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宇 朱巧楠
摘要:隨著現代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民對健康、生活質量和環境保護的認識將進一步提高。發展農業生態園不僅滿足了人們田園生活的需求,農業生態公園更是合理利用了鄉村資源實現三產融合,有效挖掘和保護鄉村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當前社會下農業生態園的發展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生態園;鄉村文化;鄉村振興
當今居民消費水平正從“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情況”向“追求高品質、低污染的環境相容性好的產品”逐步轉變。工業化進程推進,鄉村基礎化建設得到優化,計算機大數據網絡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在這種新的發展趨勢下,經營主體結構向多元化發展,也豐富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內涵。三產融合有利于整合、利用農業資源配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農業生態園就是一個這樣鏈接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載體,整合閑散資源,利用科學技術,實現“農”的進一步發展,推進文明鄉村的建設進程。
1 農業生態園發展問題
1.1 欠缺政策扶持,落實力度不足
政策扶持、行業監管等方面落后,從事農業生態園大部分為自營,民間資本集合而成,規模小,甚至有些在功能要素上缺少,沒有民俗居住、沒有特色產品、無配套飯店等,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且農業土地、房屋資產等生產要素不能做以抵押,例如在生產經營和辦公用房的比例上,現有的20畝上限相對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園擴大發展規模,集合融資難的問題也限制了生態園的健康發展。
1.2 同質化嚴重
國內目前大多數農業生態園并沒有跳脫出“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的范圍,缺乏自身的特色,活動內容普遍性高,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身心需求。
1.3 品牌影響力不大,營銷宣傳不到位
缺乏自身打造的品牌,沒有依托區域地理的自然優勢,精準掌握特征化優勢,同時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下,沒有與便捷高效的新型營銷相結合,運用“美團、大眾點評、抖音”等平臺,運營方式仍有待提高。
1.4 開發與環境不協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環境的破壞是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而忽視經濟和生態系統在實際發展中的承受能力是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許多開發者追求眼前利益,忽略生態經濟,發展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力量。過度依賴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沒有用正確的生態觀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互動共生性在建設后期治理力度明顯不足,小型農業生態園的周邊環境問題更明顯,亂丟的垃圾、污水沒有得到改善等。“面子工程”更是沒有很好結合地域文化進行保護,對土壤、水資源等生態環境要素造成了嚴重破壞。
1.5 缺乏專業人才規劃指導,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自主經營開發的農業生態園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專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工作人員大多為當地周邊居民,沒有專業技術知識,服務不到位。
1.6 受自然環境影響,穩定性不強
多數生態園都是依賴自然環境進行發展,但農業生態園受自然環境影響大,自然環境變化不可控,生態園一些特色項目或者景觀都會受到明顯限制,阻礙了生態園更高層次的發展。
2 農業生態園發展建議
2.1 強化政策支持,完善相關制度
制定政策,解決農業生態公園發展中的困難和熱點,實施金融利率和低利率貸款,財政轉移支付相關的金融支持優惠政策,促進良好政策環境的形成。在土地方面提供援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投資農業生態園。
2.2 培育特色品牌,開發特色文化項目
農業生態園的興旺發展離不開鄉風文明的振興,農業生態園發展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挖掘保護和傳承,以傳統特色文化作為核心吸引力,通過傳承文脈鄉愁使得消費者走進農業生態園深處。將特色與農業生態園發展進行融合創新。除此之外還應該構建“421”產業體系、“141”生產體系、“113”經營體系,多方面統籌生產、生態、生活空間方面目標統一,多元化發展。
2.3 合理利用互聯網,加強網絡宣傳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生態園的營銷也帶來了新的思路,利用各級媒體進行宣傳,增加營銷投入,利用官方賬號、微博、美團及其他創新營銷方法。還可以針對機關、學校、醫院建立穩定客戶源。舉辦豐收節、菜系博覽會品賞會、推薦活動等,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多方向、多渠道、多形式廣泛宣傳。
2.4 為農業生態園發展提供堅強綠色生態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國不變的發展主題,優質的生態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各級政府應加強環境保護,嚴格控制環境,定期進行環境檢查,環境保護不僅需要生產者的監督,而且還需要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在農業生態公園應根據具體情況嚴格規定明確的環境標志和監測,如果這種標志僅僅是內部違規行為,環境保護不僅需要保持在概念一級,而且必須持續性采取行動。
2.5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人才是推動農業生態園發展必不可少的“硬件”,想要強化人才支撐,需要實現由政府引導,加強與高校、農科機構的人才培養合作,從內部培育人力資本潛力。提高待遇,保障人才引進成效。聘請專業公司積極舉辦從業人員技術提升培訓課,對本組織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服務質量,規范行業管理。
2.6 多元化發展,轉化劣勢為優勢
轉換劣勢成為優勢,打造一年四季生態園。春夏秋冬推出不同主打活動。例如秋冬滑雪溫泉、春秋插秧采摘、夏季避暑乘涼等。多元化發展,并且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創新亮點,在不同自然環境下應用不同的科學技術,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帶來的風險。
基金項目:2020年沈陽工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山下海洋生態園區的擬創建研究”(202013201011)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欣宇,女,本科,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
*通訊作者:朱巧楠,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