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杰
(河北省河間市北石槽鄉衛生院,河北 滄州 062450)
高血壓作為老年人中的常見多發病癥,缺乏特殊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往往是通過測量血壓或者發生心、腦、腎等并發癥時才被發現,患者往往會頭暈、頭痛、易疲勞、心悸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眼睛模糊、鼻出血等癥狀。高血壓疾病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飲食習慣、精神刺激等[1]。肥胖和藥物的使用也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高血壓的治療通常以藥物控制為主,患者通過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按時用藥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血壓,緩解病癥。研究發現,心率跟高血壓的產生、發展和疾病的預后存在一定的關聯。本次研究針對門診高血壓患者的心率和血壓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如下。
納入實驗研究的21000 例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高血壓患者,入組時間為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最大年齡為98 歲,最小年齡為21 歲,年齡均值為(68.65±2.69)歲,其中男性14718 例,所占比例為70.09%,女性6282 例,占29.91%;收縮壓介于85-211mmhg 之間,平均為(138.23±2.83)mmhg,舒張壓介于40-120mmhg 之間,平均為(78.85±2.63)mmhg,心率介于42-122 次/分之間,平均為(68.52±12.71)次/分。其中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有1216 例,占比為5.79%,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有7215 例,占比為34.36%,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有60 例,占比為0.29%。
本次研究利用橫截面方法開展調查,根據本院就診順序進行選取,對研究內容向患者進行說明,取得病例同意以后,進行知情同意書的簽署。由研究組接受培訓的研究員對患者進行詢問和調查,包括調查對象的姓名、性別、歲數、編號等,并對患者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心衰疾病的病史和β 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狀況進行訪問。存在病史,使用“是”進行記錄,沒有病史記錄為“否”。每位患者靜坐十分鐘以后,由護理人員進行血壓和心率的測量,統一使用歐姆龍HBP-1300 血壓計,測量三次取平均值[2]。
對調查對象的血壓、心率、臨床并發癥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采用SPSS 18.0 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統計利用平均值± false 標準差(±s)表示描述。組間的對比利用兩組樣本的t值進行驗證,評估分值與其存在影響因素間的關聯性利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方式(Backward 法)。定性資料的統計描述選擇構成比等相對數指標,組件比較選擇x2檢驗;檢驗水準α 定義為0.05。
對本次研究的21000 例高血壓患者的心率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小于50 次/分的患者占比為3.6%,50-60 次/分的患者占比為17.5%,60-70次/分的患者占比為36.3%,70-80 次/分的患者占比為21.6%,80-90 次/分的患者占比為16.1%,大于90 次/分的患者占比為4.9%,心率超過70 次/分的患者總占比為42.6%。
根據患者所處的年齡段,把2 研究對象劃分為三個小組,小于65 歲的患者為A 組,65-80 歲患者為B 租,超過85 歲患者為 C 組。研究發現,年齡越低,實驗對象的心率越快,A組患者的平均心率為(73.21±12.21)次/分,與其他兩組相比較,明顯更高。年齡段增加的同時,舒張壓的不斷降低,而收縮壓出現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A 組和C 組的收縮壓顯著高于B 組。心率≥70 次/分的患者,與心率<70 次/分的患者相比,其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顯著更高,差別顯著,p <0.05。

表1:各年齡段高血壓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情況對比(±s)
將心率為70 次/分作為劃分標準,心率≥70 次/分的患者相較于心率<70 次/分的患者,其收縮壓不達標、舒張壓不達標、兩者均不達標以及出現冠心病、糖尿病和心衰的比例顯著更高,差異顯著,p <0.05。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2:不同心率高血壓患者血壓和并發癥情況比較(%)
當前大量研究表明,在高血壓人群當中,心率是獨立于血壓和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以外的影響元素,對疾病的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預測價值,心率增加的同事時,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會相應增加,心率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激活的外在指標體現[3]。
研究表明,心率≥70 次/分的患者,與心率<70 次/分的患者相比,其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顯著更高,收縮壓不達標、舒張不達標、兩者均不達標以及出現冠心病、糖尿病和心衰的比例顯著更高,差別顯著,p <0.05。
綜上所述,心率更高的門診高血壓患者其血壓也會相應增加,血壓達標率降低,出現冠心病、糖尿病和心衰的比例增加,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重視心率的管理,對心率存在影響的因素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心率對高血壓疾病預后的影響,為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