的解放戰爭年代,還是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新時代的今天,延安精神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周泓:要繼承弘揚延安精神,源源不斷地汲取前進的力量。首先,要加強學習和研究,準確掌握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精髓所在,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見之于行;其次,要抓好干部團傳承延安精神紅色故事的挖掘、整理和宣講, 用延安精神教育人、鼓舞人,使優良革命傳統代代相傳;最后,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大力倡導延安精神。?
編輯:薛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