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浩
開展種業市場監測,是收集市場信息和制定產業決策的基礎,是種業宏觀管理方式的創新,有利于更好發揮種業服務職能。筆者根據兩年多的實踐,分析了遼寧省種業市場監測工作現狀,總結市場監測工作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工作的建議。
1 工作現狀
為應對種子市場重心下沉的新形勢和銷售模式由集中向分散的新變化,2018年起,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導下,遼寧省省級種子管理部門開始組織銷售門點,開展全省種子市場信息監測。采取的方式為由最基層的銷售門點通過互聯網軟件平臺直接反饋市場信息。監測信息非常豐富,內容分為2類,一類屬于價格信息,一類屬于市場行情信息。價格信息包括信息點區域、采集時間、品種名稱、零售價格、生產廠商、包裝規格、種植畝數等。市場行情信息包括市場銷售進度、入戶率、品種需求趨勢、品種數量及集中度、銷售渠道變化、營銷手段變化、農民購種關注點、種植結構調整評估、當地種子供求評估等9大類。目前,遼寧省已建成69個門店級市場監測點,監測區域覆蓋了全省14個地級市中47個縣區。總體上,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發布種業市場行情信息共15825條,其中價格信息12951條、市場行情信息2874條,涵蓋玉米、水稻、大豆、花生、雜糧雜豆、蔬菜等多個作物種類。基本形成了及時反饋我省終端市場信息新機制。種業市場信息收集和發布更為直接、及時、準確、全面,發布信息的內容更多更實用,開辟了公眾了解種業市場行情的新渠道。
2 工作經驗
實際工作中,注重加強3個環節。一是注重監測點篩選。監測工作好壞,監測點選取是基礎。把備案規范、規模較大、信譽良好、區域代表性強、熱心公益作為監測點選擇標準。既要保證監測點數據具有代表性,又要確保監測點調查具有可靠性。二是注重工作指導。做好組織是決定監測效果的關鍵。統一編制了監測點工作手冊,明確操作流程和填報要求。現場指導軟件操作,手把手指導監測員操作上報軟件,確保每位監測員能熟練掌握操作軟件。建立工作聯系微信群,加強溝通,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三是注重督導考核。督導考核是提高工作質量的有效措施。監測平臺運行期間,定期核查數據上報情況,敦促未報監測點及時按期上報數據,確保監測點上報率。開展了工作質量評價,將工作質量分為優秀類、達標類、待觀察類和淘汰類四類,并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對淘汰類取消監測資格,對優秀類、達標類給予工作經費補貼。
3 存在問題
3.1 監測員積極性不強
監測員的責任心強不強,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好與壞。雖然任務量不大,但往往由于監測員責任心不強,缺報、漏報、催報現象比較普遍。主要原因:一是有應付情緒。有一些監測員認為監測工作與自己沒直接關系,沒有工作積極性。二是時間沖突。監測時段正值監測點銷售旺季。正常上班時,監測員工作繁忙,基本抽不出時間上報。三是激勵不足。2018年沒有工作經費補貼,完全是公益性質。2018年以后,給予監測點適當補助經費,對監測點激勵作用整體上還不強。
3.2 經營品種上報率不高
有的監測點經營作物比較多,工作基礎好,卻存有私心,擔心上報過多,工作量增大,任務加重,因而沒有按要求將所有經銷的品種價格信息上報。還有的因不了解監測工作主要目的和調查要求,僅選取自己銷售量比較大的作物和品種信息上報,導致信息調查范圍窄,信息量少。
3.3 監測點布局不合理
區域覆蓋面不全,還有30多個縣區未設立監測點。作物覆蓋度不高。按照監測作物劃分,現有監測點有玉米點60個、大豆點36個、水稻點25個、花生點18個、馬鈴薯點14個、雜糧雜豆點10個,蔬菜點13個。以玉米點居多,占總數約87%。其他作物均偏少,特別是蔬菜、雜糧雜豆監測點數量。
4 改進建議
4.1 優化監測點布局
持續擴大監測規模,提高數據采集代表性、全面性。要保證在每個縣建立2個以上銷售門店監測點。要突出糧食主產區、特色作物區監測,在這些區域建立4個以上銷售門店監測點。探索建立面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用戶級監測點。
4.2 增加基層監管功能
原監測平臺未賦予縣區級監管功能。隨著監測點數量增多,監測數據呈暴發式增長。為保證數據審核質量,必須依靠市縣種子管理機構,協助做好督導催報、數據審核、質量評價等工作。
4.3 打牢監測點基礎
加強種子法律法規宣傳,增強監測點依法經營意識和能力。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特別是縣級部門,要加強工作指導,主動協助監測點做好經營備案,完善銷售檔案,保證上報信息真實、可查、可考。監測點要開拓市場信息收集渠道,不斷提高對市場信息的準確表述、綜合分析和科學預測能力。逐步提高經費補助標準。
4.4 提高信息采集率
加大種子經營者備案的執法檢查和處罰力度,推動經營者備案率提高,確保監測點所有上報品種合法合規。對經營主要農作物的監測點,品種價格上報率要達到80%以上。對經營非主要農作物,逐步提高品種價格上報率。監測員做好市場動態信息分類采集,并能按規定期限及時上報。
4.5 完善評價機制
建立監測點自評、縣級初評、省級綜評、農業農村部終評的評價機制。完善以備案率、品種上報率、經營規模、上報信息質量作為工作質量考核指標,科學合理設置指標,評分結構。評價結果要實施公開,向全體監測點反饋,做到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