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
(延安大學,陜西 延安 716000)
中國作為最大的制造業大國、發展大國,每天垃圾生產的數量和種類超乎我們的想象,從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角度出發,實行垃圾分類是十分有必要的。國家政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垃圾分類從政策出臺——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合法化,呈現不斷完善的過程。政府認為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在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國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領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政策,對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的有效銜接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計劃,如下表1 所示:


垃圾分類就是變廢為寶的一個過程,垃圾分類政策的直接目標就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做到物盡其用,減少垃圾處理量和土地資源的消耗以及降低垃圾的處理成本。通過垃圾分類治理,不僅有助于減少對環境地污染,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更科學地保護了我們的自然生態,提高了我們的環保意識,使我們自覺地愛護生態環境。
執行機關是指政策執行的具體組織。政策執行會涉及各省、市、縣(區)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比如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等。垃圾分類的實踐是多個部門相互協調配合的過程,而不是某個部門單向的治理過程。因此,垃圾分類政策的執行,政府大多會選擇“PPP 模式”或“外包”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在城市垃圾分類上,相關社會組織的專業程度會高于政府,會做得比政府更出色;另一方面,減輕了政府工作量的同時也為社會組織的發展創造了機會。
垃圾分類政策是舉國上下共同推進的政策,由點及面地開展進行。我國垃圾分類政策實施過程的時間跨度較短,各直轄市和自治區很好的響應了政策的要求,也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效果。我國垃圾分類政策執行過程如下所示:2016 年12 月國務院正式發布相關文件確定實施垃圾分類政策——2017 年3 月在46 個試點城市開始垃圾分類試行工作——2018 年1 月明確重點城市垃圾分類具體工作,加速推進工程進程——2019 年6 月重點城市正式落實垃圾分類要求——2019 年7 月重點城市陸續將垃圾分類納入法制化框架。
從全國范圍來看,垃圾分類政策確實得到了有效地貫徹實施。以北京市為例,截止2020 年8 月,北京市垃圾分類容器設置率達到了93.2%,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值守率由5 月初的20%—30%上升到7 月下旬的56.2%;立案查處個人垃圾分類違法行為3323 起。
但在一些地級市或縣城,首先,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還是習慣于將垃圾隨手扔進一個垃圾桶,并沒有區分垃圾的意識和相應的行為。居民如果對垃圾分類知識掌握不到位,就會花時間去考慮或查閱相關的資料來判斷手中的垃圾應該屬于哪一類別,但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部分居民可能就不愿意花時間去認真正確的了解垃圾的類別,認為自己一個人不按分類標準對垃圾進行分類的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微不足道,但眾人拾柴火焰高,垃圾分類是要靠每個人的自覺。若初級的垃圾分類不到位,那么后續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難度將更大。
其次是相關的獎懲措施不到位、不具體、不完善。相比較懲罰措施而言,獎勵措施并沒有規定具體的獎勵形式和標準,居民對獎勵政策的參與度不高,更多的只是一個擺設,對實行垃圾分類政策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大部分政策都對處罰標準和形式做了詳細地規定,但是處罰力度較小,威懾力不足。大部分城市對居民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或隨意傾倒垃圾等違規行為,處以50元-200 元之間的罰款。由此可見,這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中的懲罰措施并不嚴格。
垃圾分類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落后地區或農村地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不強,歸根結底是因為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他們一直以來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與相關政策宣傳不到位有關。所以應該充分發揮社區或村委會的宣傳欄作用,對村民們召開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普及的會議,或上門宣傳;同時,要加強垃圾分類的硬件設備建設,對廢品回收進行規范管理,盡可能地提高垃圾回收的覆蓋率和利用率。
關于垃圾分類的獎懲制度,各個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的財政狀況和城市特色,設置具有創新力的獎勵措施,也可以和相關社會組織合作,開展既具有吸引力又能達到分類效果的獎懲措施,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而且也有利于居民之間相互監督,更好地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實。同時,也可以將垃圾分類納入征信系統,有效約束居民和企業的行為,切實保障垃圾分類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在垃圾推廣和分類方法上面,農村和城區是具有巨大差異的,所以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要根據農村和城區的不同特殊性進行區別對待,因地制宜。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住戶居住的地方較散,且村民垃圾回收的意識也不強烈,更多的是將自家生產的垃圾進行焚燒或隨處倒放。因而在對農村垃圾進行處理時,首先,要以就地生化為基礎,比如回收價值較高的農業塑料薄膜,應該將其單獨回收,經過一系列的處理,進行二次利用;而對于一些有機垃圾,可以將其用來固定堆肥,垃圾分類硬件設施要到位,從根源上減少垃圾的容量;其次,村委會應通過宣傳、培訓、教育等方式加強村民關于垃圾回收的重要性認識和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意識。而對于城市而言,垃圾分類應貫穿整個環節,包括居民排棄的各種生活垃圾、垃圾運輸、垃圾回收處理等。
政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或方法,垃圾分類政策是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垃圾分類也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做好垃圾分類,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