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巖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閱讀將對學生終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起到奠基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低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積累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等。這個目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引導他們完成閱讀目標,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我覺得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從教師范讀入手
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重視范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以思考為基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少、朗讀水平較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范讀。范讀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聽邊想,教師通過范讀,把文中的情趣、韻味通過聲調的高低強弱、緩急傳達出來,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只有教師自己進入了角色、動了感情,才可能使學生領會課文情境,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感染學生,激發閱讀興趣。
2.從大聲朗讀開始
小學低年級學生因識字量較少,在閱讀時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讀時,他們往往讀得不太連貫,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讀上,缺乏對讀物內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對內容的初步感知上。因此,相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書聲瑯瑯”,朗誦比默默閱讀自然得多,朗讀也是一把幫助他們開啟語言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比如:領讀、集體讀、分組讀、指定讀等,都能在大聲朗讀中進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營造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讀中得到表現,樹立自信,并學會邊讀邊聽,在聽中自我提高。
3.從精心設計著手
低年級的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以多樣化的手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打開想象的空間。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要培養他們從小就愛看書的習慣,老師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課堂及活動課的時間,聲情并茂地講述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故事。學生看到老師講得有趣,也會無形中受到感染熏陶,感受到書的神奇魅力。老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1.“火眼金睛”
所謂“火眼金睛”,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書的內容上,速度平緩地指讀文字,不漏掉每一個字。讀書的時候,坐在書桌前,將書好好地放在桌上,然后開始閱讀。有些孩子有躺在床上閱讀的習慣,雖然這種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在閱讀時犯困,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沒辦法集中在書本上了。所以建議坐在書桌前閱讀,此時眼睛與書本的距離適中,既保護了眼睛,又提升了閱讀的質量。
2.“手、口要勤勞”
所謂手、口要勤勞,就是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低年級學生有很多字不會寫,可以讀寫結合,剛開始會有點難度,可以先從記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開始,等到高年級再從句子開始。只要堅持下去,你會發現這是一筆多么大的財富。所以,我們要做到手、口勤勞,閱讀時動手記錄下重點。
3.“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理解,讀中體會,通過讀書去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心領神會”
所謂“心領神會”,是對閱讀內容的一種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當中,才會有感同身受的體會。同時也是做到前兩點讀書要點之后,對自我的升華。讀完一本書之后,用心慢慢地去回憶書中的內容,然后記下自己此刻的感受,不僅是對書本內容加深記憶的過程,也是一次對自己精神的洗禮。
三、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必需的。基于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專心閱讀的習慣和認真閱讀的態度。這樣的閱讀習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而這種習慣又必須靠老師設法運用一定手段,調動其視覺、形象、聲音、動作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使讀書習慣的形成。第二,要養成動手、動腦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懂之處,做上記號,再勤于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向老師提問。
閱讀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低年級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以后的閱讀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