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南寧急救醫療中心,廣西 南寧,53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急癥中常見病,因長時間心肌缺血而造成心肌壞死,因此,對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主要表現出汗、胸悶、胸痛等持續性癥狀,嚴重時導致其出現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等,還存在較高死亡率,因此逐漸引起人們重視[2]。若患者心肌缺血時間越長其預后越差,故其死亡率越高,對此,發病后不可拖延,需要及時搶救,盡早恢復患者心肌血液供給,從而改善冠脈血運循環,對缺血組織進行修復[3]。目前常規護理模式欠缺標準化、具體化和規范化,從而極大的影響到急救效果。故本文納入AMI 患者給予醫護一體化急救流程對患者展開護理,報道如下。
納入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對照組男性7 例,女性8 例,35~80 歲,平均(57.51±1.41)歲,實驗組男性8 例,女性7 例,36~80 歲,平均(58.10±1.41)歲,所納入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通過急診科相關檢查確診為AMI;(2)相鄰兩個或是兩個以上導聯心電圖ST 段抬高≥0.1mV;(3)對本次研究目的了解,并簽訂知情同意書;(4)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同時參與其他研究;(2)合并具有重大功能臟器衰竭;(3)存在免疫性疾病;(4)合并具有精神疾病。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起病后由患者家屬陪同自行入院,送至醫院途中未有相關醫護人員給予護理指導干預。實驗組則行使一體化院前急救護理,如下,1.我站值班人員接到120 指揮調度中心出診電話后三分鐘內完成出車。出發后由醫務人員立即撥打呼救電話,確定地址無疑,并進一步對患者癥狀、神志和發病原因以及持續時間等進一步了解,指導就地平躺或絕對臥床休息,防止心肌耗氧量增加。對于存在發生心臟驟停者穩定其家屬或是呼救人的慌亂情緒,及時進行心肺復蘇電話指導,同時囑耐心等待救護人員的到來。2.到達現場后依據患者病情初步判斷為疑似心肌梗死患者,攜帶出診藥箱、氧氣箱之外,還需增加除顫監護儀、心電圖機等。詢問病史,立即監測生命體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并予患者吸氧(依據患者病情調節氧流量)。若生命體征不穩定,應立即搶救治療并轉運至急診科搶救室繼續心肺復蘇,必要時收治ICU。如果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則10 分鐘內完成心電圖,并遠程傳輸心電圖(微信平臺)至胸痛中心,自行判讀或由胸痛中心醫師判讀,必要時撥打胸痛中心電話,考慮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給予胸痛一包藥,即嚼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并建立靜脈通道,通常選取左上肢,同時選取適宜的靜脈留置針確保穿刺一次成功,急救藥物能夠順利輸入,并對患者使用擴血管、抗凝以及營養心肌和糾正心律失常的對癥治療,隨后妥善固定,進行心電監護等。如心電圖診斷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時與家屬溝通再灌注治療方案,明確需要急診介入治療后,由胸痛中心值班醫師電話啟動導管室,電話通知急診介入醫師、護士和技師,直接將患者送至導管室。如果接受則進一步治療(包括急診介入治療和靜脈溶栓治療),如果選擇介入治療,則初步溝通介入治療的風險等,如果選擇溶栓治療,則啟動溶栓治療流程,近期未有外傷、手術史和其他出血性疾病史可予以溶栓治療。3.轉運途中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安撫患者情緒,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用力,保持各種管道通暢,持續心電監護并且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與血氧飽和度、心電圖波形變化,若發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在此期間通知接診醫院急診科做好相關搶救準備,待患者送達醫院后與接診人員就病情與處置進行交接。
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病死率。
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χ ±s)表示,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實驗組,對照組搶救成功率更低,并且病死率均高,兩組相比差異顯赫,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搶救成功率、病死率
由一項研究報道[4],在歐美國家AMI 比較常見,美國發病率約150 萬/年。我國近些年發病率也呈逐年增長趨勢,每年發病50 萬次以上,患病率高達200 萬以上,同時該病存在病情變化快和發病急等特點,故而成為患者死亡主要原因,通常患病24 小時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將加大患者死亡風險,即使搶救成功也將具有不同程度后遺癥。其中,冠狀動脈病變和堵塞為心肌缺血和壞死主要原因,對于快速將冠狀動脈再灌注改善,恢復患者心肌供血、供養,能夠有效減輕患者心肌梗死程度,并且是該病病死率降低[5]。AMI 急救中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故顯得十分重要,是縮短救治時間與提高搶救成功的基礎[6]。
經大量研究報道[7],院前急救護理的干預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重要步驟,在到達醫院前為患者實行有效院前急救護理在較大程度上能夠穩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疼痛和不良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繼而幫助患者安全轉運至醫院行全面治療。故本文通過上述優勢納入30 例AMI 患者展開分組研究,一組進行常規護理,另一組行使一體化院前急救護理流程,由研究結果呈現出實驗組搶救成功率、病死率依次是100%、0%,明顯優于對照組80%、20%。一體化院前急救護理主要從患者發病,第一時間前往患者所在位置,對其展開一系列措施,降低轉運中可能發生的死亡風險,以此確保轉運順利,為患者贏得更多搶救時間,從而使其急救成功率提高,使患者盡快接受治療。由張文[8]等研究可知,實驗組AMI 患者經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之后搶救效率顯著提高,并且搶救成功率也達到74%,并且和對照組常規護理(50%)相比顯著較高,同時實驗組救治中并發癥發生率為6%,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較,具有顯赫(P<0.05)。結合上述研究結果說明,一體化院前急救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使其病死率也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AMI 患者通過一體化院前急救護理縮短患者整體搶救時間,優化了搶救流程,值得臨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