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永
摘 要:隨著我國步入“三期疊加”新常態,生態領域問題突出,對此,黨中央多次強調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各地也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推動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因此,對于全國地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2018年數據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后,發現目前各省生態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嚴重,同時省內的經濟與生態發展不協調,最后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經濟;因子分析;聚類分析;綠色經濟;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6(b)--0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在快速增長,但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生態領域和社會領域問題突出,中國已經步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對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就包含污染防治攻堅戰。后續“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綠色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綠色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各省份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貫徹新發展理念,開展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推動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衡量各省目前的綠色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北京工商大學季鑄教授等[1]最先創建綠色經濟系統理論,并每年發布《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與綠色GDP指數》。李紅玉等[2]以山東省為例以建設“資源節約 環境友好”社會為基礎構建了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評價體系,韓國瑩等[3]依據綠色經濟發展內涵及影響因素構建了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邢艷春等[4]從經濟轉型有效性、資源利用綠色度、進步和福祉實現度三個方面構建了基于35個指標的評價體系,姚暢[5]綜合考慮了目前各國際組織的衡量標準。
目前建立的生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復雜,導致數據收集存在較大困難,此外,指標體系中往往忽略了能源消耗情況。而因子分析法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排除主觀因素,實現指標的降維。本文在新時代背景下,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全國各省綠色經濟發展展開研究,對全國31個省份2018年生態經濟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各省生態經濟發展的優劣,以及總體的分布情況,彌補了上述的不足,并為后續綠色經濟理論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全國地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的實證分析
1.1 基本模型與數據
本文立足于污染防治攻堅戰實際,以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為依據,站在生態經濟的角度,構建我國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2 因子分析
在使用標準化數據建立系數相關矩陣后,可以得到16個指標的方差提取信息;大多數指標提取值超過80%,說明因子分析模型保留了絕大多數的有效信息。接著,計算出相應的特征值與特征向量,并對主要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進行排序。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主要因子;前四項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650%,保留了原始指標的主要信息。為確保原主要因子的正交性和方差總和不變,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得到公因子特征值矩陣。而后,對因子成分矩陣進行選擇,可以得到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公因子在某項指標上載荷值的絕對值大于0.8時,即認為更多地涵蓋了該項指標。進而,四個公因子分別解釋為生態環境因子、經濟發展因子、低碳發展因子和能源與環境污染因子。
根據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得到四個公因子的得分公式:
為保證結果誤差較小,采用Thomson回歸法計算總得分,得到總得分公式
通過公因子得分公式和總得分公式得到全國31個省份的得分及排名結果,見表2。
1.3 聚類分析
對各省份的綜合評分結果采用聚類分析,各類間的距離選用綜合評分差值的平方,得到聚類結果譜系圖,如圖1所示。在選擇閾值為1.2時,可以將全國省份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劃分為五個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命名為優秀、良好、待改進、合格、不合格。總體而言,各地區間的生態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依然嚴重,前三個等級涵蓋省份較少,大部分省份處于合格和不合格等級。地區內部的生態和經濟不協同發展問題同樣嚴重,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由于生態狀況較差,位列等級靠后。
2 結論及建議
通過本文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各地區間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且大部分省份聚集在評分較低的等級。區域差異化固然有利于形成廣域分工和強力市場,但同時也產生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地區內部的生態和經濟發展不協調,仍然存在著“生態換經濟 能源換經濟”等問題。
基于以上結論,現給出以下政策建議:
把握總體布局,協調統籌,合理規劃。對于發展狀況較好的省份,要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并積極利用擴散效應,通過產業集群培養和高端價值鏈轉移,輻射周邊地區,實現協同發展;對于發展狀況較差的省份,要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本地優勢,承接發達地區的轉移產業以實現產業的代謝式發展。各地區應因地制宜,分別指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各地區內部要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特點,協調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季鑄,白潔,孫瑾,等.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與綠色GDP指數(CCGEI2011)綠色發展是中國未來的唯一選擇[J].中國對外貿易,2012(02):24-33.
李紅玉,張心悅,楊書賢.基于因子分析的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江蘇商論,2017(06):79-82.
韓國瑩,李戰江,劉秀梅.基于聚類-因子分析的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7(24):184-186.
邢艷春,王嘉策.基于R型聚類-因子分析的綠色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管理,2018(01):102-104.
姚暢.基于因子分析的省際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研究[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05):35-42.
Abstract: As enters the New Normal of "three-phase superposition", China has to deal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making difficult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absorbing the effects of the previous economic stimulus policies.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come prominent. In this regar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lso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call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the whole country. After apply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the 2018 data, this paper find that the current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in various provinces is serious, and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is not coordinated. Finally, it giv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economy;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green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