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廢除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要一場暴風驟雨。”1948年,現代作家周立波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正式出版,小說以磅礴的革命氣勢及豐滿的人物形象,再現了東北地區風起云涌的土改工作。
而在距離小說中“元茂屯”原型地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440余公里的北安市,一場同樣猛烈的“暴風驟雨”幾乎也在同時上演。1945年抗戰勝利后,黨中央派出的干部團抵達北安,土地改革很快便成為重點工作。
2021年4月下旬,“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四分隊來到北安,望著烏裕爾河潺潺流過,革命先輩們當年的崢嶸歲月依稀可見,將我們帶回到解放戰爭初期那片激情燃燒的黑土地。
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
由于長達14年的日偽統治,東北境內的老百姓對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知之甚少。曾任抗大第一分校干部隊隊長的牟立善回憶:“1946年,我被分到黑龍江拜泉縣,住在那里。但那里的老百姓不敢接近你。你說‘我是共產黨,可人們腦子里沒這個印象。”
面對一些群眾的不認可,共產黨人更加深切地認識到,在這場背景復雜的歷史碰撞中,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舉。發動農民、開展土改、創建革命根據地,成為解放東北的關鍵。
東北地區在土改之前,土地制度很不合理。九一八事變前和日本入侵東北后,東北地區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大部分農民仍是少地、無地。《東北解放戰爭史》一書中這樣記載:“據偽滿有關部門的統計,北滿約占農村戶數3%的大地主擁有的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50%,無地農民占總戶數的63.2%。”
根據《東北地主富農研究》一書描述,抗戰勝利后,東北地區一些地主、富農和漢奸、特務等敵對勢力相互勾結,兼并了大量的土地。他們打著“地原是我的,還要歸我”的口號,強占了很多農民的耕地。大部分農民被迫成為雇農,只能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
1946年3月,中共中央東北局頒布了《關于處理日偽土地問題的指示》,對日偽土地的處理做出明確的規定,以無償方式分給農民。黑龍江地區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結合本地區實際狀況,積極開展了反奸清算與減租減息運動。為了更好地解決土地問題,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出臺了《五四指示》,支持農民獲得地主土地。1946 年7月7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軍深入動員,到農村中去,做發動群眾的工作,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于是,廣大干部離開城市,不管原來是哪一級,都換上農民的衣服,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下鄉熱潮。他們和當地貧苦農民打成一片,真心實意地為貧苦農民辦事。東北各省黨政機關干部分別組成工作團或工作隊,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土地改革,清算分地的斗爭由此展開。
《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料選編》一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據1946年10月中旬黑龍江省14個縣的不完全統計,從惡霸地主手中清算出的土地已有50萬坰。已經有50萬人獲得了土地,占需地農民的75%。除此之外,農民還分得了近10萬間的房屋、17萬余頭的牲畜。”
1947年7月17日,一個火熱的日子。在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村里搭起了一個帆布大棚——全國土地會議召開了。
正是在此次會議上,時任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的趙德尊作為東北代表團團長,做了專題發言,介紹了東北特別是黑龍江土地改革的經驗,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許多經驗被黨中央制定的土改政策借鑒和吸納,并向其他解放區大力推廣。此次會議選擇趙德尊代表東北代表團發言,無疑是對黑龍江土改工作的充分肯定。
共產黨人深知,“耕者有其田”是中國農民幾千年的愿景。抗戰結束了,日本人被趕走了,東北人民的愿望理應盡快變成現實。
人民才是土地的主人
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抗戰勝利之后,為消滅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以此為主要內容和目標的土改運動必然贏得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但在彼時的東北,雖然經過反奸清算與減租減息運動,土地改革卻并非如預先所想的那般“高歌猛進”。
在1946年《海倫縣付振東的清算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描述:“付振東家由于平日政治手腕運用得圓滑,經濟上使用小恩小惠,因而在付振東屯的部分群眾被其麻痹,老百姓甚至認為‘沒有付振東吃不飽飯。”這一現象在東北一些地區較為常見。
1947年9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綜述文章《一年來東北解放區土地改革》指出:“地主惡霸的威風沒有打倒;群眾沒有真正發動起來;在運動中沒有產生真正的群眾積極分子……這些問題導致許多地區的土地改革不深不透,煮成了‘夾生飯。”
其實,早在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便發現此類問題,并頒布了《關于解決土改運動中“半生不熟”的問題的指示》,提出要解決“半生不熟”的問題,把“夾生飯”變為“熟飯”。東北各省通過開辦“冬學”“干部訓練班”等方式,對干部群眾深入進行思想教育和動員,以此為基礎,發動了新一輪更廣泛的“暴風驟雨”式的群眾運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1946年12月9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做出《夾生與決心——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要求各地開展查地斗爭,提出全黨集中力量,用四個月時間,堅決消滅“夾生飯”。1947年春,為不誤春耕,北安地區提出春耕分兩步走,首先未劃地段者要盡快劃清地段,然后從“斗大樹”(指斗大地主)中解決農民迫切需要購置的種子、牲畜、農具等。
在黑龍江省檔案館選編的《土地改革運動》一書中,可以看到廣大農民對土地改革的態度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成千上萬的貧雇農開始積極加入農會和自衛隊,自覺地組織和參與對地主和富農的斗爭,不僅對土地表現出極大的渴望,還對深挖地主浮財提出迫切要求;五常縣民眾提出了‘狠心翻身‘攆大院‘挖地窖等口號;北安奉天屯的農民夸他們積極參加斗爭甚至敢于給他的喇叭匠父親掀賭桌的小隊長‘可好啦……”
轉眼間,東北的傳統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已“翻天覆地”,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東北乃至全國局勢的走向。
“人民江山人民保”
在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是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資源;對普通農民而言,土地更是生存的根本,是關乎身家性命的大事。可一些農民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卻沒表現出預期的積極性,對待生產的態度非常敷衍,生產效率也未有顯著提高。
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經濟資源長期占有不均衡。直白點講,就是農民窮的時間太久了,沒有積蓄,即使分到了土地,也因為買不起牲畜、農具而無法開展生產。《土地改革運動》記錄了當時農民的心態:“翻身!翻來翻去,還是跑不過人家!人家金鎦子多著呢!人家又有牲口,二年三年又是一個大戶!窮人有啥呢?”
為解決農民當時的困難,194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發布《關于繼續完成土地改革深入群眾的指示》,提出應繼續深化土地改革,進行“砍挖運動”。隨后中共中央東北局又發布《關于挖財寶的指示》,明確說明了“砍挖運動”的斗爭對象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挖財寶運動主要指向大中地主、惡霸以及個別為群眾痛恨的漢奸、富農,但不可以隨便亂挖……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政策,堅持廣泛的群眾路線,這是決定斗爭是否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要求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和“一切鄉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債務”,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年12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關于執行〈土地法大綱〉的補充辦法》,把各項規定進一步具體化,要求“各地在平分土地時,必須經過丈量,統一平分”。
東北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廣大農民翻了身,這就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繁榮城鄉經濟奠定了基礎。1947年的春耕畝數,較日偽統治時期擴大15%左右,麥地面積較往年增加25%~33%。“一粒糧食一粒彈,打倒老蔣好吃安心飯。”黑土地上產出了更多的糧食,翻身的勞苦大眾努力生產,全力支援前線,“多打糧、多交糧”一時間成了最響亮的口號。
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打碎了幾千年來套在農民身上的封建枷鎖,使東北廣大農民從封建制度下解放出來,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為了保衛勝利成果,在“人民江山人民保”“一切為了前線勝利”的號召下,群眾爭相參軍,父送子、妻送夫上戰場的動人場面隨處可見。到1946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迅速擴充到36萬人,地方武裝和各地群眾團體普遍建立起來或得到鞏固。在剿匪、土改斗爭中,自衛隊迅猛發展,僅牡丹江、吉林、熱河三個地區,民兵隊伍就發展到21.4萬人。
經過一系列的緊張工作,東北根據地終于建立起一個安全的戰略后方,從容地集結并壯大自己的力量,繼而以令人吃驚的新姿態出現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為解放全中國做了豐厚、扎實的鋪墊。?
編輯:任紅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