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海紅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為全局計,為子孫謀”,重視和發展國有林場改革,專門出臺中央6號文件,并對貫徹落實中央6號文件作出了全面部署,為“保護生態,保障民生”和依法施政,體現我國的制度優勢與根本遵循,為基層林區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為改善基層林區的民生福祉提供最有力政策支持與法治保障。國有林場是最基層林業事業單位,國有林場改革是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產物,關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也關乎我們每一個新時代“中國夢”的林業建設者們的命運與愿望能否真正實現。所以如何貫徹落實國家對林業改革政策尤為關鍵。作為新時代改革的林業建設者,應用新思想,做出新作為,新擔當,創新發展。故要而言之,簡而論之。
關鍵詞:國有林場;改革;生態文明;創新;可持續
一、引言
國有林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國有林場改革應運而生。當全國國有林場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國家組織的公權力和公信力。時代在進步,國民的行為意識和思想觀念都在不斷進步。國有林場舊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社會生態與林業可持續的發展,所以改革和優化管理模式是國有林場當前首要任務!
二、剖析改革問題
(一)改革不實,權責不定
中共中央出臺六號文件,國務院對貫徹落實中央六號文件作出全面部署,各省市也都相繼出臺有關文件辦法,專門針對國有林場改革,為的就是保護生態,保障民生。國家政策明確要求對國有林場定性定編定崗,劃定權責職能,因時因地制宜平穩發展國有林區林業資源,改善基層民生生活生產。
(二)人才缺乏,創新不足
很多國有林場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信息閉塞,完全不能吸引年輕有能力的人才到崗,因此面臨嚴峻人才缺乏的問題,缺乏關鍵“帶頭人”,更限制林場大膽啟用“改革頭羊”,也形不成“頭羊效應”,直接導致林場創新發展動力不足,可持續銜接不上。
(三)管理者素質不全面,管理模式不科學
林場管理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管理的思想,導致在林場實際管理中出現統籌不均,顧此失彼的現象,嚴重的造成林場管理決策失偏和方向失誤。如果不打破陳舊老套管理模式,不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和利益固化藩籬,管理者不能得到正確、規范的引導和監管,不能把林業可持續發展新思想指導運用在適應新時期的建設中,勢必嚴重影響林場的改革。
(四)林場定性不準確,身份邊緣化
通過調研了解到,當前林場性質不明,是林場改革中首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管理制度與后期保障上的矛盾,特別是地處農村的國有林場,其國有性質也限制了林場享受國家對農村的扶持政策。
三、優化和改革措施
(一)推行善政、簡政放權
切實減少職能交叉管理混亂現象及責任推脫人事反復怪象。知行求是,善簡放權,應放“管治”、抓“共治”、善“自治”,切實履行林場改革定性為獨立法人的全額撥款的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所該獨立承擔起法人資格,和法人職責,在建立健全科學的完備的體制機制同時,增強自主性,發揮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權責厘清,職能明確,各盡所能,盡職盡責,德位相配,崗職相當,一視同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避免脫離群眾危險,公開維穩,公正嚴明,提質量抓精細促系統,嚴防有些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利用利益改革瑕疵,走向老路。
(二)嚴肅落實“問責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倒逼“問責”到底,直管到底,一管到底
更要在防治問題“碎片化”處理及“斷章取義”解讀有關政策要求上下功夫。這就要求合格的管理者在知人善任方面還具備“正確”的特質。要將國有林場的公共資源、信息、關系等交由合適的“公仆”和正當的人管理。而作為改革的領頭人,一定是銳意進取的,能勤于探索敢于實踐勇立時代潮頭,應自覺自律做到以身作責正身率下,提高思想統一認知,加強團隊自身思政廉政水平和務實作風能力,堅持做正確的事,并正確地做事,真正落實到“知”上下功夫,“行”上見成效。
(三)建立新型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規范建設健康積極向上的“一場文化”
管理體制是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的核心與前提,負責人應結合國有林場承擔的主要任務和發揮的作用不同和實際情況對林場實行分類管理。推進機構組織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鞏固改革成果,切實制定好各項工作規章制度,讓職工處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則上下相安,在和諧中共進,在平穩中發展。
(四)切實做好國有林場職工的社會保障工作
鑒于國有林場的特殊情況,應妥善解決林場改革之前歷史遺留的實質及根本問題。省社保部門應統一規范全省國有林場入保的相關政策,林業事業已將林業資源等運用到新時代大數據大智慧網絡平臺目標是實現“全國一盤棋”,開發和規范林場職工各項工作待遇和養老保險管理制度。為國有林業的發展創造良好風氣及健康環境。
四、創新改革舉措
(一)務實改革,守正創新
務實,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發展。守正,即維護公平正義,堅持公正程序,走公開維穩的道路,“正”才是一切改革創新的生命線,改革因“守正”而取長補短,取精去糟,推陳出新。要以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一場特色”,躋身“真智慧”和“現代化”林場行列。改革在于創新,創新在于發展,發展在于平穩,平穩再推進改革,其任重道遠,需要持續不斷向前向上,其規律和目標“守正創新,和諧共生,共建共享,共產共贏”。國有林場改革,關鍵在落實,關鍵在守正,關鍵在創新。
(二)產業支撐,實效發展
國有林場應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尋求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合作,挖掘與當地企業聯合發展的新路。通過多渠道發展特產產業,挖掘開發地域個性,開拓性發展地方產業,結合地貌風俗民情等,打造“一場”特產,提升特產經濟效益,以“富經濟、強文明”提升價值取向,促進林業資源及其產品、環境服務功能,有效改善農牧業穩產高產調節作用,優化生態環境平衡等,促使整體協調并進,強化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