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露
(梧州市工人醫院,廣西 梧州,543000)
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患者治療期間,受到長時間機械通氣治療的影響,容易增加其呼吸衰竭風險,因而需要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患者治療期間所產生的失用性肌肉萎縮問題,也會影響患者的預后狀態,降低其生活質量。所以,為了有效避免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治療對于患者肺功能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需要早期開展干預活動,以鞏固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作者在我院重癥監護病房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時段收治機械通氣治療患者中抽取70 例進行研究分析,男患者38 例,女患者32 例,年齡最小值19 歲,最大值60 歲,均值(40.5±19.5)歲,呼吸衰竭類型:20 例I 型,50 例II 型。原發病情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 例,肺炎30 例。結合干預方案差異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35 例,男患者19 例,女患者16 例,年齡最小值20 歲,最大值60 歲,均值(40.8±19.2)歲,10 例I 型,25 例II 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 例,肺炎15 例,實驗組35 例,男患者19 例,女患者16 例,年齡最小值19 歲,最大值58 歲,均值(40.0±19.0)歲,10 例I型,25 例II 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 例,肺炎15 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常規模式護理干預,結合患者的疾病特征和臨床檢查情況確定護理服務方案,內容涉及被動性肌肉鍛煉、主動性肌肉活動鍛煉、體位護理干預、呼吸道干預、心理疏導等。
實驗組結合常規護理模式實施早期活動干預護理,具體措施:
第一,按照機械通氣早期下床活動評估指南的相關內容,護理人員需要首先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和身體狀態進行全面調查,評估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制定和實施符合呼吸衰竭重癥監護患者需求的早期活動干預計劃,確定護理方案實施方法。
第二,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和臨床治療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確定其活動能力和肌肉活動度等信息,保證活動內容的量和強度均符合患者的機體狀態。
第三,在早期活動干預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通過鼓勵和溝通的方式幫助其改善穩定性和耐受力,活動期間開展呼吸機供氧治療,患者狀態清醒后,抬高床頭65°左右,使其調整為半臥位姿態,并協助其進行肢體、肌肉和上肢關節的主動活動訓練,配合被動性的肢體按摩活動,每次20min,每天2次。護理人員輔助患者進行坐位狀態下的肢體活動訓練,每次20min,每天2 次,重點開展下肢功能性鍛煉。第四,對于呼吸衰竭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坐姿活動干預,從腿部抬高活動開始,醫護人員提供輔助,每次5min 左右,每天3 次,患者能夠下床活動時,可以攙扶患者下床行走,每次10min,每天3 次。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呼吸頻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等臨床觀察指標檢測情況,其中,血氣分析儀檢測主要用于檢測二氧化碳分壓和氧分壓情況。肺功能指標。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1 s 用力呼吸容積( FEV1 )、FEV1 /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等肺功能指標情況。
本研究團隊全部工作人員均通過Excel 表格對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記錄,經SPSS22.0 軟件對表格進行處理分析,以此為依據判斷整體療效。
不同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患者干預前,呼吸頻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等臨床觀察指標檢測結果比較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干預后,呼吸頻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其氧分壓水平則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比較明顯(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不同時點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不同時點臨床觀察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呼吸頻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氧分壓(mmHg)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33.21±5.52 19.34±2.66 120.23±10.23 88.28±6.33 89.66±5.66 70.34±5.66 49.72±4.54 91.39±6.43對照組 33.32±4.66 26.32±3.62 120.83±11.31 100.03±5.53 89.29±5.83 80.23±6.12 49.68±3.97 69.48±5.82 T值 0.090 9.192 0.233 8.270 0.269 7.019 0.039 14.946 P值 0.928 0.000 0.817 0.000 0.788 0.000 0.969 0.000心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二氧化碳分壓(mmHg)干預前 干預后
不同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患者干預前,1s 用力呼吸容積、FEV1/FVC、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水平比較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干預后,1s 用力呼吸容積、FEV1/FVC、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比較明顯(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不同時點肺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不同時點肺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1s用力呼吸容積(L)干預前 干預后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1.41±0.32 2.83±0.55 43.23±4.42 78.02±5.52 47.44±3.56 75.66±5.65對照組 1.40±0.25 1.91±0.24 43.95±4.28 65.49±4.84 48.01±4.50 64.21±4.22 T值 0.146 9.070 0.692 10.097 0.588 9.606 P值 0.885 0.000 0.491 0.000 0.559 0.000 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
呼吸衰竭是一種重癥病房常見疾病類型,該疾病的發生原因在于機體換氣和通氣功能發生病理性改變,進而誘發一系列的臨床綜合征,常見特征表現為發紺、呼吸困難等。機械通氣治療為呼吸衰竭病人首先選擇的有效治療方案,這種治療方法能夠糾正和扭轉人體的氣體代謝潴留狀態,保持穩定的機體代謝狀態,保證呼吸系統通常[1],然而,機械通氣治療潛在并發癥也很多,常見可以分為神經肌肉功能衰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所以,需要對于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治療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其目的在于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最終達成預定的治療目標[2-3]。
針對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治療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無法在長時間制動的患者中獲得理想效果,而實施早期活動干預則能夠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配合下床活動干預、坐姿狀態的活動干預、臥位狀態活動干預等內容,整體上改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減輕患者和整個家庭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保障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護理干預服務,最終整體上改善身心狀態,消除各類癥狀所產生的不良影響[4-5]。另一方面,這種早期活動干預的作用也能夠快速提升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改善免疫系統功能,促進血液的快速循環,保證機體器官的穩定性,降低并發癥風險?;颊呓邮茉缙诨顒痈深A后,其骨骼肌肉的力量能夠逐漸提升,強化肌肉細胞的信號傳導能力,提升自身氧化功能和微循環機能,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減少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的發生率[6-7]。
本次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實驗組干預后呼吸頻率、心率、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其氧分壓水平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其干預后的1s 用力呼吸容積、FEV1/FVC、FEV1 占預計值的百分比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早期活動干預用于改善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患者的治療與護理,能夠強化其肺功能。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監護機械通氣患者行早期活動干預,能夠促進其肺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各項臨床指標結果的調節,進而鞏固治療的有效性,縮短患者住院醫療的時間,降低各類并發癥風險,推廣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