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啟釗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021)
近年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發生率逐年呈上升趨勢,主要由免疫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調節異常,使紅細胞受到自身補體或抗體全面吸附,導致紅細胞損傷程度嚴重,進而誘發這一類溶血性貧血[1]。若短期內紅細胞損傷程度明顯上升,誘發嚴重貧血,則予以對癥輸血治療。但受到AIHA 的免疫血清學特點的影響,故采取適宜的輸血手段,對挽救患者生命和優化預后具有關鍵作用[2]。現階段,臨床具有多類輸血治療方法,其中包括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血、洗滌紅細胞輸血以及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漿置換,但上述療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3]。鑒于此,本文選取AIHA 患者實施不同輸血方法進行治療,且予以深入分析,詳細如下:
將90 例AIHA 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5 月—2021 年4 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3 組,各30 例,3 組男女比例分別為:15:15、12:18 例、16:14 例,年齡分別為24—74 歲、23—76 歲、53—75 歲,均值分別為(54.23±1.12)歲、(53.01±1.03)歲、(63.41±1.33)歲;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經檢驗顯示(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A 組予以洗滌紅細胞輸血,B 組予以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注,C 組予以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漿置換治療,其中B 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均由南寧市中心血站提供。由專業醫師全面了解輸注紅細胞指征,輸注紅細胞閾值維持60g/L,一旦紅細胞<60g/L,可誘發乏力、黃疸、發熱、頭暈等貧血癥狀,則需實施輸血干預。3 組患者每次輸血量、次數以及配合潑尼松治療的基本方案均相同。其中A 組輸血36 例次,輸注量為65u;B組輸血33 例次,輸注量為61u;C 組輸血22 例次,輸注量為42u。
(1)治療標準[4],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Hb、血清膽紅素、網織紅細胞均恢復正常范圍;有效:臨床癥狀逐漸淡化,各項指標呈好轉趨勢,但尚未完全恢復;無效:臨床癥狀未發生改變,實驗值指標未達到最佳范圍內,(顯效+有效)/例數×100%=總有效率。(2)3 組患者均在輸血前后1h 實施血清膽紅素、紅細胞(RBC)、紅細胞蛋白(Hb)檢測。
采用SPSS21.0 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χ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B 組、C 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3.33%、66.67%、96.67%,C 組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B 組(P<0.05),見表1。

表1 3 組有效率比較(n=30,例)
3 組輸血前血液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C 組Hb、RBC 指標明顯高于A 組、B 組,且C 組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指標明顯低于A 組、B 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輸血前后血液指標比較(χ ±s)
AIHA 已被臨床歸納為危及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對其發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由AIHA患者自身抗體,可直接危及紅細胞,進而誘發貧血發生[5]。近年來,采用輸血治療AIHA 的研究,均獲得一定價值。
目前臨床常用的輸血方法分別為洗滌紅細胞輸血、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血、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漿置換,但關于上述方法療效判斷均伴有一定不足[6]。但臨床研究發現,洗滌紅細胞具有去除80%白細胞、98%補體和血漿蛋白成分的獨有特點,使其在AIHA 治療中被首選[7]。而本文研究發現,A 組、B 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A 組、B 組血清膽紅素、RBC、Hb比較無明顯差異,充分說明,AIHA 患者紅細胞致敏造成的溶血,屬于自身抗體,而與供血者血漿、成分未存在密切聯系,故AIHA患者采納輸血治療過程中,不一定首選洗滌紅細胞,選擇去白細胞懸浮細胞也能獲得一定療效[8]。相關研究發現,選擇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血治療,能夠調動提高機體免疫活性細胞,使其獲得機體免疫功能的良性循環,同時可有效規避非溶血性輸血發熱反應[9]。另研究顯示,C 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A 組、B 組,且輸血后C 組Hb、RBC 指標明顯高于A 組、B 組,C 組膽紅素、網織紅細胞指標明顯低于A 組、B 組,進而證實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漿置換進行治療,不僅能夠降低患者自身抗體,減少免疫復合濃度,同時有效增加藥物療效,故在條件允許狀況,對患者實施紅細胞制劑輸注期間,可配合血漿置換,以完善AIHA治療質量。
綜上所述,AIHA 患者選擇洗滌紅細胞輸血+血漿置換治療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