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的明
(梅州市戲劇研究工作室作曲,廣東 梅州 514000)
本文所說的群體,是指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傳承對象主要分為中老年群體、中青年群體和青少年群體:
1.可以采用老酒換新瓶的方式,這里強調一定要尊重“老酒”,即客家山歌的主體部分(線條節奏)不變,在配器、包裝上進行適當的改革(新的程度是適當、相對傳統的音樂編配手法),這樣既不失原有的特點、味道又有全新的感覺,年紀再大的人都可以接受。而以前的傳統(原生態)客家山歌,主要形式是清唱,那是因為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田間地頭即興唱歌,沒條件伴奏,并不是不喜歡伴奏;后來發展到單一的伴奏模式或大齊奏伴奏方式,更談不是配器,單段體的旋律結構等,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滿足不了人們的對音樂的欣賞需求,這些都應該進行改革。
舉例:
興寧石馬山歌《新秀荷包兩面紅》
江西興國山歌《送郎調》
掃描二維碼試聽

以上的配器音樂包裝會賦予傳統客家山歌于新的生命,會讓大家更好的接受,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2.利用客家山歌元素創作客家新民歌
歌詞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在傳統歌詞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也可以全新創作;曲調是根據客家山歌音樂元素(即骨干音或主要節奏型)進行重新創作,這也是對“老酒”的尊重。音樂配器包裝上用管弦樂加傳統樂器的編配來完成,伴唱合唱部分可采取客家山歌里傳統的襯詞進行合理的處理加工,演唱的語言既可普通話也可以客家話,這樣的歌曲作品既是客家新民歌又非常的新穎而接地氣。
例:《十送紅軍》掃描二維碼試聽

例:《茶葉見水就開心》《米篩團團圓》

1.這是一個年輕人群體,根據這一代人伴隨流行音樂成長的經歷,創作時要在老酒換新瓶的“新瓶”上多做文章,即客家山歌的主體部分(線條節奏)不變,在音樂配器包裝、結構上大膽的融入流行元素。這樣既不失原有的特點、味道又有流行音樂的感覺。比如客家通俗歌曲《唱山歌》的一段說唱為例,以傳統的客家山歌進行二度創作,比較特別的是演唱中添加了說唱部分,非常注意客家話的語言節奏,與西方打擊樂配合,利用客家山歌的一些襯詞,把說唱做成多聲部,使整個音樂色彩非常豐富,既保留了濃郁的山歌風味,又飽含著現代流行音樂的很多元素,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歌曲《唱山歌》(詞曲都是原板山歌)掃描二維碼試聽

2.采用客家山歌元素創作客家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這些歌詞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在傳統歌詞基礎上進行改編,也可以全新創作,曲調是根據客家山歌音樂元素融入流行節奏進行重新創作。音樂配器包裝上用電子音樂(電聲樂)加傳統樂器的編配來完成,伴唱合唱部分可采取客家山歌里傳統的襯詞進行合理的處理加工(加進通俗歌曲的節奏),演唱的語言既可普通話也可以客家話,這樣的歌曲作品既是客家流行歌曲歌又非常的新穎而接地氣。
例:歌曲《情歌飄過五洲洋》
(電影片段)(興國山歌素材)
歌曲《俗話講》(客家五句板素材)
掃描二維碼試聽

這一群體包括小學生及幼兒群體,根據我的多年經驗,客家山的的傳承,“希望在學校,關鍵在教材”。因為傳統客家山歌里頭最多的是客家情歌,還有就是音域比較寬,比較高亢,所以完全不適合小孩的心理特性(純真)和生理條件(音域),不能硬搬。要挑選經典的童謠歌詞或創作一些正能量的融入客家元素山歌體歌詞重新譜曲,在音樂包裝上注入天真活潑歡快的元素,有條件的話做成客家山歌動漫,這樣小孩會很快接受,從而傳承了客家音樂,傳承了客家話,傳承了客家山歌。
例:少兒歌曲《蟾蜍啰》
客家童謠《月光光》
掃描二維碼試聽

1.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傳承的傳播途經根據他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和信息來源,因大部分中老年人習慣用智能手機,只有看電視、聽廣播為主,所以應該側重采用傳統媒體為主,即電視臺、電臺和客家山歌講座。
2.四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的成人群體傳承的傳播途經根據他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和信息來源,因大部分青年人習慣用智能手機,基本不看電視和廣播為主,習慣用網絡,即:電腦、網站、智能手機,所以應該側重采用自媒體為主,即視頻號、抖音、快手、公眾號、音頻網站等和客家山歌進課堂。
3.少年兒童群體傳承的傳播途經根據他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和信息來源,因少年兒童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為了保護眼睛和專心讀書不提倡用智能手機甚至不用,只有看電視、聽廣播為主和課堂傳播,所以應該側重采用傳統媒體為主,即電視臺、電臺和客家山歌進課堂。
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因材施教,創新包裝(傳統媒體、新媒體推廣等),努力在青少年的心中栽下一粒客家山歌的種子,待到來年,說不定就能收獲滿山的棟梁。
以上是我在創作實踐中的一點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懈努力,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綻放出時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