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舟
在緊張的高考形勢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中古代詩歌教學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基礎知識薄弱,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升、教學目的功利性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擬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除功利心態,激發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
一、以“美”導“趣”
所謂以“美”導“趣”,指的是要真正改變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功利觀念,就必須利用古代詩歌這一文學體裁本身特有的審美功能來吸引、引導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詞。
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利用班團活動、自習課等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央視的文化專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古詩詞的熱愛。可以組織相關活動,如古詩詞朗誦會、詩詞名句接龍,也可以開發與古詩詞相關的校本課程。這些課外活動,或展示詩歌的音樂、繪畫、意境之美,或引導學生自己從古代詩歌中尋找發現美。
在課堂之內,教師可以對古代詩歌課堂的導入語進行精心設計,特別是要將古代詩歌中最美的部分提前展示出來,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先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將陶淵明所向往的隱居田園生活畫面描繪出來,然后提問學生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
二、以“富”激“趣”
所謂以“富”激“趣”,是指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多樣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
比如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聲音、視頻或文本的形式,將古代詩歌的內容充分表現出來。圖片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形象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詩歌作品的情境畫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加強了對古代詩歌的理解。
如在李清照《如夢令》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聲聲慢》和《一剪梅》加入其中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品味李清照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體會不同時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差異,這種比較分析可以讓學生對古代詩歌作品具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學生是高中古代詩歌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不斷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
三、以“評”促“趣”
所謂以“評”促“趣”,是指通過恰當的考試評價方式督促學生學好古代詩歌。在古代詩歌學習的課堂教學隨機評測時,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出題打分方式。如可以用等級制代替百分制,模糊式的評價可以減輕學生壓力,減少學生對于考試的恐懼,以保持對古代詩歌學習的興趣。出題時更多的以情境題的方式出現,比如,檢查學生背誦時,可以設置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情境提示學生,以降低答題難度等。
總之,去除功利觀念,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入手,只有教師自己先改變觀念,然后付諸行動,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代詩歌這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才可能在課堂上綻放應有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7.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譯.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4.
[3]戴維斯.語言測試原理[M].任福昌, 等, 譯.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34.
[4]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