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孟子·離婁下》記載,子產相鄭期間,曾用自己的車子助人過河。孟子聽聞后議論說,子產心腸好,卻不知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建好行人的橋,十二月建好通車的橋,百姓就不會為過河發愁了。君子修明施政,出行時讓路人回避都可以,怎么能一一幫人渡河呢?管理國家政務的人,若要讓每個人都滿意,再多的時間也不夠用啊。
孟子的這番議論,意在闡明為政之道在于尚大德、識大體、辦大事,而不在于事必躬親施小惠。諸葛亮在處理蜀國的政務時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意思施政要從全局上解決普遍性問題,惠及大多數人,以小惠悅人不僅不可取,還有沽名釣譽之嫌。
子產執掌鄭國政務二十多年,深受百姓愛戴。《禮記》將他比作鄭人的母親;子產去世時,“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孔子把他表現出來的仁愛精神,看作古代先賢的遺風。子產死后,家中連發喪的費用都沒有,百姓自發捐獻,他的兒子不肯接受,自己背土葬父于陘山。可見,子產愛民之舉出于本心,是心地修養使然。
那么,子產是否只注重親民愛民的小惠,而缺乏經世治國的大德呢?
事實上,子產曾推行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變革:一是“作封洫”,就是劃清地界,以防發生權屬紛爭;挖掘溝渠,以利排灌暢通;承認私田并依持有量征稅,以限制貴族勢力侵吞田產;健全戶籍,合理編組,以形成良好的城鄉社會秩序。二是“作丘賦”,即建立與“作封洫”配套的軍賦制度,按土地持有量分擔軍需軍備。三是“鑄刑鼎”,將刑律鑄在鼎上,公布于眾。
在對子產為政的古今議論中,焦點多集中在大德與小惠的關系上。大多數人的看法傾向于“為政不能止乎惠”,即為政要看全面性、長遠性的大事,但不應把大德與小惠對立起來,講大德而廢小惠。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一方面,黨員干部固然需要通過細節小事樹立勤政務實、親民為民的形象,消除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感,這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通過政策的普惠使群眾都能得益、都能受惠,仍然是承擔政策制定與實施職責的黨員干部所必須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