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2020 年度年報統計情況,按企業煤機產品銷售收入排序,遴選出了2O2O年度中國煤炭機械工業50強企業。
具體分析情況如下∶
一是銷售收入增加。累計完成銷售收入899.56億元,同比增加79.71 億元,同比增長9.72%。其中居于前5 位的是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集團、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鄭州煤礦機械集團和平煤神馬機械裝備集團,分別完成煤機產品銷售收入129.45 億元、115.13億元、113.21億元、88.25億元、56.28億元。
二是行業利潤增加。累計完成利潤總額63.69億元,同比增加16.67 億元,同比增長35.45%,虧損企業5家。
三是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降。累計生產采煤機621 臺,完成產量3.43 萬t,同比下降6.19%和6.79%;生產掘進機1213臺,完成產量7.49萬t,同比下降13.78%和23.1%;生產刮板輸送機109 臺,完成產量27.85萬t,同比下降13.77%和增長0.91%;生產液壓支架66908 架,完成產量155.28 萬t,同比增長13.68%和5.6%;生產帶式輸送機1331 臺,完成產量12.59萬t,同比增長90.41%和下降10.96%。

2020年度中國煤炭機械工業50強企業名單
2021 年6 月28-29 日,國家發改委在安徽省淮北市組織召開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國家發改委郭蘭峰副秘書長出席會議并講話,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鄧向陽同志,淮北市委書記張永同志出席會議并致辭,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同志主持會議,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和單位同志、各有關省(區、市)發改委及資源型地區人民政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現場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會同志實地調研觀摩了淮北市在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國家開發銀行、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有關專家,圍繞開發性金融政策、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應用、資源型地區轉型理論與實踐等專題,為參會同志作了培訓講座。江蘇徐州賈汪區、重慶萬盛、四川瀘州、安徽淮北、四川華鎣、河北石家莊井陘礦區、山東濟寧、廣西賀州平桂區、湖南臨湘等9 個轉型成效明顯的資源型地區進行現場經驗交流發言,分享了轉型發展中的鮮活案例和能推廣、可復制的典型經驗。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闡述了新時代做好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的重要意義,全面回顧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深入分析了新階段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就進一步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
會議強調,資源型地區是我國資源能源供應的主體和基礎工業的主要集聚區,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深入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政治擔當,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必須抓緊抓實抓好。
會議要求,“十四五”時期,資源型地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強化地方主體責任、有效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政府的引導作用,突出特色、深化改革、抓緊機遇、用好政策、綜合施策,聚力推動資源型地區轉型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2021 年7 月4 日,由《煤炭學報》編輯部與彭蘇萍院士、畢銀麗教授共同組織策劃,《煤炭學報》和西安科技大學共同主辦的“黃河流域綠色開采與生態修復”學術論壇暨“黃河流域礦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題發布會在西安召開,來自10 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界的12 位院士與160 余位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學術論壇。
會議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顧大釗、武強、康紅普、王國法、王雙明及6 位礦區生態環境修復領域專家作主旨報告,分別圍繞煤炭綠色開采、煤礦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戰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煤炭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路徑、黃河災害、黃河流域煤礦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等話題展開研討,為共促黃河流域礦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彭蘇萍院士以“黃河流域煤礦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為題,指出黃河流域煤炭基地的生態環境修復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煤礦開發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自修復作用特征,通過科技創新將被動的煤礦區土地復墾治理方式轉換為水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的主動防治思路,促進我國煤礦資源型大型城市發展過程的轉型升級,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煤礦資源高質量發展。
顧大釗院士以“我國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戰略與工程科技”為題,指出水資源短缺是全球性問題,我國是全球最缺水的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與水資源的逆向分布使得我國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成為煤炭綠色開發的重大技術難題。我國西部已成為煤炭的主產區,但該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蒸發量大,礦井水外排后蒸發損失是我國目前煤炭開采年損失60億t礦井水的主要原因。報告中顧院士系統分析了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技術進展及工程應用特點;介紹了神華集團經過近20 年的技術探索和工程實踐,突破傳統理念,提出采空區儲用礦井水的技術構想,闡述了水源預測、水庫選址、庫容計算、壩體構筑、安全控制和水質保障等技術難題的解決途徑,構建了煤礦地下水庫技術體系,為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開辟了有效的技術途徑。
武強院士以“綠色礦山與礦山環境問題”為題,指出完善我國綠色礦山建設水平還要探討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加強科技創新,加強制度創新與技術標準規范制定研究,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等;總結了礦山環境研究涉及的9 方面主要內容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分別為礦山環境問題類型劃分、礦山環境調查、礦山環境評價與預測、環境保護與修復、修復后土地適宜性評價、礦山環境監測預警、信息與發布系統研發、修復政策法規、礦山環境管理。
康紅普院士以“煤礦綠色開采及巖層控制技術”為題,總結了40 年來煤炭開采與巖層控制技術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層、厚煤層一次采全高綜采技術與裝備,厚及特厚煤層綜采放頂煤開采技術與裝備,智能化開采技術與裝備;采場覆巖運動與破斷規律,巖層結構假說,液壓支架與圍壓相互作用關系,堅硬和破碎頂板控制技術;巷道錨桿支護理論與成套技術,破碎圍巖注漿加固技術,高應力、強采動巷道水力壓裂卸壓技術;沖擊地壓發生機理,沖擊危險區域評價技術,沖擊地壓實時監測、預警及綜合防治技術;開采沉陷理論,建(構)筑物下、近水體下、承壓水上開采等特殊采煤技術,礦區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為煤礦安全、高效、綠色開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開采與巖層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建議。
彭建兵院士以“黃河災害研究”為題,指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帶,它是中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能源東運的主要戰略地區,是我國地質環境最為復雜、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區域之一,活躍的地質構造、快速的地表過程、頻發的地質災害、多發的水土流失、嚴重的水土污染、脆弱的生態環境,還有低效的資源利用等,都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接著從工程地質入手構建一個安全黃河體系,從水文地質入手構建一個綠色黃河體系,從環境地質入手構建一個生態黃河體系,從工程災變入手構建暢通黃河體系,從資源地質入手構建和諧黃河體系,從大數據入手構建智慧黃河體系。通過創新黃河流域地質過程、地表過程和人類過程耦合災變機制重大理論,拓展我國流域研究國際領先優勢,突破黃河流域災害防控、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優化難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王國法院士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煤炭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為題,指出智能化綠色煤礦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流趨勢。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突破,與煤炭工業各領域深度融合,為加快推進智能系統、智能裝備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全面提升我國煤礦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煤礦智能化是新時期煤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雙明院士以“煤炭主體能源地位與黃河中段煤炭綠色開采”為題,論述了煤炭主體能源地位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現狀,提出開發黃河中段煤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具體數據展現了黃河中段煤炭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矛盾,重點研討了維系地表生態系統的地質條件與采動損害機理,黃河流域煤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開采理念與實踐。他認為,開發西部煤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實現煤炭開采與礦區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黃河流域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科學問題。黃河流域中段生態環境脆弱,煤炭開采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優先,要堅持以保護生態水位為核心的減沉、減損、保水綠色開采技術,為實現黃河流域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做好重要的技術支撐。
陜西省發改委近日發布2021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有關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2021年,陜西省簽訂確認鐵路運力的煤炭中長期合同13625萬t,其中納入國家監管的合同13265萬t,同比增加2215萬t、增長20%。
從煤炭企業來看,2021年簽訂的煤炭中長期合同數量達到自有資源量80%的企業有: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榆林能源集團榆神煤電有限公司、陜西省崔家崖煤礦、陜西秦煤實業集團運銷有限責任公司,合同簽訂量占自有資源比率分別為85.46%、96%、84%、86%。
未達到自有資源量80%的企業有12 家,合同簽訂量占自有資源比率在4%~77%不等。
從發電企業來看,2021年簽訂的煤炭中長期合同數量達到年度煤炭使用量75%的企業有:西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渭河發電有限公司、陜西商洛發電有限公司,合同簽訂量占年度使用量比率分別為87%、78.6%、76%。
未達到年度煤炭使用量75%的電企有10 家,比率在3.7%~68.1%不等。
截至2021 年5 月31 日,陜西省納入國家監管的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兌現率為88.27%,其中兌現率達到80%以上的煤炭供應商有11家;兌現率較差的17家。
近日,國家開發銀行制定《支持能源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間設立總規模為5000億元(等值人民幣,含外匯)的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貸款,其中2021 年安排發放1000億元,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據介紹,國開行專項貸款將主要用于支持重點流域干流水電、沿海核電、平價風電和光伏發電、海上風電、“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跨區輸電通道、抽水蓄能、儲能及氫能試點示范、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煤層氣抽采利用等。國開行將建立綠色通道,為相關項目給予差異化信貸政策支持。
能源領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抓手和先行領域。國開行將在能源領域先行先試、率先發力,深化銀政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支持低碳清潔能源發展,服務涉碳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探索推動碳匯經濟發展,加強綠色融資國際合作。在扎實做好風險防控的基礎上,國開行將發揮開發性金融創新優勢,圍繞碳資產價值創新設計融資模式,推動建立碳金融體系,提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服務能力。
國開行將積極發揮債券銀行優勢,加大“碳達峰、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力度,擴大綠色信貸覆蓋范圍,引導社會資金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子公司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項目,總分行、母子公司協同聯動,共同提供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多樣化、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
日前,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調查院負責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東甕泉煤層氣預查》項目通過評審正式立項,這是黑龍江省深部煤層氣勘查的首個區塊,對非常規氣勘查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當前我國煤層氣開發的深度大多位于1000m以淺,而埋深1000~2000m 的深部煤層氣資源量占總資源量的61.2%。
該項目的實施是對黑龍江常規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開發和利用煤層氣可以有效彌補常規天然氣在供給量和地域分布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