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萌
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教師要引領學生去發現、思考、質疑、交流,喚醒學生的內在表達需求,讓學生在批判中形成有廣度、有深度的理解。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通過閱讀呈現內心真實的想法,讓自己的思考變得更有序,學會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評價問題,產生理性的思考,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提高閱讀與思維的能力。教師要借助對話交流,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促進他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一、以生活熱點喚醒人文思維
上課伊始,學生往往沉浸在課間的玩耍之中,注意力還未得到集中,掌握的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尚未形成內在的聯系。教師在課始這段時間,要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喚醒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現象或熱點新聞事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或者提出某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從而促進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在課始展開閱讀交流,讓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的觀點,學生在交流中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如在學習《<禮記>二則》一課內容時,教者導入如下:在中山陵中央正門門楣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它包含著孫中山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理想。這句話出自我國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的《禮運》,那么這句話有著怎樣的含義?又為何被孫中山先生奉為一生的理想?讓我們一起走進《大道之行也》去尋找答案。
二、以有效對話營造批判氛圍
作品意義的形成,既有作者的觀點,也有讀者的融入,批判性思維是在每個個體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基礎上形成的。教師要創設對話情境,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去感受,表達各自的理由。既有一方的問,另一方的答,也有疑問、否定、反思,也有新穎觀點的表達。教師要構建師生對話的“學習場”,多與學生交流自己想要闡述的內容,說說有哪些令人感動的內容,有沒有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對話的空間,讓他們從多角度展開探索交流,拉近學生之間心靈的距離。語言的對話要與教學目標相關聯,能通過語言的交流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這樣的對話才更加有效。語言富有文學美,要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對話,生成思維與感性之美。
三、以個性辯論拓展思維視野
文學作品具有“朦朧性”,為文本的閱讀提供了適當的切入點,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激發學生的內心思想。批判性思維是動態的,是學生基于對文本的疑惑而提出的,學生可以依據素材提出不同的觀點,從而實現對觀點的建構,形成頓悟,從而形成新奇的答案。如在統編本九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教學中,教者創設個性辯論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表達自己的質疑,從而促進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教者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題,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從而獲得有力的論證。學生在辯論中形成有理有據的態度,探尋到與自己有著不同思想的閃光之處,從而形成新的論據,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
四、以頭腦風暴激發思維活力
教師開展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表達迥然不同的觀點,鼓勵他們天馬行空地去想象。如在學習統編本七上《春》一文時,教者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去接受春之散文中的動詞妙用、修辭新穎之處,大家紛紛表達自己對文本精彩之處的解讀。有感受春的美景的,有理解語言構思精妙的,有體會動詞活用的,有體會修辭手法運用的。頭腦風暴活動為學生的思維增添了無限活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引領學生辨析、探究,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