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宇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語文成為選拔人才考試中日益重要的學科,對高中語文教學進行改革,使教學的內容和模式更加適應新高考改革下的教育目標,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這不僅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學資源與輔助資源的對應需求,也需要思考學科本位要求下的課內外拓展,以適應新時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要求。
一、興趣,激發潛能,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按照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執行者,教與學都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教師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感受疑惑,產生探究的動力,鍛煉解惑的能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氣氛、制造懸念,讓課堂成為疑問的聚集點、思想的交匯點、靈感的激發點,呈現出學生們時而躍躍欲試,時而會心一笑的精彩畫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教學內容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進行一系列科學而適當的教學設計,包括設計教學內容、板書,選擇教學方式,把握教學策略等。
二、閱讀,拓展思維,是奠定創造力的基石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閱讀文章,可以引導學生精讀、略讀、跳讀、默讀、齊聲讀以及教師示范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邊想象,從中發現疑點、難點、要點,并進行批注,提出見解,課后相互探討。教師在學生讀、想、批的基礎上,圍繞自學內容,組織并鼓勵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幫助學生進行思維整理,以準確、全面、系統地把握知識要點。學生要學會高效利用時間,盡可能地拓展閱讀的廣度,增加課外閱讀量,并形成階段性閱讀筆記,以實現深度閱讀的目標。
三、寫作,磨礪能力,是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體現
經過多年教學總結,筆者發現,引導學生持續進行觀察小記、素材積累、專題練習,可使寫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簡短的“觀察小記”可以鍛煉學生的洞察力,通過語言文字描述刻畫細節,引發思考和感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平時通過搜集、摘錄、背誦等方式對不同寫作題材進行廣泛積累,提升對時事、科技、人文的理解力;有了觀察和積累的基礎,再進行不同題材的訓練,運用文字技巧,發揮思辨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立意要深遠,構思要巧妙,語言要精妙,富有文采,讓閱讀者眼前一亮,心靈受到震撼,產生共鳴,深受感染,確認具備了一名高中生應具備的文字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