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確保小麥穩產高產,本文將詳細分析和探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并根據小麥種植的實際情況,給出一些合理性建議,希望促進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栽培技術;小麥高產;要點
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小麥的產業結構和種類更加的多元化。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充分重視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種植質量和產量,提高種植者自身經濟效益,有助于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
1 選擇小麥優良種子
小麥在進行種植前,需要種植者高度重視選種工作,以保障小麥的的產量和質量。選種時,種植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相關要求進行操作,以保證種子發芽率。選種前,先將小麥種子的水份控制在要求范圍內,然后需要種植者做好詳細的種子測試鑒定工作。播種前,先進行曬種,以防止種子出現發霉情況,提高防蟲效果。可選擇在晴天,將小麥種子均勻地攤在席子上,不要直接攤在水泥或柏油路面上,防止因地面度太高對種子造成燙傷。席子的厚度在10~15厘米為宜,白天注意翻動,夜晚堆起并蓋好,曬種2~3天即可。在完成小麥曬種以后,還需要做好發芽率測定工作,明確小麥播種量。播種時,應根據當地的農業氣象指標,做好氣候預測工作,小麥播種量應控制在7~8公斤。
2 做好平整土地工作
為了提升小麥的整體產量,還需要做好平整土地工作,為小麥生長創造出良好的環境。平整土地時,需要將整地和施肥結合進行。增施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地肥力。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小麥的生長,因此需要嚴格遵循技術開展施肥工作,以達到相關標準和要求。在進行整地的過程中,需要畝施優質有機肥在3000公斤以上。如果缺乏農家肥,可以采用玉米、小麥秸桿還田的方式進行施肥。種植者需要完善測土配方工作,對于中高肥力地塊,施磷酸二銨20公斤、基肥畝施尿素10公~15公斤、硫酸鋅1~2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仔細翻整土地,為小麥壯苗創造更加優質土壤環境,整地的基礎要求為平整、均勻、松緊。深耕應在25厘米左右,做好耕前粗平,耕后復平工作,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存在墑溝伏脊情況。均勻指的是肥力均勻、墑情均勻。松緊,通常來講是指松緊適度,上松下實,沒有架空暗欄、無漏耕漏耙等情況。
3 重視小麥精播技術
3.1 做好小麥適時播種工作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溫度。如果播期比較早,小麥苗冬前群體發展不利于控制,會過度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很容易出現凍害、病蟲害等問題。如果小麥播起比較晚,會出現出苗慢、苗小、出苗率低等情況,冬前營養生長量不能形成小麥壯苗。根系不發達情況,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分蘗少導致抗逆性比較差。小麥苗發育延遲,會出現穗分化較晚,導致穗頭比較小。種子在灌漿和形成時,如果溫度較高,則容易降低千粒重,導致小麥產量低下,對小麥品質造成很大影響。因此針對不同條件、不同地區,出現的播期也存在著不同。通常為9月份,溫度為15℃,此時基本符合小麥生長為壯苗的基本要求。
3.2 完善小麥適量播種工作
種植者應根據所處的條件、地方實際情況等因素合理選擇小麥品種,在進行播種前需要工作人員根據土壤肥力和結構做好科學比例,并對小麥播種量進行合理調整。針對地力不夠好的土,種植者應合理添加種子播種量,主要是通過主莖穗,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針對一些地力比較不錯土地,應對小麥播種量進行合理控制,一旦播種量過大,很容易出現群體過大情況,導致小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透光性不好、小麥個體生長比較弱、小麥倒伏等情況。遇到這種情況,種植者就該相應的減少小麥播量。小麥的播種期、品種特性等要素可以決定小麥的播種量。通常情況下弱冬性、半冬性品種在9月末至10月中旬進行播種,小麥播種量一般為6~7公斤/畝;春性、弱春性品種通常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播種量一般為8~10公斤/畝,若播期推遲,則需要種植者合理增加小麥播量,控制播種的深度,通常情況下,小麥播種深度為3~4厘米, 深淺一致,這樣有利于小麥快速出苗,可以有效提升小麥整體產量。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對小麥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我國已經成為小麥消費量最大和產量最高的國家。為了實現小麥的穩產和高產,提升種植者自身經濟效益,就需要充分重視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努力實現小麥高產高質的需求,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張錦東(1975-),男,大學專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