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智明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廣東 佛山 528000)
佛山木版年畫始于宋、元,興盛于清代乾嘉年間,20 世紀30 時代后逐漸蕭條。以技藝劃分,佛山木版年畫包括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類型;以題材劃分,則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三種類型,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畫作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因其題材豐富多彩,鄉土氣息濃厚,佛山木版年畫已于2006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木版年畫采用手繪、木版套印和木印填色等方式進行生產制作,主要包括設計起稿、雕版、印刷、套色、開相、描金、填丹、飛邊和裝裱等流程。其中“填丹”工藝是佛山木板年畫的獨特技法,做法是給年畫均勻涂上丹紅色底色,丹紅色鮮艷且不易褪色,使年畫歷久彌新,有“萬年紅”的美譽。在木板年畫的制作過程中,選紙、用色和裝裱對成品效果和后期保存尤為重要。
明清以前的佛山木板年畫,屬于木版單色畫,通常就近取材,用粵北、贛南的玉扣、南扣、重桶、高方、山貝以及福建的汀扣、羅地、五刀、六刀等土抄紙或草紙印制。清代中葉后,印制木板年畫所選用的紙張要求具有潔薄細致、韌性好、著色力強等特點,一般采用優質玉扣紙甚至是宣紙。玉扣紙屬于竹紙類,采用嫩竹制造而成,纖維長、韌性好、色澤潔白、著色易干不褪色,神像類木版年畫通常選用“過礬”后的上等玉扣紙,或用安徽熟宣等質量更好的紙張來印制木版年畫。而到了民國以后,受西方工業化的影響及木板年畫行業衰微,則通常選用成本低廉的機制白板紙。
佛山木版年畫以紅、黃、綠、黑四色為主,再“填丹”和“描金”,即在畫面刷上紅色底色和“勾金描銀”,畫面鮮艷奪目、金銀閃爍,充分襯托出節日的熱烈喜慶氛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赤為五色之榮”,是吉祥的顏色,代表著“喜慶”和“吉利”,佛山木版年畫大膽運用紅色為底色,寄盼著生活紅火、生意興隆、工作順利等好兆頭。黃色象征著太陽、光明、黃金等,經常用來表現豐收和財富,被認為是快樂和希望的色彩在古代。綠色代表大自然和生機勃勃,佛山木版年畫中使用綠色與紅色形成強烈對比,加強了畫面層次感,使裝飾效果更為豐富。黑色通常用于表現人和物的輪廓,在京劇臉譜中黑色代表大公無私、剛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對于門神一類年畫有增加神祗威嚴的作用。
在過去,人們普遍通過張貼、供奉、焚燒木板年畫等方式去慶祝節日、供奉神明等,現在佛山木版年畫更多作為民間繪畫藝術作品供欣賞用途。尤其當佛山木版年畫進入國家非遺名錄后,其收藏和觀賞價值日漸突出,人們對年畫的需求不只是為了慶祝歲時節令和供奉,還會選擇將其裝裱珍藏。木版年畫屬于書畫作品的一種,根據其尺寸,一般裝裱成鏡片或掛軸,懸掛于廳室中堂,起到美化家居的作用。經過裝裱后,覆背紙、包首、搭桿等都對年畫本身起到加固和保護作用,不僅能提高年畫的觀賞性,還有利于其收藏保存。
由于木版年畫的信息載體通常是紙,裝裱材料也多為紙、綾、絹,黏合劑用漿糊,上述均為有機質,受保存環境和存放方式的影響較大。存放年久的木版年畫容易出現各種病害,常見的有污漬、霉點、褶皺、暈色、褪色、糟朽、酸化、脆化等。本文以一幅佛山木版年畫——“門神”的修復為例,介紹此類文物的修復技法。
此件木板年畫為佛山祖廟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原裝裱形制為鏡片,尺寸為37×65cm。“門神”的形象是一頭戴帥盔,身穿戰袍的將軍,祂一手握劍,另一手持大刀,臉部表情生動形象威武,。每逢時歲節慶之時,人們將門神畫貼于門上,寄托除舊布新、趨利避害、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由修復前的照片(圖1)可看出“門神”的主要存在污漬、霉點、褶皺、脆化等病害,其中褶皺和霉點較多,且大多是“死褶”,許多部位顏色分布不均勻,局部有黑色污漬和霉點集中在褶皺的縫隙間。

圖1 “門神”修復前
據文獻記載,在早期制作的佛山木版年畫中,洋顏料售價便宜,人們多是采用洋顏料印刷佛山年畫,極易掉色。本次修復前對顏料進行褪色測試發現有掉色現象,并且畫芯紙張屬于白板紙,遇潮變形嚴重,同時紙張強度不高,這給清潔和托芯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畫芯上的褶皺基本都是“死褶”,難以完全平復。
經過反復斟酌,確定主要通過拆解、表面清理、揭裱、托芯等步驟對此幅木板年畫進行保護與修復。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拆解鑲料:因原鑲料糟朽、發霉嚴重,整體強度下降,無法再次利用,故將鑲料與畫芯進行拆分,用剪刀沿著畫芯邊緣將鑲料裁剪下來。
表面清理:先用柔軟的羊毛刷拂去表面浮塵,再用干洗海綿擦拭表面污漬與霉點,由于寫印色料遇水掉色,所以決定不用水洗畫芯。
揭裱:因舊裱所用黏合劑絕大部分已失去黏性,直接用竹啟子從畫芯邊緣空殼處往里探入,緩用力向內推進、向兩側推開,使畫芯與托紙分離,如此反復直至整張畫完全揭離。
托芯:因此幅畫顏料遇水易掉色,故采用覆托法。具體做法是在托紙上刷糨水,然后將托紙襯吸水紙撤水,待托紙半干后再將其托覆于畫芯背面。為避免跑色或畫芯移動,先在畫芯正面墊一張干凈紙,再將半干的托芯紙刷覆到畫芯背面。當托芯紙掃落畫芯,畫芯遇潮變得凹凸不平時,趁還沒有排實,翻轉畫芯使之正面朝上,用棕刷隔紙從畫芯正面的中間往四周慢慢調整,同時輕輕排實畫芯與托芯紙,做到能夠將畫芯與托紙初步粘連起來即可。完成后,將畫芯翻至背面朝上,用棕刷用力排實,敲打褶皺部位,盡量使其平復。排實完成后將畫芯翻轉至正面朝上檢查,對空殼、褶皺未平復處,用手指隔紙輕輕按壓將其整平。
考慮到日后此幅字畫的存放和展覽需要,在完成第一層托芯后,再加托兩層單宣增加厚度,上墻掙平后因其堅挺度高,方便保管存放和展覽制框。
砑光:用竹啟子啟畫下墻后,下墊一張紙將畫芯背面朝上,在畫芯背面上蠟,用砑石沿著畫芯橫向從一邊均勻砑向另一邊,壓痕一條緊壓著另一條,力求整面砑光,不留縫隙。
佛山木板年畫極其富有地方特色,對研究本地區社會變遷和民俗文化有重要價值。受氣候環境、信息載體和寫印顏料的影響,這類文物通常都有受潮掉色、發霉、皺褶等病害,在保護修復中主要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就是掉色的問題。在本案例中,使用傳統書畫裝裱技法中的覆托法,通過對水分的控制,大大減少了掉色,最后取得較為理想的修復效果(如圖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