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磊
(臨朐金捷燃氣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2600)
天然氣輸配場站承擔著接收上游來氣,加工計量后為下游輸配天然氣的重要使命。為確保穩定供氣,需要對天然氣輸配場站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根據風險管理的流程,可以結合全面質量管理中的PDCA 循環模型,對天然氣輸配場站的風險管理加以完善、改進。
作為HSE 管理體系的核心與重點,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一直以來被石油天然氣行業安全管理人員反復研究,目前通常被分為四個階段:辨識(Identification)、評估(Assessment)、控制(Control)與應急。其中,辨識指對危害因素(Hazard)進行識別,并依據標準識別出重大危險源;評估,指在上一步辨識的基礎上,根據危害因素引發事故的后果、可能性等,對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風險進行分級;控制,是在上一步評估的基礎上,對重要的風險采取措施,以期降低其風險等級;應急,則是在以上步驟未能達到效果,導致事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采取糾正與恢復措施,設法減輕潛在結果。四個階段沒有明顯地界限,可以整體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1。其中辨識、評價、控制為風險管理的核心。

圖1-1
天然氣輸配場站包括首站、末站、壓氣站、分輸站、清管站等不同形式,根據功能和分類不同,其中的結構和設備設施也有所差異,但主要的生產工藝設備都是管道、閥門、調壓設備、計量設備、過濾分離設備,輔以防腐設施、自控監控設施等,保障平穩供氣。有的站還根據需要具備壓縮機組、脫硫設備、脫水設備、加熱換熱設備、發球筒收球筒等功能性設備。
天然氣輸配場站的作用,是接收上游來氣,經加工計量后輸向下游。在此過程中,值班人員主要起到監控運行狀態的作用,因此絕大部分情況下,輸氣量對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內容基本無影響,對設備影響也相對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天然氣輸配場站的主要風險,一是由于工藝管道、設備的泄漏與故障,即物的不安全狀態,二是由于各類作業活動中人的違章操作等不安全行為,以上兩種原因,又往往是因為天然氣輸配場站作為分散各地的基層單位,與上級安全管理機構聯系不夠密切,不能貫徹安全管理機構的要求,導致管理缺陷。
PDCA 循環又叫戴明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種科學程序。PDCA循環由四個階段循環組成: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其中第一步計劃,是指對問題進行定義并制定行動計劃;實施,是指在上一步基礎上,對制定的計劃進行實施;檢查,是對實施的計劃進行監測對比評估;處理,是對上一步檢查出的問題進行修正,加以標準化并推廣。之后再回到第一步,繼續下一輪的循環,達到質量水平螺旋上升的效果。對以上四個階段進行細分,又可分為以下八個步驟。
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工具,PDCA 循環在各個領域內都得到了長足的應用與發展。而在HSE 領域,PDCA 循環也與風險管理有契合部分。PDCA循環的思路,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持續改進,這與風險管理的思路基本一致。在風險管理的流程中,四個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孤立界限,第一個階段中對危害因素進行辨識的過程,也是結合了之前發生的事故以及經驗教訓來開展,具備持續改進的期望與條件。風險管理的思路本質,也是找到風險,控制風險,持續改進,把風險作為生產運行中的一種質量問題,與PDCA 思路可以合理銜接。同時,整個HSE 體系的建設,也可以應用PDCA 循環作為基本方式,不斷優化改進。
從PDCA 的角度來看,HSE 風險管理也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通過不斷的預判風險,以及對已發生事故事件的總結,來識別所有的危害因素并評價,對其中較為嚴重、不可接受的危害因素歸類為需要控制的風險,對風險實行控制。如果控制未達到效果,發生了事故,則進行應急處理,對其中暴露的問題,作為經驗教訓,在下一輪的辨識中作為參考并使用。如果沒有發生事故或者頻次低、嚴重性低,則也作為經驗,在下一輪的辨識中可以參考使用。如圖3-1 所示。通過此種方式,達到安全管理水平螺旋上升的目的。

圖2-1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風險管理流程能否順利實現循環式的螺旋上升,關鍵在于辨識階段。辨識階段能夠有效的吸收之前的經驗教訓,并轉化為識別新的危害因素的動力,則該流程就能夠順利持續運轉,否則,只能在控制流程之后導致閉環斷裂,無法達到安全水平改進的目的。
經典HSE 危害因素辨識方法包括直觀經驗法、案例法、頭腦風暴、工作安全分析等,其中直觀經驗法、案例法等可以很好地結合以往經驗教訓,實現整個風險管理流程的循環提升,但頭腦風暴(Brain Storming)、工作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等在實際中應用廣泛,能夠很好的預判可能發生的問題,實用性更高。而且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單純實現流程循環就放棄頭腦風暴等優秀的安全管理工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胡月亭在《安全風險預防與控制》中提出,在風險管理的策劃階段加入“評審”,提高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也使得風險管理更加符合PDCA 流程。
本文認為,無論哪種危害因素辨識方法,都可以很好的接收上一輪風險管理流程中的經驗教訓。除了案例法等明顯可以直接吸取以往經驗教訓的方法,像頭腦風暴、工作安全分析等辨識方法,辨識的人員也會在使用這些安全管理工具的過程中受到以往經驗、直覺、知識的影響,從而達到持續改進的效果。而加入評審環節,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整個風險管理流程的實效,避免風險管理流于形式。
要想達到以上所說的效果,需要對辨識人員采取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方式,不斷對風險控制的效果進行反饋,并對反饋的結果進行分析、宣貫,讓辨識人員長期持續的接收風險管理的效果信息,才能在辨識時更好的了解之前未解決好的問題,在潛意識中歸納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從而高質量的對危害因素進行下一輪辨識。
其中反饋及其分析、宣貫,雖然目前不屬于風險管理流程的專屬階段,但也應作為風險控制措施的一項重要環節,確保辨識人員對危害因素具備足夠的警惕心和了解程度。
天然氣輸配場站以穩定輸配燃氣為主要業務目標,所需的實際操作相對較少,設備的老化、磨損、腐蝕進度都相對緩慢。在此情況下,大部分場站一線人員面對的設備變化較小,在現場觀察到的設備信息比較固定,對于新危害因素出現的直觀感受不敏感。
目前國內大部分天然氣輸配場站所配備的在班常駐人員都執行輪值輪休,實行站長負責制,配備一名或兩名安全員,值守人員遠離上級機關。如果機關安全管理等部門對場站一線人員的交流、宣貫、反饋不夠,那么一線人員在進行風險管理的第一個環節——危害因素辨識時,有概率會因為長期面對大量的重復、固定的危害因素,而對沒有發現的危害因素不敏感,導致未能辨識到足夠的危害因素,或對危害因素的評價分類出現偏差。
在開展風險管理時,引入PDCA 循環,對策劃階段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審,并將風險控制情況的信息及時分析,將其反饋、宣貫給天然氣輸配場站的一線人員,那么一線人員在辨識時,既可以做到對潛在的風險進行預判,又可以對以往發生的、行業內其他單位發生的事故事件以及經驗教訓進行總結與參考,從而將其引入到下一步的風險管理流程當中,實現風險管理的持續改進。
作為掌握足夠多信息的機關人員,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員,應將風險控制的信息及時與各輸配場站人員進行溝通宣貫,具體可以通過事故案例分享、先進經驗總結等各種形式,讓輸配場站一線人員接收足夠多的信息反饋,達到良好的Check與Act效果,讓風險管理借助PDCA循環的力量實現螺旋提升。
根據天然氣輸配場站的實際情況,本文在HSE 風險管理流程中借鑒了PDCA 循環的思路,希望能夠對天然氣輸配場站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