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芳
(桂林市朝陽鄉(xiāng)衛(wèi)生院,廣西 桂林,541004)
慢性阻塞性肺屬于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表現(xiàn)為咳嗽、氣短,發(fā)病率高、病死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此種疾病在治療上以對癥治療為主,但由于患者病情危急,治療時間長選取有效護理方式便十分重要。呼吸功能鍛煉為康復過程中基礎性鍛煉,從患者呼吸方式和肺部功能改善入手;飲食護理時則更為重視患者營養(yǎng)恢復,幫助患者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聯(lián)合兩種護理方式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還可提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進而改善肺部功能和生活質量[1]。現(xiàn)即對各護理方式進行探究。
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者完全符合慢阻肺診斷標準,②患者有生活自理能力,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腦疾病患者,②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③無法正常飲食患者。

表1 基礎信息(n,%)
對照組為常規(guī)性護理。入院、住院期間為患者健康教育,并監(jiān)督患者用藥,為患者進行飲食和護理指導。氧療護理:為患者講解使用呼吸器使用注意事項,每天保持吸氧時間為15h之上同時吸氧濃度為1~2L/min,最好于患者運動、進食、休息時吸氧。出院后為其進行隨訪護理。
觀察組則為呼吸功能鍛煉結合飲食護理。①呼吸方式學習。患者學習縮唇呼吸、腹式呼吸,2~3 次/d,10~15min/次。縮唇呼吸,首先要求口呈吹哨狀,同時保持胸前傾、腹內凹陷。并要求整個呼吸過程盡可能長,但以患者無不適為前提,呼吸時間控制為1:2;腹式呼吸:保持患者腹肌松弛,之后使用鼻子緩慢呼吸,雙手置于胸腔、腹部,緩慢松弛腹肌,鼻子需緩慢吸氣,雙手以感覺上提為宜。②呼吸功能鍛煉。要求患者每天必須進行一次吸鍛煉,同時也需練習呼吸操。但不同鍛煉方式均需安排不同時間段,禁止同時間段內進行多種運動,運動方式:擴胸、體側、轉體、啞鈴操。③運動鍛煉。患者適當進行短距離行走,依據(jù)患者身體情況確定運動時間,時間控制為20min。
飲食指導。患者禁止攝入辣椒、胡椒、生姜等食物,禁止攝入酒精飲料。適當攝入母雞湯、山藥、陳皮、羊肉,調理肺部功能;肺部和腎功能虧虛患者可多攝入黑芝麻以及豬肝、山核桃、新疆大棗、薏仁等補氣益腎食物。脾胃虛弱患者則需多攝入蛋類食物和懷山藥等健脾食物,新疆枸杞、銀耳輔以潤肺補陰。
(1)對比患者肺部功能。對比:1 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2)對比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使用Barthel 指數(shù),主要從行走、修飾和上下樓梯以及穿衣等方面進行分析。總分為100 分,60 分之上為基本自理。對護理前和護理后2 周、4 周、6 周評分。(3)對比血氣指標。分析: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動脈血氧分壓(PO2)。
SPSS23.0,X2檢驗計數(shù)(%、n),t 檢驗計量(±s),P<0.05 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護理前肺部功能差異小(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肺部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肺部功能(±s)

表2 肺部功能(±s)
組別 例數(shù) FEV1(L) FVC(L) MMEF(L/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7 1.18±0.18 1.45±0.27 1.38±0.42 2.01±0.39 1.08±0.19 1.40±0.51觀察組 28 1.25±0.21 1.79±0.35 1.37±0.50 2.97±0.45 1.07±0.24 1.99±0.37 T 1.325 4.023 0.080 8.441 0.171 4.924 P 0.191 0.000 0.936 0.000 0.865 0.000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小(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高(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3 生活質量評分(±s,分)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2 周 護理后4 周 護理后6 周對照組 27 64.50±2.99 72.46±2.47 78.64±3.18 84.67±2.74觀察組 28 65.37±3.08 76.27±2.55 83.14±2.67 90.64±2.47 T 1.062 5.625 5.692 8.494 P 0.293 0.000 0.000 0.000
兩組患者護理前血氣指標差異小(P>0.05);觀察組護理后血氣指標更優(yōu)(P<0.05)。見表4。
表4 血氣指標(±s,分)

表4 血氣指標(±s,分)
組別 例數(shù) PCO2 PO2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7 47.60±3.54 44.29±2.17 52.41±2.41 80.64±5.64觀察組 28 47.81±2.48 38.42±2.51 51.98±3.05 87.80±5.97 T 0.256 9.263 0.579 4.569 P 0.799 0.000 0.565 0.000
慢阻肺屬于中老年患者常見疾病,患者換氣功能會持續(xù)下降,肺部組織也會出現(xiàn)嚴重病理性改變,繼而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增加呼吸阻力,降低呼吸肌收縮效率。由于慢阻肺患者長期處于失代償狀態(tài),呼吸表現(xiàn)為淺表、短促呼吸,當呼吸肌過度緊張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降低呼吸功能,惡化臨床疾病[2-3]。對于此種疾病現(xiàn)階段以對癥治療和針對性護理為主,但基礎護理時并不重視呼吸功能鍛煉、飲食護理,整體干預效果有限,本次則將飲食和呼吸功能兩者聯(lián)合干預,護理結果分析如下。
為提升患者預后恢復效果,對照組主要為基礎性護理,護理方式為飲食干預和用藥、氧療護理,要求患者每天吸氧15h之上確保患者基礎性生命指標平穩(wěn)。為提升護理質量觀察組則實施呼吸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其中呼吸功能鍛煉為主要護理措施,飲食護理為輔助性護理措施[4-5]。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時:主要分為三個不同層面進行鍛煉,呼吸方式學習為第一層面,通過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多數(shù)患者可學會正確呼吸方式。第二層面為呼吸功能鍛煉,此時以提升呼吸功能為主[6-8]。第三為運動鍛煉,引導患者適當運動為主,通過此種方式多數(shù)患者可養(yǎng)成正確鍛煉習慣。之后也為患者進行飲食護理,依據(jù)患者身體狀況不同,通過食材選擇進行調理,繼而幫助患者加速身體康復。本次研究提出,為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以及飲食指導后,肺部功能有極大提升P<0.05。主要原因為,當患者接受聯(lián)合護理后不僅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同時也學習到正確呼吸方式,肺部功能也得到改善,加之飲食調理后機體更為健康因此肺部功能更優(yōu)。
對比患者身體質量評分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身體素質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主要原因為,當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后,運動強度和頻率也得到提升,因此身體素質更好。同時也和患者接受營養(yǎng)補充有關,不僅可幫助患者恢復營養(yǎng)均衡,也可改善肺部功能,因此身體更好[9]。
對比患者血氣指標,血氣指標為判定患者機體氧合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血氣指標更佳P<0.05。因分析可知,通過呼吸功能鍛煉、飲食調理患者不僅呼吸功能得到提升,同時也可改善血液指標。
綜上所述,慢阻肺接受呼吸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后肺部功能,血氧指標更優(yōu),同時也可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