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摘要:近幾年,甘肅省臨夏縣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較為突出的改變。供給側改革以前,傳統農業是當地經濟主體,占據比重較大的為糧食種植業。供給側改革以后,市場逐漸成為當地經濟資源配置中占據比重較大的手段,勞工、土地、資本循序漸進的流向高收入經濟體,經濟結構逐步向非農產業發展增速、資金大比例流向新興產業,對農業能源效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探究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結構;農業能源;效率;臨夏縣
1 農村經濟結構及農業能源效率概述
1.1 農村經濟結構
農業經濟結構主要指農村區域各主要經濟成分的構成情況,以及各主要經濟成分要素的相互之間的關系。特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交通、金融、工商及服務、文教行業構成及相互關系,包括經濟組織結構、生產結構、技術結構、流通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等。
1.2 農業能源效率
農業能源效率主要指單位生產效益中單位能源所占據的比例。從廣義層面上來說,農業能源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多個產業,相關產業單位農業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即為農業能源效率。一般單位農業增值的能源消耗量與農業能源效率呈負相關。
2 臨夏縣農村經濟結構變化
2.1 農旅經濟初步發展
以往臨夏縣北塬片常年以種植玉米為主、西南片以種植小麥為主,呈現出收效甚微的散戶種植+分散經營模式。而近幾年,該縣因勢利導,開展全面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堅持景區大旅游與鄉村小旅游結合方式,在鄉村振興戰略驅動下,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開辟出了一條以經濟作物種植為基礎,以農家樂帶動鄉村旅游為主線的產業發展道路,促使鄉村旅游成為農村經濟結構的主體。
2.2 糧改飼工作持續推進
以往臨夏縣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近年來,隨著“糧改飼”項目的持續深入推進,畜牧業、林業在農業經濟分配結構中占據比重不斷增加。即依據飼草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面積標準,組建以土地、飼草、資金為入股依據的農民養殖合作社,促使飼草資源順利轉化為養殖優勢。
2.3 “米改花、改菜”項目深入推進
以往的臨夏縣,玉米種植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50.0%以上,缺乏特色產品,農戶收益率較低。新時期,甘肅臨夏縣持續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了“米改花、改菜”政策。主抓林下經濟、夏季收獲秋天播種、輪播二茬,就大櫻桃、核桃、“美都”西瓜、樹莓等特色作物種植,促使農村經濟結構煥然一新。
3 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新時期下,能源利用結構已逐漸由依靠高污染、高耗能、低成本的傳統能源向使用新型的清潔商品能源轉變。為全面促進鄉村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從農業結構指數變化、農村經濟結構指數、種植結構變化等方面了解和分析其對農業能源效率的影響。
3.1 農業結構指數變化
農業結構指數增加值不斷上升。農業結構指數在廣義層面上特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結構,狹義層面上則指農作物栽培業。從廣義上而言,臨夏縣農村能源發展基礎薄弱,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用能短缺,這就要求各產業要隨著市場化進行改革,與農作物種植業形成互補體系,以控制整體成本損耗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增加農戶收入。比如,玉米秸稈可以作為畜牧養殖飼料,畜牧養殖廢料可以作為土壤養分添加物。而林業木材可以被直接利用,漁業發展可以增添農旅行業趣味。在這一農業結構指數變化進程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能源消耗規模整體處于一個不斷上升的水平,其能源產出彈性也不斷提升,有望超過農作物種植業。由2018年臨夏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知,全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實現生產總值較上年增加6.7%,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較上年增加3.6%。鑒于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總產值對于單位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增加值所損耗能源呈現正面影響,相關產業總產值的增加會直接導致能源效率下滑。而較小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總產值系數,也導致變量因素對各產業所消耗的能源邊際效應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表明在綜合產值增加進程中,能源效率降低幅度較小。因此,當地應致力于發展更加精細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發揮其規模經濟效應。
3.2 農村經濟結構指數
新時期,隨著“米改花、改菜”項目推進,臨夏縣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產業化進程增速,服務于傳統農業的非農產業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農村資金資源投入方向分散度增多,第三方服務比例不斷拉大,為依托于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的服務行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資源支持。根據當地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得出,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服務業產值為88000萬元,較上年增長4.2%;而第三產業中郵政業、交通運輸業增加值為33900萬元,較上年增長3.4%;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較上年增加1.8%、3.4%。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軌道逐漸連接,急需各種新型行業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3.3 種植結構變化
近幾年,臨夏縣經濟呈現出的顯著變化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變化,經濟作物發展增速明顯。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所占據比例明顯下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速明顯,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也呈現出下滑趨勢。這主要是由于供給側改革。以前的臨夏縣,農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占據關鍵地位,以玉米為代表的糧食作物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需求較大。再加上基層經濟體制制約了農業資源優化配置進程,勞動生產效率過于低下,反向激發資源進一步向糧食作物種植偏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種植經濟作物成為農戶新的選擇,可以通過經濟作物銷售獲得直接收入,鑒于風險規避,農戶也傾向于選擇多樣化種植結構,降低作業風險。同一種類別作物持續不間斷地在同一塊土地種植,將會對土地品質造成極大程度的破壞,降低農業能源效率。而農作物、經濟作物更換種植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土壤品質。且隨著經濟作物種植能源消費規模的擴大,農作物種植能源產出彈性也隨之上升,種植農業消費規模降低,為產品附加價值提升奠定基礎。基于此,應正確認識內部能源供給量與需求量的缺口,深層次調整概念農業種植結構,利用依靠能源提高效率的方式代替依靠能源數量投入的方式,緩解能源安全日益緊張的局勢。
綜上所述,農旅經濟、糧改飼、“米改花、改菜”等各能源項目的持續深入推進,加速了臨夏縣農村經濟生產結構、技術結構、經濟組織、分配結構、流動結構變化進程,對農業能源效率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臨夏縣應主動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盡最大努力推動農業經濟增長及農業能源利用率提升,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充足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