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森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作文;深刻議論;讀者意識;假設論證
任務驅動型作文如今已成為高考作文的標配,而其中又以“表態說理型”任務驅動型作文最為常見。然而中學生的寫作現狀卻不容樂觀,很多學生不會深刻論證,只是提出中心論點后就事論事,或者亂舉一些所謂的名人事例來湊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失辯證的思維和有效的論證方法,無法曉之以理,怎能以理服人?
其實,我們在文言文教學的同時,完全可以借助經典文言文來滲透作文思想和作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深刻議論。下面筆者結合教學中的實踐,從兩個方面舉例解說。
一、培養“讀者意識”,學會深刻論證
所謂“讀者意識”,是指寫作者在寫作時自覺地與讀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審美興趣等方面進行交流的思維活動,是一種交流意識。
寫議論文重在會說理,重在以理服人,所以寫作前一定要假想有一個“辯手”在找你的茬,學會去分析對方的心理,預測對方會從哪些方面來反駁你,然后根據讀者特點圍繞自己的中心論點去設置論證步驟和使用論證方法。
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下冊中《燭之武退秦師》說服秦王的那一段就是一篇較好的具有“讀者”意識的“議論文”。 如果把利益上存在根本沖突的燭之武與秦穆公當作《奇葩說》開杠的兩方,那么秦王就是燭之武的反方辯手,如何讓秦王放棄攻打鄭國,燭之武很清楚地認識到,游說秦穆公只有從秦國的利益出發,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來分析鄭亡對于秦、晉兩國不同的利害關系,才可能使秦穆公認識到鄭亡確實對秦有百害而無一利,最終實現讓秦退兵的目的。由于燭之武論證嚴密又有分寸,在燭之武面前,秦王這個“辯手”似乎就成了一個心悅誠服的“聽眾”或“讀者”,所以只有培養“讀者”意識,充分揣摩對方的心理,才能在任務驅動型作文需要勸導和反駁時做到心中有數,也才能集中筆墨有針對性地深刻論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讓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這充分體現出,寫作教育要關注寫作的目的和讀者對象,寫作是我們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自我表達和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運用“假設論證”,學會深刻論證
假設論證就是針對所舉之事,從反面進行假設,進而推論論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從而有力地論證中心論點。在議論文中恰當地使用假設論證,往往會使論證更加深刻,使文章更有思辨性。如蘇洵《六國論》第三段:“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第四段第一句以“嗚呼”的感嘆起筆,承上文進一步從反面假設,提出并力抗秦的主張,指出“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秦國即使想吞并六國也是難以辦到的。
任務驅動式作文將是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它比之前的新材料作文有很大的進步,那就是更強調考生的讀者意識,辯證地思維。學好經典文章,我們也能學會深刻論證。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作文教學法》
(2)讀者意識:寫好議論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