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柔
(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545000)
肺炎指肺泡、氣道末梢、肺間質之間出現炎性反應,發病因素包括藥物過敏、免疫損傷、病原體、理化刺激等,常見肺炎類型為細菌性肺炎[1],發病后癥狀包括咳嗽、發熱、呼吸紊亂、咯痰等,新生兒出生后免疫系統仍在發育狀態,屬于肺炎高發人群,出現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高,感染性肺炎的發生與血液、羊水、空氣、接觸等關系密切,吸入性肺炎發生與吸入胎糞、羊水、乳汁等關系密切[2-3]。臨床針對肺炎患兒不同癥狀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機械通氣等,同時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質量也與疾病預后存在密切關系。文章納入我院于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間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研究樣本,評價精細化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的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納入我院于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間收治的100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研究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 組各50 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14例,日齡在1-28d,平均為(14.8±3.0)d。對照組中男37例、女13例,日齡在1-28d,平均為(15.5±3.1)d。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兒胎齡均在37-41 周;患兒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排除合并遺傳病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排除先天發育異常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關注患兒呼吸狀態,給予吸氧支持或機械通氣,積極預防感染,提供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皮膚清潔狀態,監測體征變化,警惕異常表現,適時吸痰、霧化吸入、對癥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精細化護理干預:1.轉變體位護理:先取患兒面部朝下俯臥位,用軟枕將其頭部抬高30°左右,臀下墊一軟枕,頭部自然偏向一側,上肢微屈上舉頭部分別置于兩側,下肢微屈呈蛙式,30min 后調整為仰臥位或自由體位;2- 3 h 后取30°頭低腳高的左側臥位,患兒四肢中線呈屈曲位,同時為保持頭低腳高30°及臀、背部斜度30°,在患兒頭、臀、背部墊小枕,維持30min 后調整為仰臥位或自由體位;2-3 h 后取30°頭低腳高的右側臥位,方法及維持時間同前;2h 后取仰臥自由體位,維持30min 后再取俯臥位,如上體位依次轉變。2.叩背:用新生兒叩背錘沿支氣管走向對患兒背部進行由下至上、由外及內節律性叩擊,叩擊期間嚴密觀察患兒面部表情和肢體反應以及時調整叩擊力度,其中抬手距離以4-5cm 為宜,叩擊速度建議100-120 次/分。3.喂養支持:新生兒可進食時合理進行母乳喂養或配方奶喂養,喂奶后取頭高腳低位或側臥位,輕叩背部排出空氣,預防溢奶、吐奶,飲食后做好口腔護理,預防滋養細菌與微生物。4.用藥護理:遵醫囑用藥,抗感染治療過程時,為患兒播放輕音樂,安撫患兒情緒,轉移其注意力。5.按摩護理:洗澡后進行撫觸按摩,先取俯臥位,護士清洗雙手后涂抹潤膚乳,輕柔按摩臀部與背部,按摩5 分鐘后改為側臥位,按摩四肢5 分鐘后再取仰臥位,按摩頭胸腹部。
評價兩組護理效果,顯效:肺部病灶炎癥消失、X 線復查顯示無陰影、聽診結果提示未聞及濕啰音;有效:病灶炎癥吸收明顯、X 線復查結果顯示陰影大部分消失、聽診可聞及濕啰音;無效:未達上述標準[4]。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χ±s 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效果(n=50,例)
觀察組干預后PaO2、血氧飽和度指標值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血氣指標情況(n=50,例)
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2.11±0.30)d、住院時間(6.85±1.00)d;對照組體溫恢復時間(4.00±0.55)d、住院時間(9.55±1.43)d;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t=21.332、10.941,P<0.05)。
新生兒肺炎嚴重威脅患兒身心健康,發病與實質性炎癥關系密切,導致肺部換氣功能不足,同時患兒機體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支氣管平滑肌肌力較低,無法完全清除殘余物,增加呼吸道阻塞風險,同時機體代謝功能不完善,代謝藥物能力差,增加疾病診治難度[5-6]。
精細化護理模式具有細致化、精細化、準確化等特點,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指根據患兒的切身需求,提供具體化、詳細化的服務,降低不良事件風險,促進疾病康復;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以患兒為中心,關注疾病治療的方方面面,積極防患于未然,提高治療舒適度[7-8]。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84.00%,P<0.05;觀察組干預后PaO2、血氧飽和度指標值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2.11±0.30)d、住院時間(6.85±1.00)d;對照組體溫恢復時間(4.00±0.55)d、住院時間(9.55±1.43)d;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t=21.332、10.941,P<0.05)。分析原因發現,傳統護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但長期效應不明顯,患兒病情反復影響治療效果,觀察組給予精細化護理干預,精細化護理模式強調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拓寬護理內容范圍,通過體位轉換、叩背、按摩護理、肢體撫觸加速血液循環,促進體格發育,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清除病原菌,改善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再通過改變體位促進排痰,改善肺部水腫、充血表現,提高肺部順應性,改善呼吸困難表現,改善血氣指標[9-10]。護士為患兒播放輕音樂,轉移患兒注意力,刺激神經中樞興奮,改善心理與行為狀態,產生安全感,可對機體生理、心理發育產生積極作用,促進癥狀恢復,改善疾病預后[11]。
綜上所述,新生兒肺炎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干預可改善患兒血氣指標,護理效果樂觀,促進癥狀恢復,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