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 盧長江
(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530011)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設備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國小兒視力發生異常率逐年呈上升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具有1.52 億7—18 歲學生視力存在低常,全世界具有1/3 的人口(25 億)視力存在低常[1]。同時學齡期小兒3—6 歲時期,屬于視力發育的可塑期、敏感期,也是功能、結構可逆性的關鍵時期,因此是小兒視力檢查的最佳時期[2]。相關研究發現,視力的好壞直接反映視網膜、黃斑、視神經等功能,而科學性視力檢查對各種眼病的正確診斷起到重要作用[3]。但小兒心理狀況、年齡、智力發育、受照明度、表達能力及對比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兒視力檢查的準確度,已成為臨床醫師重點關注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護理服務水平不斷完善,最新研究發現,綜合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視力檢查中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利于小兒弱視的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獲得準確視力結果[4]。鑒于此,本文選取該類小兒實施綜合護理模式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將80 例視力檢查小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期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 例,19 例男,21 例女;年齡為6 歲—14 歲,均值為(8.21±1.25)歲。實驗組40 例,20 例男,20例女;年齡為7 歲—12 歲,均值為(8.02±1.13)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入標準:(1)未存在精神系統疾病;(2)所有患兒、家長均知情本次實驗,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下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既往血栓、傳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系統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2)實驗過程中退出、無法按時完成實驗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指導小兒正確接受視力檢查,糾正無法配合的患兒,使其能夠順利實施檢查。實驗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視力檢查方式:學齡期小兒視力檢查選擇國際標準的視力表,以E 字視力表,將懸掛高度與小兒身高匹配,盡量選擇1.0 行視標與小兒眼睛在同一水平線,針對初次檢查視力的小兒,由于對醫院的陌生感,使其產生害怕、恐懼等心理情緒,進而無法配合視力檢查,因此護理人員需與家長進行詳細溝通,詢問來診的因素,并告知其正確檢查方式和家長需要配合的方式。(2)學齡前期檢查:由于學齡前期小兒對陌生環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進而導致情緒不穩定,直接影響視力結果的準確性,因此護理人員需采用耐心、和藹的態度,接待每位小兒,使其感受檢測視力,像是進入一項有趣的小游戲,提高小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集中精神配合檢查。(3)<3 歲檢查:該類小兒對周圍事物產生一定程度好奇心,導致其檢查視力過程中注意力無法集中,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進而導致視力結果不準確,因此需維持環境安靜,診室光線充足,創造一個優美的環境,積極規避反復多次檢查而產生的厭煩。(4)4—6 歲檢查:學齡前小兒心理活動存在隨意性及不穩定性,因此檢查前讓小兒先熟悉周圍環境,掌握E 字檢查方式,并采用贊美的語言、態度和藹對其進行鼓勵及表揚,進而滿足小兒好奇心,建立良好關系。(5)學齡期:7—14 歲小兒存在一定的書面知識和抽象邏輯思維,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依賴性和獨立性共存,且幼稚性、自覺性交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一定缺陷,把進入醫院認為打針之類的思想帶入意識中,進而拒絕視力檢查。因此護理人員需耐心向家長與小兒進行安撫、解釋,告知其導致視力下降的因素,并通過正面教育,淡化其恐懼心理,同時指導家長及小兒今后的預防措施,使其解除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生做好驗光配鏡檢查。
(1)觀察2 組小兒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主要通過自行設計的健康知識調查問卷實施統計,包括檢查基本知識、健康行為知識以及預防知識三項,各項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掌握度越高。(2)依從性評價指標[5],完全遵從:小兒積極與護理人員交流,并完全按照護理人員的指導實施;基本遵從:小兒愿意與護理人員實施交流,對護理人員的指導超過80%的服從;偶然遵從:小兒交流不多,對護理人員指導只有極少部分的服從;完全不遵從:完全不依據護理人員計劃實施,依從性=(完全遵從+基本遵從+偶爾遵從)/總例數×100%。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χ ±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其中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2 組護理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后實驗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 2 組依從性比較

表1 2 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χ ±s,分)
實驗組、對照組總依從率分別為97.50%、75.00%,實驗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 組依從性比較(n=40,例)
小兒視力檢查是現階段兒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其開展對預防小兒視力下降具有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手機、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逐漸在融入生活中,小兒接觸熒光屏幕概率也逐漸增高,諸多家長疏于防范,使其接觸時間不斷延長,進而造成視力下降。
相關研究發現,視力檢查屬于眼科診斷治療中的關鍵步驟之一,檢查結果準確性直接影響醫生治療技術[6]。而小兒視力檢查準確性通常比成人檢查難度系數要大,1—12 歲的小兒還伴有特殊性心理行為,因此科學性、合理性心理干預,積極促進其配合檢查,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顯得極為重要。獲得準確性的視力檢查結果,需掌握小兒心理狀況,懂得與其進行交流,并了解其檢查視力的技巧,積極規避不良影響因素,護理人員需采用和藹、溫柔、平易近人的態度鼓勵和安慰小兒,淡化其緊張、恐懼等情緒,以取得家長配合[7]。針對初診的小兒,由于其對醫院環境的陌生,加之對視力檢查的不了解,極易誘發恐懼心理,因此創造優美的就診環境,診室光線充足,維持空氣新鮮,并配置一些兒童診療設備,依據其興趣布置診室,如墻上掛些彩球、圖畫、玩具等設備。同時諸多家屬無法接受自己小兒視力差,將因素都歸于打游戲、看電視等方面而責怪小兒,進而直接加重其恐懼感,因此家長需做好思想工作,積極淡化其恐懼及思想顧慮。由于部分小兒對檢查配合度較低,此時可以先讓配合度較佳的小兒實施檢查,進而啟發其模仿行為。相關學者發現,只有檢查者、小兒、家長三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視力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進而為醫師提供真實、準確的視力結果[8]。本文研究顯示,經護理后實驗組健康知識程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小兒視力檢查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提高小兒健康認知程度,改善其依從性。
綜上所述,小兒視力檢查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獲得顯著價值,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